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那麼,他悟的是什麼?他悟了以後,是不是就起修?他修的又是什麼?應該怎麼修?
師:他這時候悟的,不是修行方法,而是本來面目的真相。但他並沒有見到本來面目的真相。如果這時候他見到了本來面目的真相,就是所謂的“悟後起修”——真正開始修行了。在此之前,他還處于用有爲法的階段。我曾經講過,悟道、見道和證道之間是有區別的。比如我們找一棵蘋果樹找了很多年,有一天終于找到了這棵蘋果樹,看到了樹上的果子,這時候我們稱之爲“見道”了。在沒有見道以前,人家告訴你這棵蘋果樹長在南方的東華山上,無數個過來人都這樣告訴你,于是你深信不疑,信心堅定,也真的悟到了這棵蘋果樹就長在南方的東華山上,但這時候你並沒有見到它。通過你多年的努力和苦苦尋覓,坐飛機,坐汽車,走路,翻山越嶺,跋山涉水,有一天終于來到了東華山。當你看到這棵蘋果樹的時候,就叫“見道”了。但是你還沒有摘到蘋果,更沒有把它吃進嘴裏。你什麼時候摘到這個蘋果,把它吃進嘴裏消化掉,和它融爲一體,蘋果就是你,你就是蘋果了,這時候你才有資格出去弘道,弘揚佛法。比如現在有很多佛學研究者,他們只是悟到了道,根本沒有見到道。根器利一點的見到了道,但沒有放下手中的工作去摘這個蘋果,他沒有償到這個蘋果的味道,更沒有和它融爲一體,他所謂的“弘揚佛法”,弘揚的只是一些個人的知見和理論。
問:您宣揚的一個很重要觀點是:在家人在紅塵中修,也是一種非常好的修行方式,做事一心不亂就是一種禅定境界。但是,在家人用這種修法能否達到究竟呢?比如您講本來面目出去以後才是真正修道的開始,在家人通過做事來修煉,又如何能達到這種境界呢?
師:在家人如果真的想了生死,悟道成佛,在某個階段必須把自己封閉起來修煉。我們出家人所謂的“職業修行”,也並非整個修行過程都是封閉式的。我們雖然閉關,但只是在修行的某個階段。如果修行要一百步才圓滿的話,閉關只是其中一步,還有九十九步不需要用閉關的方式來完成。所以出家人修行,有九十九步同在家人一樣,也是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做事中修行。出家人在寺廟裏同樣每天在生活,每天有很多事務要處理,只是相對而言,出家人的生活和面對的事務,比在家人單純一些。
問:《楞嚴經》上有一句話說,如果一個人的淫欲不除,要想了悟,如同煮沙成飯,永遠都不可能。在家居士也有修到徹悟境界的,維摩诘居士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說修行未必一定要禁欲,但要節欲,這個度應該如何把握呢?
師:這個問題密宗講得很清楚,當一個人在氣入中脈、開頂的階段,不僅要節欲,還要禁欲。當中脈打通,本來面目沖出去,梵穴輪打開以後,禁不禁欲就不是很重要了。但是,一個在家修行人一生都要節欲。我們出家人從出家的那一天開始,就必須禁欲,必須把凡夫的根徹底降伏和轉化。如果這個根沒有降伏和轉化,身上的俗氣永遠脫不去。我們說某某人很脫俗,那是因爲他不僅生理上的俗——欲望超越了,心理上的俗——欲望也超越了。但這種超越必須建立在果位的基礎上。果位分生理和心理的果位。爲什麼有時候見到異性,眼睛會放光,身體的細胞會顫動(自己都不知道),手腳都不知道該怎麼擺放呢?那不是你想這樣,而是因爲我們是欲界的衆生,我們本身就是兩性欲望和合的産物和複製品,也就是說我們骨子裏面就充滿了欲望,怎麼可能超越呢?絕無可能。但是我們的靈魂(佛教從來不講靈魂),或者說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的自性,不是兩性和合産生的,她來自叁界以外,進入到我們這個兩性和合産生的身體裏面。爲什麼她要進入這個身體呢?她要發揮她的作用,就必須借助身體這個工具。比如說一個人要以最快的速度抵達一個目的地,但他跑得太慢了,單靠他本人無法完成這個使命,必須跳進一輛汽車,或者鑽進一架飛機,才能快速抵達目的地,完成他的使命。我們的身體就是本來面目的載體。這個載體是由各種因素和合而成的,就像一部機器是由很多零部件組成的一樣。如果其中一個零配件壞了,這部機器就無法正常運行了。如果這個載體壞到實在無法修理,就只有報廢了,本來面目再跳進另一個載體,繼續完成她的使命。
只有當一個人的中脈通了,梵穴輪打開了,最先進入我們這個四大(身體)的那個東西出去後,又再次回到身體裏面,我們的身體才能徹底轉化。在她沒有出去之前,如果誰說他超越了身體的欲望,只能說他不懂。如果他懂了還這麼說,那就是自欺欺人。
爲什麼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被稱爲欲界呢?欲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兩性和合而産生的,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了陰陽。什麼叫陰陽?欲望就是陰陽。正因爲如此,我們的本來面目才能主宰我們的身體,改變我們的身體,駕馭我們的身體,不讓身體由著它的性子胡作非爲。
有一句話說,人的感情有多大,理智也有多大。我們可以把這個感情理解爲欲望,而這個理智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一個人只有理智沒有感情,或者只有感情沒有理智,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健康的表現。爲什麼要同時具備這兩股力量呢?因爲只有靠這兩股力量,我們的身心才能達到平衡,靠一股力量是無法平衡的。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存在兩種力量,所以才能平衡。一旦出現問題,就是這兩種力量失去了平衡。無論自然界,還是我們的四大,都是如此。
修,就是把這兩股力量修到平衡。地大不平衡就要地震,水大不平衡就要會出現山洪,風大不平衡就會出現暴風、臺風。地震、山洪、臺風,都是大自然自我調整的方式。當調整結束,自然平衡了,就會有一個相當長的安定、太平的階段。比如火山噴發,能噴出一千多公尺高的火焰。爲什麼?因爲地大過于激烈的摩擦産生的熱量太大了,在地底下隱藏不住,就沖破一個口子,噴出來了。爲什麼有溫泉的地方從來不會出現火山噴發呢?因爲它下面的地熱已經釋放到水裏,自我調整好了。爲什麼這些年來地震、火山爆發特別頻繁呢?因爲城市化進程太快了,越來越多的地球表面被覆蓋上一層厚厚的水泥,大地透不過氣來,無法呼吸和自我調整。所以一個修行好,身體通透的人,他汗腺的排汗量是非常大的,而且排汗的速度比別人快,當他喝下一杯熱水,汗瞬間就冒出來了。正因爲如此,他非常敏感,對周圍磁場的反應很敏銳。當你站在他面前,你的身體和心態是否健康,他可以非常准確地感受到。
問:您在書中寫到,很多禅師悟道以後,還在反複地打撈,甚至六祖惠能還在禅床上反複打撈了十幾年。請問這些禅師都在打撈些什麼?怎麼才能打撈到?
師:打撈有兩種,一是看自己能否念念入道,是否會被境牽,被境轉。二是看這個獨立超越于身體以外的東西,是否隨看隨在,是否真的來去自由,無牽無挂。前者是爲了用,後者是爲了體。有體有用,四大這個相才能保持,比如保持僧相的威儀。
問:我們學佛的一個很大的誘因,就是想知道自己是從何方而來。您在書中提到人是從光音天來的,那麼光音天的生命又是從哪裏來的?這樣持續不斷地上溯到源頭,我們的生命最初是從哪裏來的?
師:人不是從光音天來的,是經過光音天而來的。我們究竟是從哪裏來的?打一個比方,比如我住在十樓,我是經過了一至九樓,才到了第十樓。又如我們是從第十層樓來的,那麼第十層樓在哪裏呢?一般的理解是,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上面的那一層就是第十層;從一層到十層要經過二叁四五六七八層,從十層到一層也同樣要經過八七六五四叁二層。但叁界的概念不同,叁界內外是一個整體,我們原本是整體的一部分,只是因爲我們起心動念,才形成了個體。一旦變成了個體,就無法再和整體融爲一體。什麼時候我們破了四相,就和整體融爲一體了,這時候我們才知道自己既沒有住在一樓,也沒有住在十樓,或者說既在一樓也在十樓。十樓和一樓是一體的,十樓就是一樓,一樓就是十樓,只因我們衆生分別,所以你說你住在一樓,我說我住在五樓,他說他住在十樓。我們是否真的住在一樓、五樓或十樓呢?的確有樓層之分,因爲衆生的根器和素質不一樣,無始以來的業力不一樣,所處的時空也不一樣。只有當你通過修證獲得了圓滿,才會破除樓層的概念,這時候你已經和十層樓融爲一體,再也不會分別一樓和十樓了。
問:凡夫有名利權情的欲望,所以他們的六根不斷地追逐六塵,永遠不會反觀內照,因此很難明心見性。所以佛家要我們放下。但是,一旦我們把這些欲望放下,又失去了奮鬥的動力,變得消極,也無法一心一意、一心不亂地做事。我們應該如何協調這個關系呢?
師:實際上從究竟位上來講,六根和六塵也是本來面目的顯現,它們本身就是佛。但這句話必須建立在叁身四智圓滿的基礎上,也就是要通過實證才可以感受到,不是用頭腦理解到的。爲什麼佛教講煩惱就是菩提,這個娑婆世界就是極樂世界?那是站在佛的境界上講。佛已經圓滿了,到哪裏都是個快樂自在,沒有分別的人。可是有相當一部分無知的信徒認爲:我在娑婆世界有煩惱,沒有解脫,阿彌陀佛把我帶到極樂世界,我就得大自在,就有智慧了。可能嗎?你在中國是個弱智,是個煩惱的人,把你接到美國,你就變成高智商,變成自在的人了,這可能嗎?可是竟然有很多人都這樣相信!
問:南傳佛教的小乘修法可以修到四果羅漢的境界。他們也必須經過四禅八定、打通中脈、靈體出竅這個過程嗎?如果不是這樣,爲什麼小乘經典對這些問題從來不談呢?
師:漢傳佛教過去也從不談這些,只是最近這個時代才開始談,所以好多人認爲漢傳佛教沒有這些東西。不管你信什麼教,修什麼法,教與法都是人爲的。無論你是東方人、西方人、古人還是今人,你的七經八脈、生理結構是不會改變的,只不過是現代…
《真假明師與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