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假明師與法門▪P3

  ..續本文上一頁人的身體比古時候縮小了一點。無論你修什麼法,首先必須改變自己的色身。要改變色身,經絡必須暢通。無論你是否了解自己身體的經絡,是否刻意去修經絡,在修行過程中,色身都是隨著身體經絡的不斷疏通而轉化,只不過你懂得經絡的位置、布局和走向,在修行的時候,會知道身體的哪些部位會有反應,反應的原因是什麼,通過這些你可以知道你的身體淨化到什麼程度,通過了哪個階段。如果你不懂經絡,對身體的反應你只會一概而論,以爲這些都是相,不要執著。但如果你是後者,你更容易超越身體的反應。因爲你不了解經絡的流程和走向,你就不會把覺知放在身體的感受上。也就是說你不會把心理放在生理上,這樣,你更容易超越生理。我們不能超越生理,往往是因爲對自己的生理有所了解,但又不是真正的了解。真正了解生理的人,不會把覺知放在生理上,會把身體完全空掉。過去的祖師大德非常慈悲,很有智慧,所以從來不講身體的反應,一旦聽到你在講身體的反應,他就一香板打到你身上,告訴你不要執著。你對身體執著得越多,越不容易突破生理的反應。

  問:您在《降伏其心》上講人有八層身體,修行的過程就是不斷地突破這八層身體。那麼,這八層身體的突破和四禅八定的修行境界是如何對應的?

  師:這講起來很多啊!初禅是突破了第一層身體,進去,看到了第二層身體,但沒有穿過第二層身體。這個道理就如同八道牆,你穿過了第一道牆,見到了第二道牆,但還沒有鑽進第二道牆,更沒有突破第二道牆。就算四禅八定修完,最多也只突破了第六道牆,見到了第七道牆。一個四禅八定都修完的人,同樣還有我執,還有分別,還沒有超越第七識(第七識分別是非、好壞),更沒有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穿過第一、第二、第叁道牆,靠的全是禅定功夫,和理論無關。這時候身心合二爲一,完全統一。這個一又和大自然對接,再次合二爲一。如果連最初身心的合一都達不到,更不要談和大自然合一了。當第二次的合一完成以後,就可以從整體裏面分出千千萬萬個你,這時候才能起大用,起妙用。

  我們身體裏面有一股先天的力量,它來自哪裏,來自哪個方向呢?不能給它定方向,也不能說它來自哪個層次,它可以穿透任何一個層次,經曆任何一個方向。在進入我們身體之前,它已經遍布每一個空間,穿透了任何一個層次。一旦進入我們的身體,它已經具備了任何一個時空的信息。因爲它已經經曆了千百萬劫,收錄和儲存了千百萬劫的信息。而我們的頭腦只收錄和儲存了二叁十年、四五十年的信息,跟它相比,太微不足道了!

  爲什麼所有的宗教都主張我們放棄頭腦的知見,把自己的自性、本來面目,或者說靈魂開發出來,發揮它的智慧呢?因爲它已經經曆了千百萬劫,裏面儲存了無數的信息,什麼樣的信息都有。用佛教的話來講,它經過了叁界二十八重天,經過每一重天的時候,它都把這重天的信息和智慧儲存進去了。正因爲它經曆了那麼多重天、那麼多劫,一旦要返回的時候,它才有能力,才有可能返回。它本身就是從那條路下來的,爲什麼不能再從那條路返回去呢?之所以我們現在回不去,是因爲我們沒有找到它,沒有和它溝通過,我們都用頭腦。可是頭腦怎麼可能返回到靈體的處所呢?這個頭腦最多也就一百年,況且我們現在還沒有曆經一百年,只不過叁十年、四十年、五十年而已。

  理論說多了,大家不容易理解。還是一句話,不要用頭腦的思維去修道,要想盡一切辦法讓頭腦停止思維。如何讓頭腦停止思維呢?先確定一個方法,也就是把你的千念萬念歸于一念。比如你念佛,就住在一句佛號上;你觀想,就住在觀想上。無論你做什麼,就住在你所做的事情上。如果你沒有住在一件事情上,你的頭腦就會胡思亂想,你永遠都在發揮你頭腦的作用。你只要能叁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住在一件事情上,住在一個念頭上,你不需要信任何教,不需要修任何法,你的這種狀態已經超過了任何教、任何法。哪一個教,哪一個法都是讓你持續地執著在一件事情上,停留在一個念頭上。你能長期地執著一件事情、一個念頭,就是所謂的叁摩地。比如我們修蓮花生法門,你能時時刻刻把念頭放在頭頂的這朵蓮花上,這樣定上半年,你的眼前一定會大放光明。當眼前這個大光明出現以後,你就會住在這個大光明上。這時候你的覺照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丟失,你做任何事情都不會被外境所轉。因爲這時候你已經執著在你自性的光明裏面,已經有所住了,怎麼還會住在外面呢?之所以我們住在外面,是因爲內在無所住。當有一天你內在有所住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你是無所住的。

  無所住的時候,就是有所住;完全有所住的時候,就是無所住。比如你現在的心很清淨,很空靈,周圍有十種聲音你都聽到了。但是你並沒有把心放在任何一種聲音上。如果一定要說你把心放在外面的聲音上,那麼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爲:你把你的力量分散到外面這十個聲音上了,也可以說你和外面的萬物已經融爲一體了。可是爲什麼我們現在要麼周圍十種聲音我們都聽不到,要麼所謂的“聽到”,只是聽到一兩種聲音呢?因爲你太散亂,無所住,所以才什麼聲音都聽不到;因爲你有所住,所以才能聽到一兩種聲音。如果你把自己空掉,和萬物融爲一體,外面有一萬個物體,你就分爲一萬份,怎麼可能聽到這個,聽不到那個,顧到這個,顧不到那個呢?不怕分散,就怕你不能大分散。把自己分成千千萬萬份就是大分散。我們是一專就滯,一散就亂。聖人是散而不亂,專而不滯。

  這些你們聽起來太玄了,還是回到實實在在的現實中來,時時刻刻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當你的心念被境轉的時候,你要知道它被轉。不怕它被轉,就怕你不知道它被轉。當你知道自己被境轉的時候,你不會一直被它轉,也不會被它轉得太遠,你很快就回來了。經過無數次這樣:被轉,回來——回來,又被轉——再被轉,又回來……一年、叁年、五年,最後,你就沒有來,沒有去了。也可以說哪裏都是你,哪裏又都不是你了。

  要善于捕捉真理,善于感受真理,善于思考真理。身體的道、心靈的道,要經常去捕捉,去感受。要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當作道去做,去體驗。千萬不要認爲盤腿打坐才是修道,才用心去做,其他事情就不用心。其他事情你不用心去做,一旦想做修禅這件事,你也不知道如何用心。你在日常生活中都抓不到心,進入禅堂又如何抓得到心呢?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你都能用心去做,當你到禅堂裏來打坐,你說你不會用心,那是絕無可能的。佛教講,叁百六十行,只要有一行你會用心,行行你都會用心。絕對不會種田的時候會用心,做飯的時候就沒有心了,那是自欺欺人。你種田的時候已經找到心了,做飯的時候怎麼會找不到心呢?你做飯的時候找到心了,到大殿裏念經打坐,怎麼會找不到心呢?如果找不到,只能說你在做飯的時候找到的心是假的。心只有一個,事情有千千萬萬,只有這一顆心在做千千萬萬件事。如果你說你打坐沒有抓到這顆心,我可以坦白地告訴你:你的人生走到現在,從來沒有用心做過任何一件事,從來沒有抓住過自己的心。過去我不是講過叁句話嗎:用心做事,做事用心,無心做事。也就是多心多意、叁心二意、一心一意,全心全意、無心無意。當一個修行人達到無心無意的時候,就可以多心多意,散而不亂了。欲散先專,欲專先散。

  也就是一心一意,全心全意、無心無意,多心多意。當一個修行人達到無心無意的時候,就可以多心多意,散而不亂了。欲散先專,欲專先散。

  

  

《真假明師與法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