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曆過。
世間上有看得見的,就有看不見的,往往看得見的是受看不見的影響,甚至主宰。中醫有這樣一句話:陽性的力量受陰性力量的主宰,補陽就要先補陰。實際上整個宇宙的運行規律都是如此,有形有相、看得見摸得著的,都是受無形無相、看不見摸不著的主宰。我們修行就是要捕捉到無形無相的力量,和它融爲一體。只有無形無相的力量才是無窮無盡的。
生活中會碰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對道深信不疑,當遇到逆境的時候,可以找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把身心調到最放松的狀態,在飲食上不要吃太飽,一個人靜靜地坐著,通過祈禱的力量來轉變眼前的逆境,或者觀想眼前的逆境消失了。大家千萬不要小看觀想的力量,世間上任何事情是否能達成,都是由背後那股力量決定的。如果你先和背後這股力量溝通了,日常生活中有形有相的事情就很容易解決了。可是現在學佛的人總喜歡追求方法,忽略了在祈禱上下功夫。當一個人在虔誠地祈禱時,他的我執是最輕的,很容易和靈性的力量溝通。當你入道了,虔誠就可以暫時告一段落,這時候再開始使用方法。所以在修行途中,不同階段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千萬不要迷信一個方法能治百病。如果真的有這樣的方法,過去的明師就不需要不停地學習,到處去參學了。
問:祈禱是不是祈求?
師:也算是祈求,但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祈求沒有把自己完全融進去。而祈禱是讓自己消失,完全融進去了。一個有我執,一個沒有我執。當一個人用我執祈求的時候,也可以說是祈禱,但這種祈禱往往不會有感應。當一個人祈禱時,是帶著一顆單純的心,所以才會有感應。
問:忏悔和祈禱有區別嗎?
師:有區別。忏悔是事情已經發生了,果報已經現前了,通過忏悔將自己跟所做的業分開,有接受果報,永不再犯的意思。祈禱是某些事情還沒有發生,是一種想達成的願望。當然,果報現前以後也可以祈禱佛菩薩加持,使自己的承受力增強,來轉變眼前的因果,讓不好的果報早日消失。
一般人學佛會有叁個階段,剛學佛的時候,覺得學佛特別好,非常有價值,“這麼好的東西我學到了,我要讓身邊的親朋好友都能得到”,于是逢人就談佛法,逢人都像拉客似的想把人拉來學佛。他認爲自己得到了,掌握了真理。第二個階段是越學越沒有底氣,越學越覺得自己離道很遠,甚至因爲沒有信心而放棄了。如果能熬過這個階段,下一個階段就是總想出去和人較量、過招、交手,喜歡和人家鬥法、辯論,認爲自己辯才無礙,天下無敵。這時候你確實上了道,開了一點小智慧,對學佛修道有了個人的知見。但是往往就是這個階段你很難再進步,會一直沈迷下去,因爲你認爲天下已經沒有明師了。如果你有福報,可能會碰到和你有緣的明師,只有他說的話你才會相信,只有他才能把你從這種狀態中拉出來,否則到臨死前,你都認爲自己已經大徹大悟了!
過去叢林裏那些開悟的祖師是怎麼對待這種人的呢?你一開口,他就打。因爲這時候你確實很會辯論,無論人家怎麼說,你都能對答如流。實際上無論你怎麼說,都遠離了核心。但外行人以爲你已經證得了究竟。所以祖師不會跟你講話,辯論,辯論只會讓你更狂、更邪。
在學佛的第一階段,如果你很虔誠,在沒有開小智慧之前去參學,可能還學得進去,還會受益。如果你到了第叁階段,即便佛再來,你也不會相信,去參學根本不會受益。我們往往在最初剛聞到佛法的時候非常精進用功,願意多聞多學。學佛修道,包括做世間上的任何事情,如果前五年你的底子打好了,路子就正,格局就大,以後修行做事就會順利。如果前五年你的底子沒打好,這輩子想再改變,所謂的“回小向大”,是很難的。
一個人一輩子是否能遇到明師和善知識,可以說是注定的。這個“注定”也是由你累世對真理是否渴望和尊重來決定的。一個對善知識,對真理不尊重的人,在他的人生中很難碰到有智慧的人。你渴望什麼,尊重什麼,在你的人生中才會遇到什麼。你不渴望,不尊重,是遇不到的。爲什麼有“心想事成”和“感應”一說呢?如果你對道,對真理真的很渴望,佛菩薩和龍天護法就會讓明師出現在你的眼前,怕就怕我們對真理不是真正的渴望。很多人學佛修道只是在嘴巴上喊一喊,實際上可有可無。如果你屬于這一類型,你是很難遇到善知識的。
問:學佛修道爲什麼要專一、專注,把思想集中在一個點上?
師:因爲我們的頭腦太活躍了,一分鍾,甚至一秒鍾都停不下來。《彌陀經》上講一個人念佛能念到七天一心不亂,那簡直是不可能的。對凡夫來講,不要說七天了,能做到七分鍾一心不亂,都要恭喜你了!既然頭腦不能停止,不能專注,我們幹脆不用它,想辦法放棄它。
我們頭腦儲存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即便活到一百歲,裏面也只儲存了一百年的信息。可是我們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國度已經輪回了很多世,這些生生世世的信息都儲存在我們的自性裏,也就是我們的自性裏面什麼樣的信息都有。如果我們能通過一種方法進入到自性裏面,就能把裏面的信息調出來,輸送給頭腦。但是對于凡夫來講,要進入自性是很難的。
這個道理就如同我們晚上做夢,夢中發生和經曆的事情非常清晰,醒來後常常卻忘得一幹二淨。什麼時候你能學會把夢境的信息傳輸給頭腦,頭腦就會有所記憶,就可以把夢境回憶出來。我們之所以夢醒後就忘了,是因爲自性的信息沒有傳輸給頭腦。
我們學佛,一是把自性的力量和信息輸送給頭腦,二是不用頭腦,隨時把自性的信息調出來使用。可是有一種修行人,當他進入某個階段,處在自性裏面,也就是處在功態裏面,出不了這種功態,我們就說這個人說話神神叨叨的,聽不懂,說他著魔了。如果你處在功態裏面,用這種狀態是無法和一個沒有練功、不信教的人交流的。我們身上有叁種力量——身、心、靈。正因爲要和不同層次的衆生溝通,所以才具備了身心靈這叁種力量。不同層次的人,就用不同的力量和他交往。所以修行如果有功夫的話,可以隨時出一種狀態,進入另一種狀態。不會變化,就不能起用。真正的大智慧都在自性裏面,頭腦儲存的只是這一世的信息,只在這個空間裏面才有用。爲什麼佛教說要“無我”呢?無我就包含了要能變化,不能始終保持一種狀態,只有變,才能生妙用。
問:是不是找到了自性,修行就成就了?
師: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並不是找到了自性,就大功告成,或是成佛了。我們通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世間考大學,你拿到了入取通知書,算不算是一個大學生?明心見性,找到自性,跟這個道理一樣,你拿到入取通知書,的確是通過考試,可以讀大學了,也算是個大學生了,但又不是一個真正意義的大學生。即便成佛了,還需要學習,還需要繼續修行。很多人會說:“已經成佛了,證到叁身四智了,圓滿了,還學什麼?還修什麼?”因爲衆生的業力是無窮盡的,佛的智慧當然也是無窮盡的。佛是不停地修智慧,衆生是不停地造新殃。
有很多人說既然成佛了,佛應該是萬能的,我們就不用修了,佛把我們全部度走就好了。如果佛真的能把衆生度完,就沒有今天這麼多的凡夫俗子了。爲什麼現在的衆生越來越多,成就的明師、善知識越來越少呢?現在學佛的條件這麼好,爲什麼修行成就的這麼少;過去物質那麼匮乏,沒有保障,修行成就的卻那麼多呢?這說明了一個問題:物質豐富不僅不能助道,反而會障道。因爲這個時代的文化都是滿足感官享受的,很少是爲心靈而設的文化。古人的文化,古人做任何事情,首先考慮的是心靈,而不是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的滿足和享受。所以這個時代的文化都把人往外引導,而不是把人往內,往心靈上引導。一個人越向外追逐,內在越空虛,越搖擺不定。只有找到內在的自性,才會有真正的定力,才是真正的富有。
明心是看到了方向。見性是看到了道,但還沒有完全得到它,和它融爲一體。我們現在所知道、所掌握的道理,只是一些知見而已。但是,如果你的知見通透,也不失爲一個修行方法。問題是我們的知見都沒有串聯起來,都不圓滿,達不到圓融無礙。過去的修行人,一旦認定了一個明師,確定了一個方法,出去參學之後,在一個地方一呆就是十年二十年。過去的出家人是十年住一個廟。現在的出家人是一年住十個廟,似乎對真理更渴望,亟不可待地尋找善知識,到處參學。可是以這種浮躁的心,怎麼可能修道呢?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去找善知識都是瞎碰。什麼都不明白,怎麼會碰到善知識呢?現在學佛的人總喜歡聽別人說,自己不願意去閱讀經典、祖師語錄。
成佛沒有捷徑,只有老老實實、踏踏實實地把基本功練好,基礎打牢後,才有可能頓悟,才有可能十地頓超,否則,一邁步就偏離了道。
過去佛教很少在民間傳播,普通老百姓連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沒有保障,怎麼可能真正用心去修道呢?真正修道的人在物質上是已經徹底滿足了,超越了,不會在修道的時候還留戀、貪戀世間的物質享受。所以只有士大夫、貴族以上的階層才會真正渴望開發內在的精神領域。但是,未必所有的士大夫、貴族階層都渴望開發自己內在的精神領域,還有一部分仍然會沈迷于物質領域的享受。也有極小一部分挑擔賣菜、砍柴的老百姓會進入精神領域。所以過去傳教,善知識通常會先問你一句話。你答得出來,他就跟你談道;答不出來,他說一通你聽不明白的話就走了。
佛法進入中國,說中國有大乘氣象。因爲中國人特別喜歡談玄說妙,所以大乘思想確實在中國得到了繼承和傳播。中國自古以來文化底蘊非常深厚,任何外來文化到了中國都消失了,融化了,被吸收了,最後體現出來的還是中國文化、傳統文化。中國文化這個熔爐太大了。今天中國的佛教看起來似乎很興旺,但真正真修的、有成…
《定力(清淨心)決定去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