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只爲利益衆生而來

  佛法只爲利益衆生而來

  2010.7.31

  

  問:很多傳言說少林寺的和尚把寺廟當作公司來經營,把佛教商業化了,他們的行爲引起了很多非議。您是怎麼看待這種行爲的?

  師:我相信他當初出家也是爲了學佛修道,了生死。可是一旦坐到了這個位置上,卻發現這個位置不像當初想象的那樣,也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爲轉移了,必須考慮當地政府和民衆的利益,結合實際情況,做上比如叁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後他就會退休,隱修,可能還會解甲歸田,甚至隱居,他不會一輩子這樣無止盡地做下去。他很清楚他必須利用現在這個機緣,錯過了機緣,再想爲當地創造財富也沒機會了,這個機會他是絕對不會錯過的。

  問:他這樣做,在世間引起了很多誤會,很多人因爲釋永信而對佛法産生了輕慢之心,比如看到出家和尚像一個公司的總裁一樣,這叫什麼佛法?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對佛法的貢獻是利多于弊,還是弊多于利?您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師:利大于弊。如果我有這個每年爲當地創造數億價值的機會,我也會這麼做。坐在這裏說法和創造數個億的價值,那個效益更高呢?況且他也不會一輩子扮演這個角色,只是利用這幾年政策開放的時機,錯過這個時機,想做也做不到了。現在光一個少林寺周圍的武術學校就一千多所,在世界各地有四所少林寺,而且剛剛公布馬上就要上市。我是主張他堅決上市,爲當地五十萬人謀福利,做貢獻。甚至他這樣做也爲宗教開辟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宗教不可能還走叁千年前的路子,用叁千年前的方式來發展,必須結合時代的特點。就像過去和尚持金錢戒,可是過去本來就沒有金錢的流通,就算有,持金錢戒也是非常容易的事,不像現在,想持金錢戒難上加難,根本持不了。我不拿錢,叫身邊的侍者拿錢,這有什麼區別呢?

  我是比較佩服他的。他還沒有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無論別人怎麼議論,評價,他個人的榮譽得失已經放下,不在乎了,他很清楚地知道他在做什麼,爲什麼要做這件事,甚至他很清楚地知道這些事情並不是他需要的,不是他的本意,只要當地的百姓能受益,他就來做,只要政府每年能拿到數個億的收入,他就去做。他已經不是爲他自己活著了,而是爲少林寺活著,爲登封縣五十萬人民,乃至全國人民活著,他已經超越了自我。我們是不敢超越,怕別人議論。人家的境界比我們高,不怕人議論。你在這裏議論人家,诋毀人家,人家已經把事情做成了;你還傻乎乎地在诋毀人家,人家又做成了一件事情。等到有一天你醒悟了,也去學人家的做法,人家已經跑了一百步,你已經趕不上人家了。所以說是一幫閑著沒事幹的人才坐在那裏诋毀人家,說人家長短。我們正事都做不完,哪有時間去議論人家?

  你們看各行各業都有所謂的保守派和開放派,這兩派打來打去,結果都功成名就了,只有一小部分人認爲自己很高尚,很純潔,很超越,不加入,不參與,甚至在旁邊看笑話。實際上這些人是最可惡的,都是不幹事的人。任何一個黃金時代,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進入高峰期的時候,都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問:作爲一個修行人,您這一生最想實現的目標是不是都已經實現了,還是您還有更高的目標?如果有,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

  師:我的目標還沒有實現,還沒有付諸行動。我現在只想好好地學習,充實自己,將來有機會再出來傳播佛法,把自己的所學貢獻給社會,貢獻給衆生。如果沒有機會,就呆在寺院裏修行,自己受用。雖然我想做事,但一定要看因緣成不成熟,外在的條件是否允許。現在我每天接待來訪的信衆、客人,領著寺廟的僧衆修行,也許你們認爲我已經開始度衆生,在傳法,在做事,但是,在我心裏這些都不算,都還沒有開始。現在我主要的心思還是放在自己的學習上,大部分時間都在讀書。如果能在藏經樓呆上五年,那是我的福分。但是恐怕呆不了這麼長時間,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問:您是不是認爲像星雲大師這樣全世界弘法,可以作爲您將來從事的一項佛教事業?

  師:是的,是要走他這條路。就像叁十年前星雲大師創立佛光山的時候,很多老和尚罵他是敗家子,是不修行的和尚。但事實看來,未來佛教的發展非走他這條路不可,不可能有第二條路。就像明國年間的太虛大師,當時他也是二十幾歲,不在禅堂裏打坐,所謂的搞修行,而是去創辦佛學院,所以當時的老和尚拿著拐棍把他頭都打破了。現在大家發現,太虛大師創辦佛學院是最明智的選擇。如果沒有佛學院,佛教現在不知道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可能已經滅亡了。當時年輕和尚在禅堂裏盤著腿,熱血沸騰,根本靜不下來。太虛大師看到這種情況,就創立了佛學院,把那些熱血沸騰的小和尚全都集中到教室裏去學習。結果現在佛教界的泰鬥多數是從他當年創辦的佛學院裏出來的僧才。

  中國最早的佛學院是武昌佛學院,1920年創辦的,閩南佛學院是1922年創辦的,這是太虛大師創辦的兩個最早的佛學院。因爲文化大革命,佛學院被迫停止了近叁十年。宗教政策開放以後,佛學院馬上恢複了。現在在中國佛教界做住持的,這兩個佛學院的畢業生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都是所謂的學院派、少壯派。還有一批所謂的老修行,他們穿著陳舊,甚至破舊的衣服,每天在禅堂裏打坐,所謂的在了生死。不管有沒有功夫,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願意出來做事。就是出來做事,那種性格脾氣跟社會上的人也格格不入,怎麼能傳播佛法,讓信衆從他們身上受益呢?即便他有道心,他的道心也不能起用。所以真正在寺廟裏做事的,多數是從佛學院裏出來的少壯派。但其中也存在一個問題,往往出來做事以後,在禅堂裏就坐不住了;長期在禅堂裏靜坐,又不願意出來做事。動久的人靜不下來,靜久的人又不願意動。就像永信法師近十年來在佛教界裏面,可能有一大半人都不認同他,但有一小部分還是很贊同他。凡是贊同他的,說得俗氣點,都是在寺院裏面擔任高層行政職務的,在做事的。凡是不贊同的,都是不做事,呆在禅堂裏專職修行的。我想,佛法想要弘揚開來,和社會接軌,和國際接軌,非星雲這種模式不可,沒有第二條路。我的性格非常內向,站在自己個人的角度,我還是想閉起門來修行。

  問:從一個修行人的角度來講,您走的路線好像更符合佛法。您剛開始是靜修,把自己的實證功夫修到相當的高度,甚至至高的層次,然後再入世弘揚佛法。而星雲法師他們一開始就入世。那麼,是不是他們修證的功夫相對來講會有所欠缺?

  師:我不這樣看。本身我們每個人都在修行,都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環境裏,針對自己不足的一面在修。並不是關起門來,盤著腿就叫修行,這叫小修行。大修行是直接入紅塵去面對人,面對事,而不會被轉。我們是沒有這個能力去轉人、轉事,轉這個社會,只能坐在禅堂裏,先把自己修得比較堅固一點,然後再出去。我們是先關門,再開門。而他們本身就有這個定力,不需要關門,直接就開門。佛教講,開門是爲了關門,關門是爲了開門;入世是爲了出世,出世是爲了入世。他們能夠一步到位,積極地入世,也是爲了將來能更好地出世。而我們現在出世,也是爲了明天更好地入世。

  問:您認爲你們走的路線一樣,只是次序不同,他們是先入世再出世,而您是先出世後入世。出世的至高境界是明心見性。他們入世這麼久之後再出世,您覺得他們也能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嗎?

  師:能達到,絕對能達到。你看星雲大師那種爲人處事的風範,他絕對是一個開悟的人。不是開悟的人,不可能那麼遊刃有余。其他和尚都做不到他那樣。半個世紀之前,臺灣的老和尚都罵他是敗家子,不務正業,開創什麼佛光山,說他是邪道。可是半個世紀以後,他把佛法傳遍了五大洲,哪個和尚是正道是邪道,都要他印證。他說你正,你就是正;他說你邪,你就是邪。還有半個世紀以前創辦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他們所謀、所做的,都不是爲了自己。當初他們爲了民族,爲了人類,失去了個人的榮譽和享受,可是現在佛教界就他們兩個的影響力最大,對人類的貢獻最大,除了他們兩個,找不出第叁個和尚能像他們這樣,對人類有這麼大的貢獻,所以他們非常了不起!什麼叫菩薩?菩薩做事是讓別人受益的,不是讓自己受益。這些人才是真正的菩薩!

  問:是不是不管修什麼法門,最後都要閉關?

  師:並不是關起門來就是閉關。何爲閉關?佛教講關閉你的六根,不被外境所困所擾所羁絆,這才叫閉關。現在我們都狹義地理解閉關,以爲關起門來就是閉關。即便把自己關進關房裏,如果你關不住自己的心,又怎麼能叫閉關呢?我們每天出去做事,接觸衆生,眼耳鼻舌身意不被外界的人事所幹擾,這才叫做閉大關!

  問:但是在閉大關之前,是不是要先閉小關,才能把自己的六根收攝住呢?

  師;如果你的功夫不夠,還是先閉小關;如果功夫夠,就像星雲大師那樣,一步到位,直接閉大關。像他這樣的人絕對是菩薩再來,如果不是菩薩再來,他沒有這個精力和定力,在西方國家摸爬滾打幾十年,早就被社會融化掉了,怎麼可能引領著社會前進呢?本來神職人員、傳教士就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領頭羊,就應該走在人類社會的最前沿,他們就是這樣。很多人認爲出家人很落後,是走在社會、人類的最後面。恰恰相反,自古以來,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傳教士都走在最前面,他們是社會的導航,是他們領著衆人在走。任何一個朝代在興起的時候,這些傳教士都走在前面。而國家在轉向的時候,神職人員,甚至教徒也起著主導的作用。一個時代或社會的興衰與持久,取決于做思想工作的人。所以曆朝曆代的帝王將相都非常重視從事思想工作的人,他們非常重要。

  問: 按您所說,服務大衆是人生的最高意義所在,那麼修證到明心見性的層…

《佛法只爲利益衆生而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萬行法師答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