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力(清净心)决定去向
2010.10.2
师:今天晚上都是新来的信徒,我不知道大家想听什么,就以大家提问题为主。大家平时都很忙,利用节假日来到寺庙,说明大家很渴望真理。白天我的事情很多,一个一个地见,我也没那么多时间、精力,就利用晚上打坐的时间和大家聊一聊。
问:修行的时候会被果报所障碍,怎么才能知道这些果报的因是什么?有什么方式可以对治这些果报呢?
师:当果报现前的时候,再去追究它的因,已经没多大意义了。所以果报现前的时候,第一要忏悔,第二要转变心态,尽量用智慧去化解痛苦,转化业力。并不是像一般学佛的人所说的那样,要一味地忍耐。如果只是忍耐,你会永远痛苦,所以要学会化解。人之所以有很多痛苦,是因为心态转变不了。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十有八九的事情都不能令我们满意,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不是外面的人与事让我们不满意,而是我们自己不会圆融,心态转变不了,心灵的空间没有打开,成见太深,太固执,太狭隘,凡夫评论事情的好坏,往往是看自己是不是喜欢,是否能接受。如果智慧打开了,任何道理、任何事,我们都能接受,都能看懂。
为什么佛什么都能包容,所有众生来到他面前,都能和他相应呢?因为他内在具有大智慧。而凡夫心胸狭隘,内在的智慧太少,所以无法和外界的万事万物相应。有时候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令人伤心、痛苦的事情,是为了打开我们心灵的另一道大门;有时候正面的教材对我们没有多大触动,往往需要用反面的教材,或者另外一种手法。就像过去的祖师教育众生一样,跟你讲道理讲不通,你接受不了,就不跟你讲道理,而是用香板打你,逼着你接受。当你接受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祖师说的是对的。为什么说学佛首先要除掉我执呢?因为学佛最忌讳的就是用个人的成见给眼前的一切下定义,做判断。佛曾经说过:众生之所以不了解佛菩萨,是因为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其结果就如同萤火虫照虚空。试问,以萤火虫的光怎么能照亮虚空呢?所以你想要了解什么,一定要让自己融入其中。
好多人认为佛是没有七情六欲的。如果佛没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怎么能感受众生的痛苦,怎么能拔除众生的痛苦,我们整天向他祈求,他又怎么会有感应呢?之所以他有感应,是因为他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一个明师、一个佛菩萨不仅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而且比众生的还要细腻、强烈,只是他把它转化了,升华了,变成了慈悲和博爱。因为他能付出,能奉献,所以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在他身上就成了悲心
和博爱。而我们凡夫恰恰相反,我们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不是给予,而是索取、占有。
当一个人越向外追逐,越索取,他就越痛苦,内在越空虚。
有好多人说学佛很难,实际上学佛比在社会上做事容易得多。因为学佛只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只要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学佛就会进步,就能上路。而在社会上做事,通常要八面玲珑,方方面面都要做得很到位。所以在社会上工作是最好的训练。如果在社会上你的工作做得不好,事业不成功,你想学佛是很难的。你能在自己工作的领域里做得很成功,游刃有余,你入佛门学佛也会游刃有余。只是我们没有完全深入到学佛的领域,对它不了解,所以把它想象得很复杂。过去的祖师一辈子几十年只做一件事。你们在家菩萨如果几十年做一件事,同样也会很成功。
问:我的胆子小,走夜路的时候老是怀疑后面有什么东西。这种情况怎么才能改变呢?应该怎么做才能去掉这些不良的心理暗示?
师:古人讲胆由气生。阳气足,胆量就大。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怕什么呢?通常都是自己吓自己。
问:我也知道是自己吓自己,但就是改变不了。
师:心念改变不了,一直住在这上面,所以就痛苦。如果你的心念能转变,不住在上面,就不会有这钟痛苦了。所以对任何一件事情执着,不转移,就会痛苦;即便是一件好事,你住在上面,很快好事也会让你痛苦。人不能进步,也是因为对某些事情过于执着,一直住在上面。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如果人不能随着变化而变化,第一是不能进步,第二是会痛苦。
学佛有很多方法,一路走过来,并不是一个方法能解除所有的痛苦。所以我们早课有一句话叫“法门无量誓愿学”,在不同阶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需要不同的老师。佛门的八万四千法门,是为了对应八万四千种类型的众生。就如同在修行途中,身心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反应,对治的方法也很多,不是一个方法就能治百病。尤其在修行的基础阶段,选择的方法很重要。但是,当你超越了方法,进入心灵的核心以后,任何方法都是多余的,你只要每时每刻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就可以了。所有的宗教修炼到一定深度,都会归到这上面——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
很多人刚开始念佛,身体出现反应的时候,他会说:“念佛怎么不管用呢?”如果你真的不在意身体的反应,身心完全放在念佛上,把身体搁置在一边,身体的反应很快也能过去。问题是有几个人的心理能不受生理的牵引呢?如果这时候你懂得对治生理的方法,反应很快就会过去。凡夫的心理都是受生理的制约和牵引,对凡夫而言,要降伏心,首先要降伏身体。按佛教的说法,修完四禅八定以后,才能降伏自己的心理,才能达到“唯心所造”,在此之前全都是唯生理所造,受生理的主宰。修道无非是修生理和心理,道离开了生理和心理,还有什么可修呢?虽然我们信教的人知道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可是眼前的、当下的、我们的身体都超越不了,主宰不了,又谈什么修心性呢?就像刚才那个同修讲到晚上不敢走夜路。这样的人即便打坐,他的心也没办法安,他也主宰不了,因为身体上有问题。如果他的心力很足,就可以转变。问题是他的心力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必须先从身体上下功夫,提升精气神来解决问题。
学佛的人往往喜欢好高骛远,基础的东西不愿意去学,不愿意去做,总想当下马上就能成佛。虽然顿悟确实存在,但那是因为有一个长时间量的积累,才产生了质变。就如同开智慧一样,我们连最基础知识都没有,能开什么智慧呢?有相当一部分学佛的人认为文字般若会障碍修道。文字怎么会障碍修道呢?是因为不懂,一知半解,执着文字,才会被障碍。
是不是李白说过一句话,“不怕聪明能误人,就怕聪明未透顶”?过去的圣人有两种,一种是读了很多书,一种是没读多少书,但生活阅历很丰富。实际上丰富的人生阅历比读书更容易获得智慧,更容易让人开智慧。古人讲读书是其次,我们更应该学会读社会,读自己。如果只会读书,不会读社会,读自己,这种人叫做书呆子,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他都很有主意,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就是因为缺少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
佛教称文字为“文字般若”,连文字般若都没有,想进入实相般若是很难的。的确,有一部分人书看多了以后,总在文字里面打转,跳不出来。这只能说明他的文字还没有通透,超越不了文字。佛教讲“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让你多看多听多学,有个比较。
过去出家人到一个丛林参学三年,师父就会叫你离开这个丛林,到其他寺庙继续参学。如果你不去参学,就没有比较。而且每个人学佛的因缘不一样,所以过去修行,云游参学是非常重要的。今天虽然也有参学,但已经完全落入了形式,到一个庙呆一段时间,看不惯,不适应,不喜欢这个环境,就走了,根本不是为法而来。过去学佛的人真的是为法忘躯,只要这个地方、这个人有法,他马上就能把“我执”丢掉。而现在学佛的人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喜欢和人辩论,总认为自己有的会的,对方还没有还不会。这句话固然没错,人各有所长,但我们到一个地方参学,是去学人家的长处,如果你总看人家的短处,每个人都有短处,那你到哪里也找不到明师。学佛的人都知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他参学的途中,遇到很多在社会上身份很卑微低贱的人,但很有智慧,善财童子也向他们参学。这种行为在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是现在也还有很多人不理解。古人讲“下下人也会有上上智”,就是说一个不起眼的老百姓,一个贫贱的人,他的口里也会有真理。所以不应该以身份、外表形象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智慧。如果你没有智慧,你去参学也学不到东西;如果你有智慧,你处处都会发现真理,处处都能遇到有智慧的人。
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身边的人当佛看,我们学佛修行进步就会很快。问题是我们恰恰相反,把身边的人都当凡夫看,以这种心态,即便明师来到眼前,我们也会否定他。为什么佛教讲虔诚心、恭敬心是入门的钥匙呢?如果这两点你不具备,即便你很有智慧,佛门里也把它叫做“狂慧”、“邪慧”。即便你入了道,这条道上会有很多岔道,由于你的狂慧,你就会脱离主道,走进旁道。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一种人很聪明,做事转向很快。而另一种人,你告诉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我们说这种人一条道走到黑,不会拐弯。实际上这种人做事往往更容易成功。真正大智慧的人跟前面这两种人都不同,他不会被任何方式方法所限制。只是这样的人有多少呢?
大智慧也是通过累生累世慢慢积累而来的。如果我们能把真正的虔诚心、恭敬心培养起来,龙天护法就会把明师带到我们身边。龙天护法是干什么的?就是护持真正的修行人,渴望真理的人。你们学佛是否有感受到龙天护法的存在?很多人相信他们存在,但是感觉不到。为什么感觉不到呢?相信和感觉的区别是很大的。如果你仅仅是相信,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关键的时候,你还是会动摇。必须亲身经历过,发生在自己身上,明白了,这样的信才是正信,你的信心才会坚定。正信包含了正知正见。迷信往往是因为没有亲身…
《定力(清净心)决定去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