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那么,他悟的是什么?他悟了以后,是不是就起修?他修的又是什么?应该怎么修?
师:他这时候悟的,不是修行方法,而是本来面目的真相。但他并没有见到本来面目的真相。如果这时候他见到了本来面目的真相,就是所谓的“悟后起修”——真正开始修行了。在此之前,他还处于用有为法的阶段。我曾经讲过,悟道、见道和证道之间是有区别的。比如我们找一棵苹果树找了很多年,有一天终于找到了这棵苹果树,看到了树上的果子,这时候我们称之为“见道”了。在没有见道以前,人家告诉你这棵苹果树长在南方的东华山上,无数个过来人都这样告诉你,于是你深信不疑,信心坚定,也真的悟到了这棵苹果树就长在南方的东华山上,但这时候你并没有见到它。通过你多年的努力和苦苦寻觅,坐飞机,坐汽车,走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有一天终于来到了东华山。当你看到这棵苹果树的时候,就叫“见道”了。但是你还没有摘到苹果,更没有把它吃进嘴里。你什么时候摘到这个苹果,把它吃进嘴里消化掉,和它融为一体,苹果就是你,你就是苹果了,这时候你才有资格出去弘道,弘扬佛法。比如现在有很多佛学研究者,他们只是悟到了道,根本没有见到道。根器利一点的见到了道,但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去摘这个苹果,他没有偿到这个苹果的味道,更没有和它融为一体,他所谓的“弘扬佛法”,弘扬的只是一些个人的知见和理论。
问:您宣扬的一个很重要观点是:在家人在红尘中修,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方式,做事一心不乱就是一种禅定境界。但是,在家人用这种修法能否达到究竟呢?比如您讲本来面目出去以后才是真正修道的开始,在家人通过做事来修炼,又如何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师:在家人如果真的想了生死,悟道成佛,在某个阶段必须把自己封闭起来修炼。我们出家人所谓的“职业修行”,也并非整个修行过程都是封闭式的。我们虽然闭关,但只是在修行的某个阶段。如果修行要一百步才圆满的话,闭关只是其中一步,还有九十九步不需要用闭关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出家人修行,有九十九步同在家人一样,也是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做事中修行。出家人在寺庙里同样每天在生活,每天有很多事务要处理,只是相对而言,出家人的生活和面对的事务,比在家人单纯一些。
问:《楞严经》上有一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淫欲不除,要想了悟,如同煮沙成饭,永远都不可能。在家居士也有修到彻悟境界的,维摩诘居士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修行未必一定要禁欲,但要节欲,这个度应该如何把握呢?
师:这个问题密宗讲得很清楚,当一个人在气入中脉、开顶的阶段,不仅要节欲,还要禁欲。当中脉打通,本来面目冲出去,梵穴轮打开以后,禁不禁欲就不是很重要了。但是,一个在家修行人一生都要节欲。我们出家人从出家的那一天开始,就必须禁欲,必须把凡夫的根彻底降伏和转化。如果这个根没有降伏和转化,身上的俗气永远脱不去。我们说某某人很脱俗,那是因为他不仅生理上的俗——欲望超越了,心理上的俗——欲望也超越了。但这种超越必须建立在果位的基础上。果位分生理和心理的果位。为什么有时候见到异性,眼睛会放光,身体的细胞会颤动(自己都不知道),手脚都不知道该怎么摆放呢?那不是你想这样,而是因为我们是欲界的众生,我们本身就是两性欲望和合的产物和复制品,也就是说我们骨子里面就充满了欲望,怎么可能超越呢?绝无可能。但是我们的灵魂(佛教从来不讲灵魂),或者说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自性,不是两性和合产生的,她来自三界以外,进入到我们这个两性和合产生的身体里面。为什么她要进入这个身体呢?她要发挥她的作用,就必须借助身体这个工具。比如说一个人要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一个目的地,但他跑得太慢了,单靠他本人无法完成这个使命,必须跳进一辆汽车,或者钻进一架飞机,才能快速抵达目的地,完成他的使命。我们的身体就是本来面目的载体。这个载体是由各种因素和合而成的,就像一部机器是由很多零部件组成的一样。如果其中一个零配件坏了,这部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行了。如果这个载体坏到实在无法修理,就只有报废了,本来面目再跳进另一个载体,继续完成她的使命。
只有当一个人的中脉通了,梵穴轮打开了,最先进入我们这个四大(身体)的那个东西出去后,又再次回到身体里面,我们的身体才能彻底转化。在她没有出去之前,如果谁说他超越了身体的欲望,只能说他不懂。如果他懂了还这么说,那就是自欺欺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被称为欲界呢?欲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两性和合而产生的,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阴阳。什么叫阴阳?欲望就是阴阳。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本来面目才能主宰我们的身体,改变我们的身体,驾驭我们的身体,不让身体由着它的性子胡作非为。
有一句话说,人的感情有多大,理智也有多大。我们可以把这个感情理解为欲望,而这个理智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一个人只有理智没有感情,或者只有感情没有理智,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为什么要同时具备这两股力量呢?因为只有靠这两股力量,我们的身心才能达到平衡,靠一股力量是无法平衡的。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存在两种力量,所以才能平衡。一旦出现问题,就是这两种力量失去了平衡。无论自然界,还是我们的四大,都是如此。
修,就是把这两股力量修到平衡。地大不平衡就要地震,水大不平衡就要会出现山洪,风大不平衡就会出现暴风、台风。地震、山洪、台风,都是大自然自我调整的方式。当调整结束,自然平衡了,就会有一个相当长的安定、太平的阶段。比如火山喷发,能喷出一千多公尺高的火焰。为什么?因为地大过于激烈的摩擦产生的热量太大了,在地底下隐藏不住,就冲破一个口子,喷出来了。为什么有温泉的地方从来不会出现火山喷发呢?因为它下面的地热已经释放到水里,自我调整好了。为什么这些年来地震、火山爆发特别频繁呢?因为城市化进程太快了,越来越多的地球表面被覆盖上一层厚厚的水泥,大地透不过气来,无法呼吸和自我调整。所以一个修行好,身体通透的人,他汗腺的排汗量是非常大的,而且排汗的速度比别人快,当他喝下一杯热水,汗瞬间就冒出来了。正因为如此,他非常敏感,对周围磁场的反应很敏锐。当你站在他面前,你的身体和心态是否健康,他可以非常准确地感受到。
问:您在书中写到,很多禅师悟道以后,还在反复地打捞,甚至六祖惠能还在禅床上反复打捞了十几年。请问这些禅师都在打捞些什么?怎么才能打捞到?
师:打捞有两种,一是看自己能否念念入道,是否会被境牵,被境转。二是看这个独立超越于身体以外的东西,是否随看随在,是否真的来去自由,无牵无挂。前者是为了用,后者是为了体。有体有用,四大这个相才能保持,比如保持僧相的威仪。
问:我们学佛的一个很大的诱因,就是想知道自己是从何方而来。您在书中提到人是从光音天来的,那么光音天的生命又是从哪里来的?这样持续不断地上溯到源头,我们的生命最初是从哪里来的?
师:人不是从光音天来的,是经过光音天而来的。我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打一个比方,比如我住在十楼,我是经过了一至九楼,才到了第十楼。又如我们是从第十层楼来的,那么第十层楼在哪里呢?一般的理解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上面的那一层就是第十层;从一层到十层要经过二三四五六七八层,从十层到一层也同样要经过八七六五四三二层。但三界的概念不同,三界内外是一个整体,我们原本是整体的一部分,只是因为我们起心动念,才形成了个体。一旦变成了个体,就无法再和整体融为一体。什么时候我们破了四相,就和整体融为一体了,这时候我们才知道自己既没有住在一楼,也没有住在十楼,或者说既在一楼也在十楼。十楼和一楼是一体的,十楼就是一楼,一楼就是十楼,只因我们众生分别,所以你说你住在一楼,我说我住在五楼,他说他住在十楼。我们是否真的住在一楼、五楼或十楼呢?的确有楼层之分,因为众生的根器和素质不一样,无始以来的业力不一样,所处的时空也不一样。只有当你通过修证获得了圆满,才会破除楼层的概念,这时候你已经和十层楼融为一体,再也不会分别一楼和十楼了。
问:凡夫有名利权情的欲望,所以他们的六根不断地追逐六尘,永远不会反观内照,因此很难明心见性。所以佛家要我们放下。但是,一旦我们把这些欲望放下,又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变得消极,也无法一心一意、一心不乱地做事。我们应该如何协调这个关系呢?
师:实际上从究竟位上来讲,六根和六尘也是本来面目的显现,它们本身就是佛。但这句话必须建立在三身四智圆满的基础上,也就是要通过实证才可以感受到,不是用头脑理解到的。为什么佛教讲烦恼就是菩提,这个娑婆世界就是极乐世界?那是站在佛的境界上讲。佛已经圆满了,到哪里都是个快乐自在,没有分别的人。可是有相当一部分无知的信徒认为:我在娑婆世界有烦恼,没有解脱,阿弥陀佛把我带到极乐世界,我就得大自在,就有智慧了。可能吗?你在中国是个弱智,是个烦恼的人,把你接到美国,你就变成高智商,变成自在的人了,这可能吗?可是竟然有很多人都这样相信!
问:南传佛教的小乘修法可以修到四果罗汉的境界。他们也必须经过四禅八定、打通中脉、灵体出窍这个过程吗?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小乘经典对这些问题从来不谈呢?
师:汉传佛教过去也从不谈这些,只是最近这个时代才开始谈,所以好多人认为汉传佛教没有这些东西。不管你信什么教,修什么法,教与法都是人为的。无论你是东方人、西方人、古人还是今人,你的七经八脉、生理结构是不会改变的,只不过是现代…
《真假明师与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