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假明师与法门

  真假明师与法门

  2010.9.12

  问:您说在修证上,上了百尺竿头之后,还要回到人间来行愿。那么一个修行人要行愿到什么时候,才能达到佛的境界?

  师:行愿无止境,把三身四智行出来,就是佛的境界,就达到佛的等级。但这时候还要继续行愿,佛的行愿是无止境的。所谓“众生度尽才成佛!”,佛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成佛了,只因为悲心,不愿意入涅槃境界,也就是说不愿意去享受佛的境界。如果一定要说享受佛的境界,那么行愿度众生就是佛所享受的境界。

  问:到佛的境界,已经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在佛的眼里怎么还会有众生呢?众生究竟需不需要度?

  师:在佛的境界里,的确已经没有四相了。但佛的境界是无事可做的,他必须从佛坛上下来和众生为伍。当他从佛的境界上下来的时候,就有四相,有众生了。为什么佛要从佛坛上下来,不坐在佛坛上享受他的三摩地呢?这就是佛的境界!比如说一个大学教授,他不是永远坐在办公室里,而是要走进教室,才是一个真正的教授。如果他永远坐在办公室里,不走进教室,他就不是一个圆满的教授。我们说人的一生,酸、甜、苦、辣,什么都要去尝试。佛的一生也一样,佛的境界要享受,人的工作、人的生活,他也要去做,去体验,否则,这个佛的境界和果位是不圆满的。之所以佛能获得三身四智,不仅因为他达到了佛的境界,还因为他回到众生之中行愿,他的三身四智才得以圆满。

  问:我们每个生命来到娑婆世界,都要经历很多磨练,我们的生命才会不断净化,以至最终了悟成佛。当我们看到众生受苦时,实际上这些苦都是众生的业力,也就是他们应该完成的学业。就像老师看到学生做题时很辛苦,是去帮他一下呢,还是让他自己度过这一关?可能让他自己度过这一关,他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如果帮他一把,虽然你的悲心得到了满足,但因为他走了近路,未必能完成他该完成的学业。从实质上来说,这样的帮并不是真正的帮,甚至还可能害了他。佛对众生是否也如此?

  师:我经常说一句话:有求必应的佛,不是真正的佛;有问必答的明师,不是合格的明师。有些问题必须由众生自己去解答,自己想办法去处理。有一部分众生必须让他们自己度自己,而不是完全靠佛去度他。否则,佛就不是真正的佛,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就像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结果孩子长大以后胡作非为,对拥有的一切,无论是物质还是情感,都不懂得珍惜,更不懂得感恩。因为都不是通过自己努力和奋斗得来的。得之太易,不会珍惜。不知恩,又如何感恩?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贪欲与嗔恨之心会更重,他求十次,如果有一次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抱怨,甚至会嗔恨。

  圣人绝对不会让你有求必应。就像上次WA说,明师,有时候你很痛苦,他会让你更痛苦;你高兴的时候,他会让你更高兴。为什么明师要这样做呢?按常理来讲,你已经高兴了,为什么还要让你更高兴呢?而你痛苦的时候,应该帮你解除痛苦才对,为什么他却让你继续痛苦,甚至让你更痛苦呢?因为不同的众生,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个道理就如同父母看自己的小孩一样,看得很清楚。可是小孩却总抱怨父母不了解自己。

  问:您在书中讲到,圣人也有贪嗔痴,只不过前念迷,后念觉,不会被贪嗔痴的念头所转。贪嗔痴不也是习气吗?难道到了圣人的境界,还会有这些习气吗?

  师:圣人所谓的“贪嗔痴”,绝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这时候他所谓的“贪”,是一种无我的贪。为什么佛教是以一个人的起心动念来判定因果,其他宗教也是以起心动念和动机来判定是非、对错,而社会上是以一个人的行为造作来判定是非、对错呢?佛教讲身口意三业,实际上最关键的是意业,用意念诅咒人,杀人,比杀人的身体还厉害,所造的业更重。

  问:您在书中讲到,开悟的圣人做任何事情都合乎道。如果一个圣人抄刀去杀人放火,奸淫掳掠,难道他的这种行为也符合道吗?

  师:一个成就的圣人不会轻易去做这样的事。如果他这样做了,一定是出于某种因缘,比如为了度化一些特殊的众生。就像观音菩萨有三十二化身,众生需要以什么因缘得度,他就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度他。但只有达到菩萨的境界才可以这么做。密教讲必须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按众生需要的方式去度众生。在没有到达八地以前如果用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在造一种因果,自己会堕落。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萨这样做才不会堕落,才能真正帮助众生了业。

  问:对于我们没有了悟,也没有很高的见地和修为的普通众生来讲,如果遇到一位这样的上师,他度化的方式非常极端,比如说采取一种非常不符合人文道德的方式来度化众生,这时候我们如何判断他这样做是如法,还是不如法?如何知道他是一个八地以上的菩萨,还是一个邪魔外道?

  师:一个明师是否达到八地,普通众生无法鉴别和判断。但是佛教告诉我们一句话:“是法住法位,不乱世间相。” 如果他的所为完全违背了世间的潜在规则,也就是说破坏了世间的道,那么,即便他证得了三身四智,也是邪魔外道。

  问:很多藏传佛教的上师在西方国家传教,打着双修的旗号,实际上做的都是骗财骗色的勾当。尤其是骗色方面,在国外已经产生了很多法律上的纠葛。那么根据您刚才所讲,是不是这些上师并没有到达他们自己所声称的修为,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乱了世相?

  师:所谓的“双修法”根本不存在!如果对方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你达到了,你用这种方式去度她,跟她做这种事,你就违背了道!你超越了,她没有超越,用这种方式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双方都达到了这个境界,也不需要用这种方法了,为什么还要走回头路呢?可以说“男女双修”度众生的方式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一些好色的“明师”,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打着佛的招牌,骗财骗色!密教分外三密和内三密,可以说内三密之外的密教都不符合佛的心法,不符合佛的要求,都是邪魔外道!真正的内三密就是汉传佛教的禅宗思想。一个修行人连基本的生理欲望都没有超越,怎么能称为明师,称为圣人呢?

  问:您讲的这个观点,我听了非常欣慰,也非常振奋!因为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衡量明师水平的非常重要的指标。也就是说,不管他自称他的修为达到了什么境界,只要他传法的方式不符合世间法的规范,他肯定不是一个明师,这样理解对吗?

  师:对,绝对不存在这种度众生的方式。一旦用这种方式,他就不是一个明师,就是一个贪图享受的人。度众生的方式很多,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方式呢?就像解渴的饮料很多,为什么一定要喝苹果汁或者西瓜汁呢?解饥的方式也很多,为什么一定要吃米饭或者馒头呢?如果你非要吃馒头,或者非要吃米饭,不接受其他食物,只能说你是为了满足口欲,不是为了解饥。

  问:现在社会上对某些寺院商业化的现象,有很多评论。以某某寺为例,这种侧重商业的做法,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您有一个很重要的佛学思想,就是“安分守己,各尽其职”。一个寺庙的职责在于弘化一方,传承法脉,把人类的慧命延续下去。赚钱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应该是商业集团的本分事,您认为某某寺院的这种做法,是值得赞誉呢?还是会使学佛的人产生疑惑?

  师:值得赞誉,值得推崇,这也是一种济世救人的方式。某某寺是一个团体,住着几百号人,抓经济的只有一个,其余的都抓修行。我们东华寺现在几十个都是抓修行的,就缺一个人抓经济,一个人抓文化,一个人抓外交。既然这个寺庙有这个优势,为什么不派一两个人去发挥这个优势呢?并不是整个寺庙几百号人都抓商业去了。一个团体需要各种人才,各方面都要得到发展,应该让大家的才干得到发挥。况且一个团体在一个地方,必须发挥自己的价值,得到地方的认可。我一贯主张自己要扮演一个创造者、施与者的角色,而不是一个索取者、消费者的角色。既然他本身有这样的优势和特长,为什么不去发挥呢?

  问:某某寺这样做,会不会给普通的信众造成很大的困惑呢?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做法对佛法是真正有贡献,还是有损害呢?

  师:这种做法只会给普通人造成不好的印象。我们要度的是高素质的人,不是那些愚昧无知的人。愚昧无知的人是“以相论相”。有智慧的人是“见相超相”——这是佛菩萨的境界!若以相论相,佛和众生永远一样!

  问:禅宗参话头的殊胜之处在哪里?比如“如何是佛祖西来意”这个话头,我们应该怎么下手去参?

  师:参话头是四禅八定修完以后的用功方法。四禅八定修完,达到了一心不乱,才有资格参话头。也就是说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才开始参话头。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没有学完,是不允许参话头的。什么叫参话头?首先这颗心要能专注在一个话头上,也就是要能一心不乱地定在一个问题上,才能参。如果心散乱,不能专注在一个问题上,抓不住这个问题,又如何参这个问题呢?如此说来,现在参话头的,不管出家在家,都是自欺欺人,都不懂什么叫参话头。话头就是问题。这个问题不能让你茶不思,饭不进,睡不着,把你堵得难受,你如何参这个话头?二六时中不能把这个疑惑放在心中,你又如何参呢?

  你们心中是否一直提着某个问题?你一天提了多少问题,又放下了多少问题?如果你真的能十年如一日地提着一个问题,怎么可能不成就呢?现在的众生是话头太多了,一天换几十个,哪一个话头也没有提上十分钟。过去的祖师之所以成就,是因为他们十年、二十年只抓住一个话头,放在心里,提在心里,行住坐卧都在思考,渴望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开悟了。

  问:您书上有一个“悟后起修”的概念。禅宗也有很多这样的公案,比如说一位师父在锄地的时候,把锄头往后一扔,打在了青青翠竹上,“砰”的一声,他就开悟…

《真假明师与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