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的、證果遠遠趕不上上座部佛教,也就是小乘南傳佛教。
問:是不是只要別人需要,我們去幫助他,就是慈悲?
師:什麼叫慈悲?佛教對慈悲的定義是怎麼下的?我們只會背一些概念性的東西:“慈”是給予衆生安樂,“悲”是拔除衆生的痛苦。概念上這樣講沒有錯,但是一個真正慈悲,真正做慈善的人,首先是一個大智慧的人。也就是他能分辨是非,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如果你分不清是非,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你以爲你在做好事,做慈善,實際上很可能你在造惡。
判斷一件事、一個人的好壞,首先要有智慧。你沒有智慧,想做一個好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有些人幹脆說:只要別人需要,只要衆生痛苦,我們就去幫助他。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可是若說需要,在座的恐怕沒幾個人說我不需要。你不需要這個,可能需要那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
所以不是一個人需要,我們就應該去幫助他,滿足他。有時候他需要,我們去不滿足他,是對他最大的幫助,最大的慈悲。我經常說對弟子有求必應的明師不是一個好明師,對子女有求必應的父母不是合格的父母。但是有些信徒認爲有求必應的明師就是好明師,有求必應的父母就是好父母,實際上大錯特錯。教育的方法很多,有求必應固然是其中一種,但有求不應也是一種教育方法,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更適合有求不應。在大街上我們經常會看到乞丐,有時候我們的悲心生起來,就會投給他們一些錢,投了以後,我們可能會想:這個人是不是一個騙子?的確路邊上有些是職業乞丐,他們是有組織、有預謀的。可是,誰不想活得風光體面,誰不想做個人上人,誰願意以這種方式生存呢?如果你真的想做好事,做善事,不帶任何目的,只是單純地想幫助這個人,不管他是真窮,真需要,還是不窮,不需要,是裝的,只要你是帶著一顆清淨心(無所求、無所住的心)做了這件事,對你來講,它就是善事。至于受者是真需要還是假需要,佛教講因果要辯證地看。相反,如果你帶著一顆有目的、有所圖的心來做善事,雖善也不善。所以善與不善自己最清楚。爲什麼佛教講要無相布施?它指的是用一顆清淨的心無相地布施,才會獲得真正的功德、福報和善緣,否則連善緣都得不到。所以做善事,心態非常重要。
問:現在天災人禍越來越多,我們要怎麼做才能避免呢?是不是成了佛,有神通了,就能避免?
師:世間各個角落,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天災人禍,電視、報紙每天都在報道這些新聞。如果某一天所謂的“世界末日”真的來了,大家都死了,就你我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就算我們修得好,得道了,成仙了,但衆生都死了,我們幾個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佛之所以是佛,就是因爲衆生都是凡夫,佛的存在才有價值和意義。如果衆生都成佛了,也就沒有佛了。所以衆生都成佛是不可能的。有些人並不想成佛,只想做一個人,相信持這種想法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如果你能做一個安分守己的人,你就是一個快樂、自在、解脫的人。既然你已經快樂、自在了,你就是佛了。我們通常說佛有叁身四智、五眼六通,固然有一種佛是這樣。但是,還有一種自在、快樂、無所求的佛,這種佛,當下我們就可以做到。佛就是一個解脫自在的人。
很多有特異功能的氣功大師也有神通,但最後往往生病,得不治之症死了。即便沒死,神通越大,活得越痛苦。因爲他對衆生表演得多了,衆生的胃口越來越大,每個衆生都想看到。只有自己的眼睛看到,耳朵聽到,才會相信;只要一個沒看到,都說是假的。衆生恰恰就愚昧在這裏。你的眼睛能看多遠,你的耳朵能聽多遠?難道你看不到的、聽不到的,就不存在了嗎?實際上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是我們看不到、聽不到的。
一個人把希望寄托在未來,不如放在當下。正因爲我們當下不能解脫,才寄希望于未來。可是你當下都不能解脫,未來又如何能解脫呢?你今天擔憂,明天還會擔憂,後天更會擔憂。如果你今天不擔憂,今天解脫了,明天、後天怎麼還會擔憂呢?
天災是免不了的,人禍也免不了。實際上天災是地球,是大自然自我調整的一種方式。如果大家注意一下就會發現,凡是有溫泉的地方,就很少,甚至不會發生地震。因爲地熱已經得到了釋放。人禍也是一個團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自我調整的一種方式。沒有人禍,這個國家的法律、製度就不會製定和健全。很多事情人想不到,只有當事情發生以後才會想到,才會製定出一系列對治的措施和方法。有的人身上長瘡、長膿包,那也是身體在自我調整,經過了這個過程,身體會變得更健康。地球自我調整之後也會更長久,並不是發生了各種自然災害,就意味著地球要毀滅。用佛教的觀點來講,世間萬事萬物都遵循“成住壞空”的規律,任何事物從形成的那一天開始,就意味著有空亡的一刻。但是,即便空亡也是一種調整,也是爲了更好地成住,今天的空亡是爲了明天更好地成住。所以天災人禍不需要去擔憂,只要我們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安住在當下, 就是對社會,對人類最好的回報和保護。爲什麼佛教強調修行就是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如果每個人都管住了自己的身口意,這個社會不就安定、和諧了嗎?可是每個人都不想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只想管住別人的身口意,所以社會就不安定。
問:走路入定是怎麼達到的?
師:剛開始還是先學會一心一意地工作,在你的工作中入定。工作一心一意和念佛、打坐一心一意有什麼區別呢?只是形式上的區別,實質上都達到了。我是通過盤腿打坐達到一心不亂,你是通過走鋼絲達到一心不亂,彼此的一心不亂有什麼區別呢?沒有區別。你會說:“你這種一心不亂能了生死,到西方淨土。我這種走鋼絲的一心不亂不能了生死,到不了西方淨土。”如果你走鋼絲真的達到了一心不亂,你想到哪裏就到哪裏。並不是信教的人都能到天堂,都能往生西方淨土,沒有達到一心不亂,是往生不了西方淨土的。但是只要你達到了一心不亂,無論你通過什麼方式,臨終的時候,你想到哪裏就能到哪裏。所以臨終往生的去向,取決于生前是否達到了一心不亂,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定力。你有了定力,想到哪裏就能到哪裏。
有的人修定,結合他的職業和工作,非常容易達到一心不亂。如果你硬讓他放下他的工作,跟你一樣吃齋念佛打坐,訓練一心不亂,往往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比如一個舞蹈家,一個音樂家,在歌唱舞蹈的時候,他已經與音樂、舞蹈融爲一體了,忘我了,你再讓他學盤腿打坐,對他來講是非常難的。既然這樣,爲什麼不他就通過他的工作來訓練禅定呢?佛教講凡是用心達到一心不亂都是禅。所以帶著覺知,認真投入地把你的工作做好,就是修行。
《定力(清淨心)決定去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