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力(清净心)决定去向▪P2

  ..续本文上一页经历过。

  世间上有看得见的,就有看不见的,往往看得见的是受看不见的影响,甚至主宰。中医有这样一句话:阳性的力量受阴性力量的主宰,补阳就要先补阴。实际上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都是如此,有形有相、看得见摸得着的,都是受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的主宰。我们修行就是要捕捉到无形无相的力量,和它融为一体。只有无形无相的力量才是无穷无尽的。

  生活中会碰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对道深信不疑,当遇到逆境的时候,可以找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把身心调到最放松的状态,在饮食上不要吃太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通过祈祷的力量来转变眼前的逆境,或者观想眼前的逆境消失了。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观想的力量,世间上任何事情是否能达成,都是由背后那股力量决定的。如果你先和背后这股力量沟通了,日常生活中有形有相的事情就很容易解决了。可是现在学佛的人总喜欢追求方法,忽略了在祈祷上下功夫。当一个人在虔诚地祈祷时,他的我执是最轻的,很容易和灵性的力量沟通。当你入道了,虔诚就可以暂时告一段落,这时候再开始使用方法。所以在修行途中,不同阶段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千万不要迷信一个方法能治百病。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方法,过去的明师就不需要不停地学习,到处去参学了。

  问:祈祷是不是祈求?

  师:也算是祈求,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祈求没有把自己完全融进去。而祈祷是让自己消失,完全融进去了。一个有我执,一个没有我执。当一个人用我执祈求的时候,也可以说是祈祷,但这种祈祷往往不会有感应。当一个人祈祷时,是带着一颗单纯的心,所以才会有感应。

  问:忏悔和祈祷有区别吗?

  师:有区别。忏悔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果报已经现前了,通过忏悔将自己跟所做的业分开,有接受果报,永不再犯的意思。祈祷是某些事情还没有发生,是一种想达成的愿望。当然,果报现前以后也可以祈祷佛菩萨加持,使自己的承受力增强,来转变眼前的因果,让不好的果报早日消失。

  一般人学佛会有三个阶段,刚学佛的时候,觉得学佛特别好,非常有价值,“这么好的东西我学到了,我要让身边的亲朋好友都能得到”,于是逢人就谈佛法,逢人都像拉客似的想把人拉来学佛。他认为自己得到了,掌握了真理。第二个阶段是越学越没有底气,越学越觉得自己离道很远,甚至因为没有信心而放弃了。如果能熬过这个阶段,下一个阶段就是总想出去和人较量、过招、交手,喜欢和人家斗法、辩论,认为自己辩才无碍,天下无敌。这时候你确实上了道,开了一点小智慧,对学佛修道有了个人的知见。但是往往就是这个阶段你很难再进步,会一直沉迷下去,因为你认为天下已经没有明师了。如果你有福报,可能会碰到和你有缘的明师,只有他说的话你才会相信,只有他才能把你从这种状态中拉出来,否则到临死前,你都认为自己已经大彻大悟了!

  过去丛林里那些开悟的祖师是怎么对待这种人的呢?你一开口,他就打。因为这时候你确实很会辩论,无论人家怎么说,你都能对答如流。实际上无论你怎么说,都远离了核心。但外行人以为你已经证得了究竟。所以祖师不会跟你讲话,辩论,辩论只会让你更狂、更邪。

  在学佛的第一阶段,如果你很虔诚,在没有开小智慧之前去参学,可能还学得进去,还会受益。如果你到了第三阶段,即便佛再来,你也不会相信,去参学根本不会受益。我们往往在最初刚闻到佛法的时候非常精进用功,愿意多闻多学。学佛修道,包括做世间上的任何事情,如果前五年你的底子打好了,路子就正,格局就大,以后修行做事就会顺利。如果前五年你的底子没打好,这辈子想再改变,所谓的“回小向大”,是很难的。

  一个人一辈子是否能遇到明师和善知识,可以说是注定的。这个“注定”也是由你累世对真理是否渴望和尊重来决定的。一个对善知识,对真理不尊重的人,在他的人生中很难碰到有智慧的人。你渴望什么,尊重什么,在你的人生中才会遇到什么。你不渴望,不尊重,是遇不到的。为什么有“心想事成”和“感应”一说呢?如果你对道,对真理真的很渴望,佛菩萨和龙天护法就会让明师出现在你的眼前,怕就怕我们对真理不是真正的渴望。很多人学佛修道只是在嘴巴上喊一喊,实际上可有可无。如果你属于这一类型,你是很难遇到善知识的。

  问:学佛修道为什么要专一、专注,把思想集中在一个点上?

  师:因为我们的头脑太活跃了,一分钟,甚至一秒钟都停不下来。《弥陀经》上讲一个人念佛能念到七天一心不乱,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对凡夫来讲,不要说七天了,能做到七分钟一心不乱,都要恭喜你了!既然头脑不能停止,不能专注,我们干脆不用它,想办法放弃它。

  我们头脑储存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即便活到一百岁,里面也只储存了一百年的信息。可是我们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国度已经轮回了很多世,这些生生世世的信息都储存在我们的自性里,也就是我们的自性里面什么样的信息都有。如果我们能通过一种方法进入到自性里面,就能把里面的信息调出来,输送给头脑。但是对于凡夫来讲,要进入自性是很难的。

  这个道理就如同我们晚上做梦,梦中发生和经历的事情非常清晰,醒来后常常却忘得一干二净。什么时候你能学会把梦境的信息传输给头脑,头脑就会有所记忆,就可以把梦境回忆出来。我们之所以梦醒后就忘了,是因为自性的信息没有传输给头脑。

  我们学佛,一是把自性的力量和信息输送给头脑,二是不用头脑,随时把自性的信息调出来使用。可是有一种修行人,当他进入某个阶段,处在自性里面,也就是处在功态里面,出不了这种功态,我们就说这个人说话神神叨叨的,听不懂,说他着魔了。如果你处在功态里面,用这种状态是无法和一个没有练功、不信教的人交流的。我们身上有三种力量——身、心、灵。正因为要和不同层次的众生沟通,所以才具备了身心灵这三种力量。不同层次的人,就用不同的力量和他交往。所以修行如果有功夫的话,可以随时出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不会变化,就不能起用。真正的大智慧都在自性里面,头脑储存的只是这一世的信息,只在这个空间里面才有用。为什么佛教说要“无我”呢?无我就包含了要能变化,不能始终保持一种状态,只有变,才能生妙用。

  问:是不是找到了自性,修行就成就了?

  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并不是找到了自性,就大功告成,或是成佛了。我们通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在世间考大学,你拿到了入取通知书,算不算是一个大学生?明心见性,找到自性,跟这个道理一样,你拿到入取通知书,的确是通过考试,可以读大学了,也算是个大学生了,但又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大学生。即便成佛了,还需要学习,还需要继续修行。很多人会说:“已经成佛了,证到三身四智了,圆满了,还学什么?还修什么?”因为众生的业力是无穷尽的,佛的智慧当然也是无穷尽的。佛是不停地修智慧,众生是不停地造新殃。

  有很多人说既然成佛了,佛应该是万能的,我们就不用修了,佛把我们全部度走就好了。如果佛真的能把众生度完,就没有今天这么多的凡夫俗子了。为什么现在的众生越来越多,成就的明师、善知识越来越少呢?现在学佛的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修行成就的这么少;过去物质那么匮乏,没有保障,修行成就的却那么多呢?这说明了一个问题:物质丰富不仅不能助道,反而会障道。因为这个时代的文化都是满足感官享受的,很少是为心灵而设的文化。古人的文化,古人做任何事情,首先考虑的是心灵,而不是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的满足和享受。所以这个时代的文化都把人往外引导,而不是把人往内,往心灵上引导。一个人越向外追逐,内在越空虚,越摇摆不定。只有找到内在的自性,才会有真正的定力,才是真正的富有。

  明心是看到了方向。见性是看到了道,但还没有完全得到它,和它融为一体。我们现在所知道、所掌握的道理,只是一些知见而已。但是,如果你的知见通透,也不失为一个修行方法。问题是我们的知见都没有串联起来,都不圆满,达不到圆融无碍。过去的修行人,一旦认定了一个明师,确定了一个方法,出去参学之后,在一个地方一呆就是十年二十年。过去的出家人是十年住一个庙。现在的出家人是一年住十个庙,似乎对真理更渴望,亟不可待地寻找善知识,到处参学。可是以这种浮躁的心,怎么可能修道呢?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去找善知识都是瞎碰。什么都不明白,怎么会碰到善知识呢?现在学佛的人总喜欢听别人说,自己不愿意去阅读经典、祖师语录。

  成佛没有捷径,只有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地把基本功练好,基础打牢后,才有可能顿悟,才有可能十地顿超,否则,一迈步就偏离了道。

  过去佛教很少在民间传播,普通老百姓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没有保障,怎么可能真正用心去修道呢?真正修道的人在物质上是已经彻底满足了,超越了,不会在修道的时候还留恋、贪恋世间的物质享受。所以只有士大夫、贵族以上的阶层才会真正渴望开发内在的精神领域。但是,未必所有的士大夫、贵族阶层都渴望开发自己内在的精神领域,还有一部分仍然会沉迷于物质领域的享受。也有极小一部分挑担卖菜、砍柴的老百姓会进入精神领域。所以过去传教,善知识通常会先问你一句话。你答得出来,他就跟你谈道;答不出来,他说一通你听不明白的话就走了。

  佛法进入中国,说中国有大乘气象。因为中国人特别喜欢谈玄说妙,所以大乘思想确实在中国得到了继承和传播。中国自古以来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任何外来文化到了中国都消失了,融化了,被吸收了,最后体现出来的还是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这个熔炉太大了。今天中国的佛教看起来似乎很兴旺,但真正真修的、有成…

《定力(清净心)决定去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