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假明師與法門

  真假明師與法門

  2010.9.12

  問:您說在修證上,上了百尺竿頭之後,還要回到人間來行願。那麼一個修行人要行願到什麼時候,才能達到佛的境界?

  師:行願無止境,把叁身四智行出來,就是佛的境界,就達到佛的等級。但這時候還要繼續行願,佛的行願是無止境的。所謂“衆生度盡才成佛!”,佛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成佛了,只因爲悲心,不願意入涅槃境界,也就是說不願意去享受佛的境界。如果一定要說享受佛的境界,那麼行願度衆生就是佛所享受的境界。

  問:到佛的境界,已經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了,在佛的眼裏怎麼還會有衆生呢?衆生究竟需不需要度?

  師:在佛的境界裏,的確已經沒有四相了。但佛的境界是無事可做的,他必須從佛壇上下來和衆生爲伍。當他從佛的境界上下來的時候,就有四相,有衆生了。爲什麼佛要從佛壇上下來,不坐在佛壇上享受他的叁摩地呢?這就是佛的境界!比如說一個大學教授,他不是永遠坐在辦公室裏,而是要走進教室,才是一個真正的教授。如果他永遠坐在辦公室裏,不走進教室,他就不是一個圓滿的教授。我們說人的一生,酸、甜、苦、辣,什麼都要去嘗試。佛的一生也一樣,佛的境界要享受,人的工作、人的生活,他也要去做,去體驗,否則,這個佛的境界和果位是不圓滿的。之所以佛能獲得叁身四智,不僅因爲他達到了佛的境界,還因爲他回到衆生之中行願,他的叁身四智才得以圓滿。

  問:我們每個生命來到娑婆世界,都要經曆很多磨練,我們的生命才會不斷淨化,以至最終了悟成佛。當我們看到衆生受苦時,實際上這些苦都是衆生的業力,也就是他們應該完成的學業。就像老師看到學生做題時很辛苦,是去幫他一下呢,還是讓他自己度過這一關?可能讓他自己度過這一關,他學習的效果會更好;如果幫他一把,雖然你的悲心得到了滿足,但因爲他走了近路,未必能完成他該完成的學業。從實質上來說,這樣的幫並不是真正的幫,甚至還可能害了他。佛對衆生是否也如此?

  師:我經常說一句話:有求必應的佛,不是真正的佛;有問必答的明師,不是合格的明師。有些問題必須由衆生自己去解答,自己想辦法去處理。有一部分衆生必須讓他們自己度自己,而不是完全靠佛去度他。否則,佛就不是真正的佛,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就像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結果孩子長大以後胡作非爲,對擁有的一切,無論是物質還是情感,都不懂得珍惜,更不懂得感恩。因爲都不是通過自己努力和奮鬥得來的。得之太易,不會珍惜。不知恩,又如何感恩?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貪欲與嗔恨之心會更重,他求十次,如果有一次沒有得到滿足,他就會抱怨,甚至會嗔恨。

  聖人絕對不會讓你有求必應。就像上次WA說,明師,有時候你很痛苦,他會讓你更痛苦;你高興的時候,他會讓你更高興。爲什麼明師要這樣做呢?按常理來講,你已經高興了,爲什麼還要讓你更高興呢?而你痛苦的時候,應該幫你解除痛苦才對,爲什麼他卻讓你繼續痛苦,甚至讓你更痛苦呢?因爲不同的衆生,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這個道理就如同父母看自己的小孩一樣,看得很清楚。可是小孩卻總抱怨父母不了解自己。

  問:您在書中講到,聖人也有貪嗔癡,只不過前念迷,後念覺,不會被貪嗔癡的念頭所轉。貪嗔癡不也是習氣嗎?難道到了聖人的境界,還會有這些習氣嗎?

  師:聖人所謂的“貪嗔癡”,絕對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衆生。這時候他所謂的“貪”,是一種無我的貪。爲什麼佛教是以一個人的起心動念來判定因果,其他宗教也是以起心動念和動機來判定是非、對錯,而社會上是以一個人的行爲造作來判定是非、對錯呢?佛教講身口意叁業,實際上最關鍵的是意業,用意念詛咒人,殺人,比殺人的身體還厲害,所造的業更重。

  問:您在書中講到,開悟的聖人做任何事情都合乎道。如果一個聖人抄刀去殺人放火,奸淫擄掠,難道他的這種行爲也符合道嗎?

  師:一個成就的聖人不會輕易去做這樣的事。如果他這樣做了,一定是出于某種因緣,比如爲了度化一些特殊的衆生。就像觀音菩薩有叁十二化身,衆生需要以什麼因緣得度,他就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度他。但只有達到菩薩的境界才可以這麼做。密教講必須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按衆生需要的方式去度衆生。在沒有到達八地以前如果用這種方式,實際上是在造一種因果,自己會墮落。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薩這樣做才不會墮落,才能真正幫助衆生了業。

  問:對于我們沒有了悟,也沒有很高的見地和修爲的普通衆生來講,如果遇到一位這樣的上師,他度化的方式非常極端,比如說采取一種非常不符合人文道德的方式來度化衆生,這時候我們如何判斷他這樣做是如法,還是不如法?如何知道他是一個八地以上的菩薩,還是一個邪魔外道?

  師:一個明師是否達到八地,普通衆生無法鑒別和判斷。但是佛教告訴我們一句話:“是法住法位,不亂世間相。” 如果他的所爲完全違背了世間的潛在規則,也就是說破壞了世間的道,那麼,即便他證得了叁身四智,也是邪魔外道。

  問:很多藏傳佛教的上師在西方國家傳教,打著雙修的旗號,實際上做的都是騙財騙色的勾當。尤其是騙色方面,在國外已經産生了很多法律上的糾葛。那麼根據您剛才所講,是不是這些上師並沒有到達他們自己所聲稱的修爲,因爲他們的所作所爲已經亂了世相?

  師:所謂的“雙修法”根本不存在!如果對方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你達到了,你用這種方式去度她,跟她做這種事,你就違背了道!你超越了,她沒有超越,用這種方式有什麼意義呢?如果雙方都達到了這個境界,也不需要用這種方法了,爲什麼還要走回頭路呢?可以說“男女雙修”度衆生的方式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一些好色的“明師”,爲了滿足個人的欲望,打著佛的招牌,騙財騙色!密教分外叁密和內叁密,可以說內叁密之外的密教都不符合佛的心法,不符合佛的要求,都是邪魔外道!真正的內叁密就是漢傳佛教的禅宗思想。一個修行人連基本的生理欲望都沒有超越,怎麼能稱爲明師,稱爲聖人呢?

  問:您講的這個觀點,我聽了非常欣慰,也非常振奮!因爲您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衡量明師水平的非常重要的指標。也就是說,不管他自稱他的修爲達到了什麼境界,只要他傳法的方式不符合世間法的規範,他肯定不是一個明師,這樣理解對嗎?

  師:對,絕對不存在這種度衆生的方式。一旦用這種方式,他就不是一個明師,就是一個貪圖享受的人。度衆生的方式很多,爲什麼一定要用這種方式呢?就像解渴的飲料很多,爲什麼一定要喝蘋果汁或者西瓜汁呢?解饑的方式也很多,爲什麼一定要吃米飯或者饅頭呢?如果你非要吃饅頭,或者非要吃米飯,不接受其他食物,只能說你是爲了滿足口欲,不是爲了解饑。

  問:現在社會上對某些寺院商業化的現象,有很多評論。以某某寺爲例,這種側重商業的做法,給當地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但是,您有一個很重要的佛學思想,就是“安分守己,各盡其職”。一個寺廟的職責在于弘化一方,傳承法脈,把人類的慧命延續下去。賺錢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應該是商業集團的本分事,您認爲某某寺院的這種做法,是值得贊譽呢?還是會使學佛的人産生疑惑?

  師:值得贊譽,值得推崇,這也是一種濟世救人的方式。某某寺是一個團體,住著幾百號人,抓經濟的只有一個,其余的都抓修行。我們東華寺現在幾十個都是抓修行的,就缺一個人抓經濟,一個人抓文化,一個人抓外交。既然這個寺廟有這個優勢,爲什麼不派一兩個人去發揮這個優勢呢?並不是整個寺廟幾百號人都抓商業去了。一個團體需要各種人才,各方面都要得到發展,應該讓大家的才幹得到發揮。況且一個團體在一個地方,必須發揮自己的價值,得到地方的認可。我一貫主張自己要扮演一個創造者、施與者的角色,而不是一個索取者、消費者的角色。既然他本身有這樣的優勢和特長,爲什麼不去發揮呢?

  問:某某寺這樣做,會不會給普通的信衆造成很大的困惑呢?從長遠來看,這樣的做法對佛法是真正有貢獻,還是有損害呢?

  師:這種做法只會給普通人造成不好的印象。我們要度的是高素質的人,不是那些愚昧無知的人。愚昧無知的人是“以相論相”。有智慧的人是“見相超相”——這是佛菩薩的境界!若以相論相,佛和衆生永遠一樣!

  問:禅宗參話頭的殊勝之處在哪裏?比如“如何是佛祖西來意”這個話頭,我們應該怎麼下手去參?

  師:參話頭是四禅八定修完以後的用功方法。四禅八定修完,達到了一心不亂,才有資格參話頭。也就是說高中畢業進入大學,才開始參話頭。從小學到高中的課程沒有學完,是不允許參話頭的。什麼叫參話頭?首先這顆心要能專注在一個話頭上,也就是要能一心不亂地定在一個問題上,才能參。如果心散亂,不能專注在一個問題上,抓不住這個問題,又如何參這個問題呢?如此說來,現在參話頭的,不管出家在家,都是自欺欺人,都不懂什麼叫參話頭。話頭就是問題。這個問題不能讓你茶不思,飯不進,睡不著,把你堵得難受,你如何參這個話頭?二六時中不能把這個疑惑放在心中,你又如何參呢?

  你們心中是否一直提著某個問題?你一天提了多少問題,又放下了多少問題?如果你真的能十年如一日地提著一個問題,怎麼可能不成就呢?現在的衆生是話頭太多了,一天換幾十個,哪一個話頭也沒有提上十分鍾。過去的祖師之所以成就,是因爲他們十年、二十年只抓住一個話頭,放在心裏,提在心裏,行住坐臥都在思考,渴望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開悟了。

  問:您書上有一個“悟後起修”的概念。禅宗也有很多這樣的公案,比如說一位師父在鋤地的時候,把鋤頭往後一扔,打在了青青翠竹上,“砰”的一聲,他就開悟…

《真假明師與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