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力(清淨心)決定去向
2010.10.2
師:今天晚上都是新來的信徒,我不知道大家想聽什麼,就以大家提問題爲主。大家平時都很忙,利用節假日來到寺廟,說明大家很渴望真理。白天我的事情很多,一個一個地見,我也沒那麼多時間、精力,就利用晚上打坐的時間和大家聊一聊。
問:修行的時候會被果報所障礙,怎麼才能知道這些果報的因是什麼?有什麼方式可以對治這些果報呢?
師:當果報現前的時候,再去追究它的因,已經沒多大意義了。所以果報現前的時候,第一要忏悔,第二要轉變心態,盡量用智慧去化解痛苦,轉化業力。並不是像一般學佛的人所說的那樣,要一味地忍耐。如果只是忍耐,你會永遠痛苦,所以要學會化解。人之所以有很多痛苦,是因爲心態轉變不了。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十有八九的事情都不能令我們滿意,如果仔細分析,會發現不是外面的人與事讓我們不滿意,而是我們自己不會圓融,心態轉變不了,心靈的空間沒有打開,成見太深,太固執,太狹隘,凡夫評論事情的好壞,往往是看自己是不是喜歡,是否能接受。如果智慧打開了,任何道理、任何事,我們都能接受,都能看懂。
爲什麼佛什麼都能包容,所有衆生來到他面前,都能和他相應呢?因爲他內在具有大智慧。而凡夫心胸狹隘,內在的智慧太少,所以無法和外界的萬事萬物相應。有時候生活中出現的一些令人傷心、痛苦的事情,是爲了打開我們心靈的另一道大門;有時候正面的教材對我們沒有多大觸動,往往需要用反面的教材,或者另外一種手法。就像過去的祖師教育衆生一樣,跟你講道理講不通,你接受不了,就不跟你講道理,而是用香板打你,逼著你接受。當你接受以後才恍然大悟:原來祖師說的是對的。爲什麼說學佛首先要除掉我執呢?因爲學佛最忌諱的就是用個人的成見給眼前的一切下定義,做判斷。佛曾經說過:衆生之所以不了解佛菩薩,是因爲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看問題,其結果就如同螢火蟲照虛空。試問,以螢火蟲的光怎麼能照亮虛空呢?所以你想要了解什麼,一定要讓自己融入其中。
好多人認爲佛是沒有七情六欲的。如果佛沒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他怎麼能感受衆生的痛苦,怎麼能拔除衆生的痛苦,我們整天向他祈求,他又怎麼會有感應呢?之所以他有感應,是因爲他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一個明師、一個佛菩薩不僅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而且比衆生的還要細膩、強烈,只是他把它轉化了,升華了,變成了慈悲和博愛。因爲他能付出,能奉獻,所以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在他身上就成了悲心
和博愛。而我們凡夫恰恰相反,我們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不是給予,而是索取、占有。
當一個人越向外追逐,越索取,他就越痛苦,內在越空虛。
有好多人說學佛很難,實際上學佛比在社會上做事容易得多。因爲學佛只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只要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學佛就會進步,就能上路。而在社會上做事,通常要八面玲珑,方方面面都要做得很到位。所以在社會上工作是最好的訓練。如果在社會上你的工作做得不好,事業不成功,你想學佛是很難的。你能在自己工作的領域裏做得很成功,遊刃有余,你入佛門學佛也會遊刃有余。只是我們沒有完全深入到學佛的領域,對它不了解,所以把它想象得很複雜。過去的祖師一輩子幾十年只做一件事。你們在家菩薩如果幾十年做一件事,同樣也會很成功。
問:我的膽子小,走夜路的時候老是懷疑後面有什麼東西。這種情況怎麼才能改變呢?應該怎麼做才能去掉這些不良的心理暗示?
師:古人講膽由氣生。陽氣足,膽量就大。實際上什麼都沒有,怕什麼呢?通常都是自己嚇自己。
問:我也知道是自己嚇自己,但就是改變不了。
師:心念改變不了,一直住在這上面,所以就痛苦。如果你的心念能轉變,不住在上面,就不會有這鍾痛苦了。所以對任何一件事情執著,不轉移,就會痛苦;即便是一件好事,你住在上面,很快好事也會讓你痛苦。人不能進步,也是因爲對某些事情過于執著,一直住在上面。天地間萬事萬物都在不停地變化,如果人不能隨著變化而變化,第一是不能進步,第二是會痛苦。
學佛有很多方法,一路走過來,並不是一個方法能解除所有的痛苦。所以我們早課有一句話叫“法門無量誓願學”,在不同階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需要不同的老師。佛門的八萬四千法門,是爲了對應八萬四千種類型的衆生。就如同在修行途中,身心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反應,對治的方法也很多,不是一個方法就能治百病。尤其在修行的基礎階段,選擇的方法很重要。但是,當你超越了方法,進入心靈的核心以後,任何方法都是多余的,你只要每時每刻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把握自己的起心動念就可以了。所有的宗教修煉到一定深度,都會歸到這上面——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
很多人剛開始念佛,身體出現反應的時候,他會說:“念佛怎麼不管用呢?”如果你真的不在意身體的反應,身心完全放在念佛上,把身體擱置在一邊,身體的反應很快也能過去。問題是有幾個人的心理能不受生理的牽引呢?如果這時候你懂得對治生理的方法,反應很快就會過去。凡夫的心理都是受生理的製約和牽引,對凡夫而言,要降伏心,首先要降伏身體。按佛教的說法,修完四禅八定以後,才能降伏自己的心理,才能達到“唯心所造”,在此之前全都是唯生理所造,受生理的主宰。修道無非是修生理和心理,道離開了生理和心理,還有什麼可修呢?雖然我們信教的人知道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可是眼前的、當下的、我們的身體都超越不了,主宰不了,又談什麼修心性呢?就像剛才那個同修講到晚上不敢走夜路。這樣的人即便打坐,他的心也沒辦法安,他也主宰不了,因爲身體上有問題。如果他的心力很足,就可以轉變。問題是他的心力還達不到這個水平。所以必須先從身體上下功夫,提升精氣神來解決問題。
學佛的人往往喜歡好高骛遠,基礎的東西不願意去學,不願意去做,總想當下馬上就能成佛。雖然頓悟確實存在,但那是因爲有一個長時間量的積累,才産生了質變。就如同開智慧一樣,我們連最基礎知識都沒有,能開什麼智慧呢?有相當一部分學佛的人認爲文字般若會障礙修道。文字怎麼會障礙修道呢?是因爲不懂,一知半解,執著文字,才會被障礙。
是不是李白說過一句話,“不怕聰明能誤人,就怕聰明未透頂”?過去的聖人有兩種,一種是讀了很多書,一種是沒讀多少書,但生活閱曆很豐富。實際上豐富的人生閱曆比讀書更容易獲得智慧,更容易讓人開智慧。古人講讀書是其次,我們更應該學會讀社會,讀自己。如果只會讀書,不會讀社會,讀自己,這種人叫做書呆子,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他都很有主意,發生在自己身上,就不知道怎麼辦了。這就是因爲缺少生活閱曆和人生經驗。
佛教稱文字爲“文字般若”,連文字般若都沒有,想進入實相般若是很難的。的確,有一部分人書看多了以後,總在文字裏面打轉,跳不出來。這只能說明他的文字還沒有通透,超越不了文字。佛教講“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讓你多看多聽多學,有個比較。
過去出家人到一個叢林參學叁年,師父就會叫你離開這個叢林,到其他寺廟繼續參學。如果你不去參學,就沒有比較。而且每個人學佛的因緣不一樣,所以過去修行,雲遊參學是非常重要的。今天雖然也有參學,但已經完全落入了形式,到一個廟呆一段時間,看不慣,不適應,不喜歡這個環境,就走了,根本不是爲法而來。過去學佛的人真的是爲法忘軀,只要這個地方、這個人有法,他馬上就能把“我執”丟掉。而現在學佛的人總是帶著挑剔的眼光,喜歡和人辯論,總認爲自己有的會的,對方還沒有還不會。這句話固然沒錯,人各有所長,但我們到一個地方參學,是去學人家的長處,如果你總看人家的短處,每個人都有短處,那你到哪裏也找不到明師。學佛的人都知道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在他參學的途中,遇到很多在社會上身份很卑微低賤的人,但很有智慧,善財童子也向他們參學。這種行爲在當時很多人不理解,就是現在也還有很多人不理解。古人講“下下人也會有上上智”,就是說一個不起眼的老百姓,一個貧賤的人,他的口裏也會有真理。所以不應該以身份、外表形象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智慧。如果你沒有智慧,你去參學也學不到東西;如果你有智慧,你處處都會發現真理,處處都能遇到有智慧的人。
如果每個人都能把身邊的人當佛看,我們學佛修行進步就會很快。問題是我們恰恰相反,把身邊的人都當凡夫看,以這種心態,即便明師來到眼前,我們也會否定他。爲什麼佛教講虔誠心、恭敬心是入門的鑰匙呢?如果這兩點你不具備,即便你很有智慧,佛門裏也把它叫做“狂慧”、“邪慧”。即便你入了道,這條道上會有很多岔道,由于你的狂慧,你就會脫離主道,走進旁道。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看到有一種人很聰明,做事轉向很快。而另一種人,你告訴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我們說這種人一條道走到黑,不會拐彎。實際上這種人做事往往更容易成功。真正大智慧的人跟前面這兩種人都不同,他不會被任何方式方法所限製。只是這樣的人有多少呢?
大智慧也是通過累生累世慢慢積累而來的。如果我們能把真正的虔誠心、恭敬心培養起來,龍天護法就會把明師帶到我們身邊。龍天護法是幹什麼的?就是護持真正的修行人,渴望真理的人。你們學佛是否有感受到龍天護法的存在?很多人相信他們存在,但是感覺不到。爲什麼感覺不到呢?相信和感覺的區別是很大的。如果你僅僅是相信,當遇到事情的時候,關鍵的時候,你還是會動搖。必須親身經曆過,發生在自己身上,明白了,這樣的信才是正信,你的信心才會堅定。正信包含了正知正見。迷信往往是因爲沒有親身…
《定力(清淨心)決定去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