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應該以佛爲榜樣
2010.11.20
上師:大家提了很多建議,都非常好。說明你們用心在住、用心在感受,所以才發現問題。如果一個人做一件事情沒感受,來一個地方也沒感受,那不是白經曆了。人活一世別委屈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喜歡就不要難爲自己,就別做。住也住自己喜歡住的地方,不喜歡也別難爲自己。尤其學佛的人,更應該對自己真實,千萬不要欺騙自己。天下寺廟很多、名師也很多,每一個衆生都有選擇的權利。
出家人是學佛,在家人就學出家人,因爲在家人看不到佛,離佛還有兩步,所以先看出家人。古人說出家人是人天師表——既是人間的表率,也是天人的表率,所以出家人非常重要。的確很多居士比出家人素質高,比出家人發心,做事也到位。在家佛是維摩诘,出家佛是悉達多,不要認爲在家就不能成佛。實際上維摩诘的境界比佛的十大弟子都要高,佛的十大弟子都被維摩诘呵斥過。
我們這不像團隊,更像個群體。無論團體還是群體都是由個體組合的。每個人如同鏈條的一個連接,缺一不可。每個環節都非常重要,如果你一人做得不到位,功力不夠,那麼鏈條就在你這裏斷掉了。民間常說,“輪到你結果就掉鏈子了”。 一個人影響整個群體,整個團隊,使整個鏈條不能正常工作,你想想多大的罪惡。 你做事情不能讓衆生受益,不能讓衆生歡喜,我們哪裏來的福報?哪裏來的功德呢?
我們這個群體裏有相當一部分人確實象菩薩一樣在一個角落,一個崗位上默默奉獻,做得非常到位。每個人的崗位和工作都代表其人的能力、形象和品質。維護自己的工作就是維護自己的形象,完善自己的工作就是完善自己的品質。對工作不精益求精就是對自己的人格、品質不求精、不求美。
有人才有事情,有事情才有問題,有問題自然還由人來解決,所以說萬物以人爲本,成佛還是以人爲本。大衆會是給我們認識自己認識這個團體的機會。我們以爲自己做得很完美了,大衆會便是針對你和你所在的部門提問題、提建議,使你明白部門的工作尚未完善。一月一次的大衆會希望大家都要參加,尤其是你們幾個要出家的年輕人和已經出家的小沙彌。還有一次是領導層的執事會,你們聽不到、也不允許你們參加。寺廟的未來、佛教的未來都要靠我們在坐的,尤其是這些小沙彌,還有發心出家的年輕人。
每個崗位的負責人稱爲第一責任人。你的崗位出問題,你首先要拿出處理意見、解決方案,如果解決方案超出了你的能力和權限,你可以向領導反映。凡是屬于你能力、權限範圍內的就地解決就好,勿需等一兩個月甚至開會才反映。即使做錯了,勇于承擔就是了!真正有膽識、有氣魄的人只有在逆境中方能顯出英雄本色。
只能承受好的,不能承受壞的還談什麼學佛?學佛爲了成佛,成佛又幹什麼?成佛要度衆生!哪裏度衆生?地獄裏度衆生。你連承擔一個結果的勇氣都沒有,哪裏還敢度衆生呢?好事、壞事皆是一種感受,你只樂意好的感受。拒絕接受壞的感受,那咋行呢?所以我們做執事的就是要承擔壞的結果,好事就讓大家去承擔好了。身爲執事必須具備這樣的心態;好事沒你的、壞事都是你的!你這個執事就能當好。
我們天天在重複做一件事情,憑你們的能力和智商,每一件事都能做好,但事實上有一部分人並非如此。當下該你做的都做不好,還想普度衆生、還想成佛,未免太虛無缥缈了吧!沒有智慧的人才會去抓那些虛無缥缈的東西。真實的當下都抓不住的人肯定學不了佛。因爲學佛是讓活人受益,天下萬事都是建立在爲活人服務的基礎上,至于爲了死人只是順手捎帶,不是主要的。活著時你都沒受益,死了才去受益,未免太荒謬,也不合邏輯。
剛才聽你們講,引發了我的很多感想。尤其是出家人,既然出家了,就不應考慮個人得失。你要多考慮這個團體、這個寺廟。寺廟不興旺、不高貴,你呆在這裏怎麼會興旺、會高貴呢
你只有把寺廟打造得高貴你才能高貴。 寺廟是出家人的根,根爛了你還能存活嗎?你不要想辦法提高自己的形象,你要想辦法提高寺廟的形象。剛才你們幾個提到萬行的形象,萬行的形象跟寺廟一比、跟佛教一比又算什麼!寺廟沒有了、佛教沒有了,你萬行存在有什麼意義呢。只有佛教興旺我們出家人才有意義。
尤其是你們幾個想出家的小夥子,我提過好多次,既然想出家總要有幾個本錢,什麼本錢?佛教裏的早晚課、禮儀、寺廟裏的規矩你們要拿得下來、要遵守並且習慣,從內心裏習慣。爲什麼我們到一個單位渾身不習慣,也許是管理方法不得當或者建立的製度不符合人性化。究其根本原因還是你身上的刺太多、惡習太多,所以你到一個單位才不適應。如果真能隨時進入無我狀態,那麼到任何地方你都能適應。當一個人內心充滿了貪嗔癡,充滿了惡習,你說他內心還能有什麼!惡習越多,智慧越少,福報越少。去除貪嗔癡,戒定慧必然現前,無戒定慧必是貪嗔癡。你內在不是佛的品質就是魔的品質,不是魔的品質就是佛的品質。房子裏放滿了垃圾,好的東西就進不來了,都是好東西,垃圾自然無處放。
學佛就要以佛的標准要求自己,要發佛心。一個團體裏面不求上進的人有、無所事事的人也有、勇猛精進、以佛爲榜樣的還有。我們這個群體裏面真正發心修行、渴望修行的確實很多。要剃度出家當和尚也要有一技之長。無一技之長,俗人不認可,會瞧不起你。你不能讓衆生受益,他就不認可你,衆生非常現實。同樣,你來到東華寺,沒有一技之長,安排給你的工作拿不下來,萬行也瞧不起你。萬行固然有佛的品質,也有人的品質,人的品質就具有自私狹隘的、很現實的一面。
實際上我們只要把心態轉變過來,按僧人的標准要求自己,按佛的標准要求自己,你就會很輕松。如果心念轉變不過來,你會活得很累。既然我們想學佛,那就要有佛的承受力,你沒有佛的承受力,不能發佛心,怎麼能夠學佛,更不要說成佛了!爲什麼我一再主張學佛先做人,萬事萬物的根本都建立在人的基礎上。就象剛才提到把菜送人違背因果,什麼是因果?因果如同法律,必需建立在人性道德的基礎上,佛教的戒律是建立在人性道德基礎上的。你所做的一切符合人性,符合道德,那怎麼會落因果呢?人家給你廟裏東西,你廟裏怎麼不能給人家東西?俗人還講:“有來無往非禮也”。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上供、下施,又是怎麼學的?他是衆生,你寺廟的東西怎麼不能施舍給他呢。況且還不是你施舍給他,只是禮尚往來而已。佛教裏面講:只要發心正,一切手段都是正確的。你發心正,一切法都是正法.你發心邪,一切正法都成邪法。菩薩殺人,他發心是正的,結果就是正的。一切看你發心:你是否爲這個團體、爲叁寶、爲寺廟。你所做不是爲自己,那你還怕什麼呢?你所做是給愚昧無知的人看,還是給智慧聰明的人看,若是愚昧無知的,你怎麼做,他也不會理解。若是智慧聰明人,你怎麼做,他都能理解。你不需要廣而告之,多方解釋,獲取理解。古人說唱歌是給知音聽的。
我們這個群體裏多數是年輕人,看人倒是很年輕,散發出來的思想我看沒幾個人是年輕的。說他少年老成吧,瞧他做事又並非如此。年輕人本來應該有活力、有想法,我看有想法的沒幾個人。出家本來是爲衆生服務的,學佛也是爲衆生服務,結果我們學佛出家了反而讓衆生爲我們服務,真是顛倒!爲何古人說出家是非常高貴的人在做高貴的事。爲什麼高貴,因爲我們所做的一切是讓衆生受益的,所做的一切是衆生需要,不是我們需要,所以古人才說是高貴的人在做高貴的事。請扪心自問;你現在是否在做高貴的事。怎麼證明你是在做高貴的事呢?——你能給衆生帶來利益,就是在做高貴的事。你所做的一切是爲衆生考慮,非你所需,非爲自己。
平時很忙,無暇和你們聊天,只能利用大衆會的機會聽聽你們的想法,觀點和意見,與大家交流一下。有些人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有想法不好意思說,怕說錯,怕說出來執事們不采納。考慮得太多、太在意結果,就出不了手、邁不開步了。我常說:你、我又算老幾?我們都是小和尚,在社會上屬于默默無聞的人。來到這個地方,盡一點力,也算沒白來。也是對這個地方的一點回報。古人講:“愛護常住的東西如同愛護自己的眼珠”,但是現在都顛倒了,我們都維護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形象,不維護常住叁寶,真是顛倒!如果寺廟沒有,我們何處立錐。剛才提到我們哪一個能趕上吉象辛苦!我是最了解他的,也是打罵最多的。打坐時我常想,真是冤枉、顛倒。越是不幹事的人越不會被打罵。幹得越多、打罵得越多。他真的已經和宇宙融爲一體、把寺廟的事當成了自己的事。
作爲一個主管,大家都對你有意見,肯定是你有問題。如果僅一兩個人對你有意見,還有可能是你和他的私交沒搞好,與他有沖突。古人說智者無敵,一個有智慧的人,他是沒有敵人的。我們做事之所以卡在那裏難以運轉,說明缺乏智慧。如果你有智慧,身邊的人都是你的朋友。
你們別以爲慈悲、有愛心就會有朋友,就會受人愛戴。沒有智慧你如何判斷自己的所作所爲對錯與否。你的慈悲、博愛若沒有智慧做基礎、不能對症下藥、把握輕重緩急,所做皆非,又如何令衆生歡喜,又如何博得贊歎。學佛的人都喜歡慈悲這頂帽子,如果你欲求慈悲這頂帽子,我勸你還是先要智慧這頂帽子。智慧體現在哪裏;一是爲人,二是處事。你的理想、抱負、人生價值唯有建立在讓衆生受益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如果你的理想、抱負實施出來,不能令衆生受益,不能讓集體受益,再說大點不能讓國家、民族受益,沒有人認可你,還談什麼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呢。
凡是被認可、受到器重的人,他的言行小而言之對這個集體有利益,大而言之對國家、民族有利益。國家單位考核幹部首先看其思想品德,套句…
《學佛的人應該以佛爲榜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