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的、证果远远赶不上上座部佛教,也就是小乘南传佛教。
问:是不是只要别人需要,我们去帮助他,就是慈悲?
师:什么叫慈悲?佛教对慈悲的定义是怎么下的?我们只会背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慈”是给予众生安乐,“悲”是拔除众生的痛苦。概念上这样讲没有错,但是一个真正慈悲,真正做慈善的人,首先是一个大智慧的人。也就是他能分辨是非,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你分不清是非,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你以为你在做好事,做慈善,实际上很可能你在造恶。
判断一件事、一个人的好坏,首先要有智慧。你没有智慧,想做一个好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有些人干脆说:只要别人需要,只要众生痛苦,我们就去帮助他。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可是若说需要,在座的恐怕没几个人说我不需要。你不需要这个,可能需要那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
所以不是一个人需要,我们就应该去帮助他,满足他。有时候他需要,我们去不满足他,是对他最大的帮助,最大的慈悲。我经常说对弟子有求必应的明师不是一个好明师,对子女有求必应的父母不是合格的父母。但是有些信徒认为有求必应的明师就是好明师,有求必应的父母就是好父母,实际上大错特错。教育的方法很多,有求必应固然是其中一种,但有求不应也是一种教育方法,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更适合有求不应。在大街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乞丐,有时候我们的悲心生起来,就会投给他们一些钱,投了以后,我们可能会想:这个人是不是一个骗子?的确路边上有些是职业乞丐,他们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可是,谁不想活得风光体面,谁不想做个人上人,谁愿意以这种方式生存呢?如果你真的想做好事,做善事,不带任何目的,只是单纯地想帮助这个人,不管他是真穷,真需要,还是不穷,不需要,是装的,只要你是带着一颗清净心(无所求、无所住的心)做了这件事,对你来讲,它就是善事。至于受者是真需要还是假需要,佛教讲因果要辩证地看。相反,如果你带着一颗有目的、有所图的心来做善事,虽善也不善。所以善与不善自己最清楚。为什么佛教讲要无相布施?它指的是用一颗清净的心无相地布施,才会获得真正的功德、福报和善缘,否则连善缘都得不到。所以做善事,心态非常重要。
问:现在天灾人祸越来越多,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呢?是不是成了佛,有神通了,就能避免?
师:世间各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天灾人祸,电视、报纸每天都在报道这些新闻。如果某一天所谓的“世界末日”真的来了,大家都死了,就你我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就算我们修得好,得道了,成仙了,但众生都死了,我们几个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佛之所以是佛,就是因为众生都是凡夫,佛的存在才有价值和意义。如果众生都成佛了,也就没有佛了。所以众生都成佛是不可能的。有些人并不想成佛,只想做一个人,相信持这种想法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如果你能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你就是一个快乐、自在、解脱的人。既然你已经快乐、自在了,你就是佛了。我们通常说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固然有一种佛是这样。但是,还有一种自在、快乐、无所求的佛,这种佛,当下我们就可以做到。佛就是一个解脱自在的人。
很多有特异功能的气功大师也有神通,但最后往往生病,得不治之症死了。即便没死,神通越大,活得越痛苦。因为他对众生表演得多了,众生的胃口越来越大,每个众生都想看到。只有自己的眼睛看到,耳朵听到,才会相信;只要一个没看到,都说是假的。众生恰恰就愚昧在这里。你的眼睛能看多远,你的耳朵能听多远?难道你看不到的、听不到的,就不存在了吗?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是我们看不到、听不到的。
一个人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如放在当下。正因为我们当下不能解脱,才寄希望于未来。可是你当下都不能解脱,未来又如何能解脱呢?你今天担忧,明天还会担忧,后天更会担忧。如果你今天不担忧,今天解脱了,明天、后天怎么还会担忧呢?
天灾是免不了的,人祸也免不了。实际上天灾是地球,是大自然自我调整的一种方式。如果大家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凡是有温泉的地方,就很少,甚至不会发生地震。因为地热已经得到了释放。人祸也是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我调整的一种方式。没有人祸,这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就不会制定和健全。很多事情人想不到,只有当事情发生以后才会想到,才会制定出一系列对治的措施和方法。有的人身上长疮、长脓包,那也是身体在自我调整,经过了这个过程,身体会变得更健康。地球自我调整之后也会更长久,并不是发生了各种自然灾害,就意味着地球要毁灭。用佛教的观点来讲,世间万事万物都遵循“成住坏空”的规律,任何事物从形成的那一天开始,就意味着有空亡的一刻。但是,即便空亡也是一种调整,也是为了更好地成住,今天的空亡是为了明天更好地成住。所以天灾人祸不需要去担忧,只要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安住在当下, 就是对社会,对人类最好的回报和保护。为什么佛教强调修行就是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如果每个人都管住了自己的身口意,这个社会不就安定、和谐了吗?可是每个人都不想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只想管住别人的身口意,所以社会就不安定。
问:走路入定是怎么达到的?
师:刚开始还是先学会一心一意地工作,在你的工作中入定。工作一心一意和念佛、打坐一心一意有什么区别呢?只是形式上的区别,实质上都达到了。我是通过盘腿打坐达到一心不乱,你是通过走钢丝达到一心不乱,彼此的一心不乱有什么区别呢?没有区别。你会说:“你这种一心不乱能了生死,到西方净土。我这种走钢丝的一心不乱不能了生死,到不了西方净土。”如果你走钢丝真的达到了一心不乱,你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并不是信教的人都能到天堂,都能往生西方净土,没有达到一心不乱,是往生不了西方净土的。但是只要你达到了一心不乱,无论你通过什么方式,临终的时候,你想到哪里就能到哪里。所以临终往生的去向,取决于生前是否达到了一心不乱,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定力。你有了定力,想到哪里就能到哪里。
有的人修定,结合他的职业和工作,非常容易达到一心不乱。如果你硬让他放下他的工作,跟你一样吃斋念佛打坐,训练一心不乱,往往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比如一个舞蹈家,一个音乐家,在歌唱舞蹈的时候,他已经与音乐、舞蹈融为一体了,忘我了,你再让他学盘腿打坐,对他来讲是非常难的。既然这样,为什么不他就通过他的工作来训练禅定呢?佛教讲凡是用心达到一心不乱都是禅。所以带着觉知,认真投入地把你的工作做好,就是修行。
《定力(清净心)决定去向》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