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只爲利益衆生而來▪P2

  ..續本文上一頁次,算不算是人生的重中之重呢?

  師:服務大衆必須明心見性。如果沒有明心見性,正如剛才所說,作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領軍羊,你不把大家給導錯航了?爲什麼佛教把修成就後積極入世的,叫做菩薩再來?沒有成就而在做利益衆生之事的人,只能叫發心菩薩。

  問:您修行到這個境界,如果今生的塵緣已了,您下一世會選擇再來,還是在不同的或更高的境界安身立命呢?

  師:呵呵,我還沒有考慮這個問題,只想著現在好好地學習,充實自己,有機會就做一點事情,沒機會就在廟裏美化寺廟,淨化心靈。

  問:佛教算是受苦的宗教,道教是一種享樂的宗教,兩種教育不一樣。佛教主要是避免死的痛苦,所以首先要穿透生死,把生死完全打通,打破,是不是這樣?

  師:沒有這個說法,所有的宗教都是爲活人服務的,只是由于我們自身的素質不夠,把宗教理解偏了,甚至扭曲了,所以有一種佛法專門給死人念經,做超度。實際上佛法是爲活人服務的,對死人的服務只是順手捎帶。如果活人都不能受益,讓死人受益,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問:佛教的根源是不是在于釋迦牟尼佛要穿透對死的恐懼?

  師:他成道不是源于對死的恐懼,而是悟到了有生就有死,有看得見的,就有看不見的。我們了解了活人,如何去了解死人?死的時候是一種什麼狀態?要到哪裏去,在哪裏安身立命?對于看不見的,我們要如何去對待?他是帶著這樣的困惑和疑惑去探索,一路走來,終于悟到了,明白了,從而創立了活人的學說,也創立了死人的學說,創立了活人的宗教,也創立了死人的宗教。實際上宗教既有活人的文化,也有死人的文化;既爲活人服務,也爲死人服務。 但是現在一般人只管活著的時候,不考慮死了以後去哪裏。

  問:您個人現在對死怎麼看呢?

  師:如果你真的悟到了死的那一半,或者已經探索到死的那一半,你就不會再畏懼生死了。因爲你已經掌握了,學會了如何生,如何死。修道就是要掌握如何死這一部分的文化。但是我們現在學的都是如何活這一部分,死的那一部分極少人去學,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

  問:……(錄音不清)

  師:我們評論一件事總是喜歡把它定位爲對的或者錯的。一件事能讓人受益,讓人度過痛苦期、危險期,它就是對的。也許過了這個時間、地點,它可能就是錯的。一個道理、一個方法、一個工具,不可能永遠都用得上。就像船一樣,過了河,它就沒有價值了。可是過了河,到了山上,你還在問那只船,這有意義嗎?但是當時沒有它你就活不了,缺了它就不行,當時它的存在確實有意義,確實發揮了它的作用。

  問:永嘉大師曾經說過“夢裏明明有六趣,醒來空空無大千”,他講的是佛法的空性。您能不能給我們講一下這句話的精要在哪裏?

  師:這是實證功夫的境界。這時候他已經超越了生死,而且由這個層次到了另外一個層次了。我們所謂的有生有死,是在這個層次,過了這個層次,就沒有生沒有死了。爲什麼沒有生沒有死呢?因爲他已經和萬物融爲一體了。就像一滴水一樣,它是孤立的,就有生有死。所謂的修行,無非是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讓這一滴水回歸到大海裏面。一旦回到大海,就回到了它的原點,就沒有生沒有死,沒有六道輪回,沒有叁千大千世界了。如果始終讓它保持著一滴水的狀態,它就容易幹涸。如果你想辦法讓它回到大海裏面,它就不增不減了。它只是在不同的時空,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問:那麼這一滴水當初是如何從浩瀚的本體中脫離出來的?第一念的無明是從怎麼來的呢?爲什麼會有這種無明呢?

  師:你不能叫它無明,也不能叫它智慧,只能說它是一個東西,各個宗教都給它定了不同的名稱。這樣一個東西,到了無明裏面,它就變成了無明;到了智慧裏面,它就變成了智慧。雖然它變成了智慧,變成了無明,但是,進入無明,它還包含了智慧,進入智慧,它還包含了無明,它什麼都涵蓋,這個環境是什麼樣的,它就是什麼樣的,當這個環境一消失,它又回歸到它的本來面目。

  問:那麼我們這一滴水爲什麼要從浩瀚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本體中脫離出來呢?

  師:因爲我們人的存在和出現,要起用,非它不行,必須讓它介入到身體裏面,人才能起用。如果人不動念頭,它就不會來;動了念頭,它才來。

  問:這個浩瀚的世界從這個不生不滅的本體中湧現出來,這都是心中的幻想。那麼爲什麼它要湧現出來呢?這個體是不是就像老子《道德經》裏講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因爲它比較寂寞,所以心生萬物,造出這個萬千世界來。從佛法的角度,可以這麼理解嗎?

  師:也可以理解爲寂寞。是娑婆世界的規則需要它來扮演這個角色。因爲人在娑婆世界要演一場戲,必須有這個東西的介入,沒有這個東西,戲演不下去。如果不在這個時空演這場戲,就不需要它的介入。可能在另外一個時空,它又以另外一個形象出現。

  問:那是不是可以理解爲佛法所說的過去現在未來都同時存在,只是你看不到而已。

  師:對,在不同的時空,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和存在。

  問:只有在證悟的時候才能了解,是不是這個意思?

  師:它不是一種意思,確實是一種身心的感受。比如我們早上醒來,腦袋還沒有開始考慮問題,念頭還沒有出現,身體還沒有動,在那一兩分鍾裏,你會覺得不知道自己在哪裏,感覺不到肉體的存在。過了一兩分鍾,頭腦開始思維了:現在幾點了?今天有什麼事情要做?……念頭接二連叁就來了。我們修到最後,非常類似剛剛醒來的這種狀態和感覺。那時候有身體,但感覺不到身體;躺在床上,感覺不到床;蓋著被子,感覺不到被子。因爲那時候頭腦還沒有産生作用。當頭腦一産生作用,就從另外一個世界回到這個現實世界,就聽到外面車水馬龍的聲音,煩惱也隨之而來,什麼都來了。我們修禅定在某個階段必須達到這樣。這樣究不究竟呢?這樣是究竟,但不能起用。要想有用,必須從這種狀態裏面走出來,達到一種什麼狀態呢?你坐在這個地方,感覺不到桌子、凳子的存在,自己身體的存在也感覺不到,只有一個靈明的覺知存在著,人家叫你,你聽得到,外面的馬達聲、刮風下雨聲你也聽得到,什麼都聽得到,需要做事的時候,馬上就會有個想法、方案反應出來,需要什麼就反應什麼,什麼都有。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比前面的境界還高。這兩種境界都靠實證,跟理論上的悟沒有關系。

  前面的那種禅定可以說是一種享受,但不能起用。要起用,非後面這種禅定不可。所以有相當一部分人修到一定程度,就停留在禅定裏面,像個傻子呆子一樣,他有定,但沒有轉成用,一旦用,就亂了陣腳,缺少實際的操作訓練。所以一定要出來做事,否則只有定,沒有用。

  問:您剛才講的大定狀態,比如說您現在跟我們交流,你並沒有感覺到自己身體的存在,但您的覺知是存在的,這就是大定嗎?

  師:對,不僅在這裏聊天可以感受到你們每個人的眼神,甚至外面的人叫我,外面刮風下雨我也知道。我們修行就要達到所謂的“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不僅是六路八方,十方十路視覺都沒有障礙,不受任何方位的限製,不存在前面看得到,後面看不到的情況。聽覺也一樣。起用的時候必須達到這樣。有兩種人最容易達到這種狀態,一個是從政的人,一個是從商的人。最容易進入誤區的是搞藝術的人,他往往處于自我之中,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十個人跟他說話,他只能聽到一個人說的話,其他人說的他都聽不見,他的眼裏只有一個人。但是從政、從商的人,前面十個人,他可以看到十個人,一百個人說話,他可以聽到一百個人的聲音。

  問:搞藝術的人的那種狀態也算是定嗎?

  師:也算是定,但是一種小定,過了這個階段就會有一種大定——與萬物融爲一體。

  問:剛剛醒來時那兩分鍾的定是藝術家的定,而政治家和商業家的定就是您剛才講的大定?

  師:這兩種人最容易入道,他們所有的神經都隨時在活動。而藝術家所有的神經都是死的,只有那一根神經是活的,是開放的。修行得道的人,他的神經和政治家的神經是一樣的,他們的警覺程度是一樣的。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種人,你喊他,還沒喊完,他馬上就應了。可是更多的人是你喊他好幾聲,他還沒聽見。爲什麼呢?一部分人是走神了,一部分人是他的神根本就沒有活,沒有蘇醒,神不全。一個從政或從商的人,他的神不僅是全的,而且都活了。只要能處于這種狀態,無論在戰場上還是商場上,都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我們常聽人說:“這個人修行好啊,有定力,你喊他,他都聽不到。”其實這只是小定。可是一般人不懂,以爲這個人處在大定之中。如果大定是這樣,修得像個傻子一樣,還有什麼價值?修行過程中的確會出現這個階段,這也叫沿途風光,但很快就應該過去。修行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境界都叫沿途風光。什麼叫境界?就是現象。什麼樣的現象?生理的反應和心理的反應,這就是現象,這就是境界。如果你一留戀,一停留,就沒辦法再前進了;你不停留,永遠都在進步。

  問:按您剛才所說,在凡塵中是修大定,是真正的禅定。但我們在凡塵中有很多的工作和責任,本身定的功夫不到,身心又老是向外奔馳,很難在修行上有真正的提高。那麼在時間上我們應該如何把握和安排入世和某個階段出世的靜修呢?

  師:每天在社會上應酬,思考和處理問題,在爲人處事之中也會消耗我們的體力和心力,擾亂我們修行的功夫,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超過限度,透支了,身體這個工具不跟你配合,你的心力跟不上,修行也會變得緩慢,甚至出偏差。所以一個人要想修道、悟道,身體必須絕對健康。在社會上工作要想不被境轉,身體也要絕對健康。身體好,精力、氣魄足了,才不會被境轉;身體不好,容易心煩意亂,被境轉。爲…

《佛法只爲利益衆生而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萬行法師答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