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淨化身、心、識?▪P2

  ..續本文上一頁人修行的方法都不一樣,身心出現的反應也不一樣。爲什麼佛教裏面有禅宗、密宗等各種法門呢?當你師父傳法給你的時候,就應該告訴你,修這個法門會出現哪些沿途風光,每個階段大約多久會走完。所以修行一定要有個老師指導。如果你僅僅是信佛,這些都不用談;如果你是學佛,這些就必須告訴你。

  實際上現在很多信徒都是信佛,並沒有學佛。所以無論你怎麼虔誠地信,也沒辦法和道融爲一體,沒辦法開悟成佛。如果你學了佛,你就會不斷地和道接近,將來有一天你就變成了道。當你變成了道,你就可以傳道了。而如果你僅僅是信佛,你永遠成不了道,也永遠沒辦法傳道。

  問: 女性在不方便的那幾天也可以這樣憋氣嗎?

  師: 可以。如果女人在周期來的時候不方便打坐,可以不打坐。

  問: 如果這樣,一年下來就少坐好多天了,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代替呢?

  師: 修行的目的主要是靜心,而靜心的方式方法很多,不一定盤著腿才是靜心,有些人就不適合用靜坐來靜心,而適合緊張的工作。比如一個走鋼絲的人,在走鋼絲的時候,他本身就在禅定之中,你不需要讓他放棄走鋼絲,來盤腿打坐靜心。他走鋼絲比盤腿打坐靜心的效果還好,你就讓他在工作中靜心,在靜心中工作,不需要讓他改變。一個從政或者從商的人,任何時候他的神經都在高度警覺之中,對方在說什麼,有什麼意圖,他都很清楚。也就是說他任何時候都在禅定當中,並不需要刻意去修。

  爲什麼我們主張盤腿靜修呢?因爲盤腿是轉化身體,在改變四大上有直接的影響,但在修心靈方面沒多大關系。一旦你掌握和習慣了盤腿靜心的方式,你能保持的時間會比較久,而且坐得越久越輕松,頭腦越清醒。而采用其他靜心的方式,你可能會比較容易累。

  問: 在寺廟裏做事可以培福報,那麼這個福報的意義在哪裏呢?

  師: 培養你的奉獻精神。修行人不能悟道成佛,都是因爲沒有奉獻精神。雖然我們也在奉獻,但是那個度不夠。奉獻指的並不僅是金錢、體力,這些幾乎每個人都做得到,我們真正不能奉獻的是我們的尊嚴、我們的面子、我們的心量。如果這些你都做到了,你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有人說:“臉皮厚點兒不就得了?”臉皮厚跟真正的看破放下是不一樣的。你是不是真的看破放下,是騙不了人的,你自己知道。如果我莫名其妙地把你罵一頓,保證你幾天,甚至這一輩子都放不下我了(衆笑)。

  你想得到多少,先要放下多少,我們的空間被填滿了,你要先給出一個空間,你想要的東西才能進來。你想成佛,首先要有佛的心量、佛的悲心、佛的奉獻精神。這些不具備,無論你采用什麼方法修煉,拜再多的師父都沒用。所謂的師父和方法,無非是告訴你一個宗旨:把心量打開。你有多大的心量,就能容納多少的東西;你有多大的承受力,就能承載多少。當你遇到不同的思想時,你是否能接納、包容?我們都是和自己對應的,喜歡的、欣賞的,才能接納和包容。注意,只有當他的力量跟你相反,你包容了他,才體現出你的包容。只有當你接受了和你對抗的力量以後,你才能把你的心量打開,擴展開,否則你的心量沒辦法拓寬。

  問: 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是應該用忍辱來打開心量?

  師: 如果忍辱真的可以變成包容,那也沒用。真正的包容,對于一個真正志向在佛的人,不存在方法,已經沒有包容的概念了,哪裏還需要方法?如果真的有一個方法讓你變得包容,那也是不究竟的。就像發菩提心一樣,你發菩提心還需要我勸你嗎?我勸你發的菩提心,還叫菩提心嗎?它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就像你的孩子生病了就揪著你的心一樣,還需要我說:“哎呀,你孩子生病了,你要好好照顧他呀!”?你說你發不起菩提心,那麼你肯定不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不是一個真正渴望修道的人。

  問: 我們明知這個人的能量比較弱,我們是回避他呢,還是替他承擔呢?

  師: 這要看情況。當你的力量還比較小,就像在幼兒期,你承受不了時,最好還是回避;當你的力量比較強大,可以轉化它了,就不需要回避了。這是階段性的。只有你的師父才知道你什麼時候可以到外面去承擔衆生的業障,他會告訴你。當你自己修到某個程度時也會知道。今天你出去見那些不好的人,他們散發出來的不好的氛圍、磁場被你吸收了,你晚上回到家,一閉眼,一靜坐,五分鍾就把他們的磁場給淨化了,這時候說明你可以出去工作了。如果你白天接觸那些不好的氛圍和磁場,回去修了好幾天還沒有淨化掉,那你最好少出去。

  問: 如果一個醫生沒有修道,他也知道他的病人會對他産生影響,那他是不是需要回避呢?

  師: 不需要。本身醫生都是前世發了大願要來拯救衆生的,所以今生才從事這個職業。很多醫生都注重醫德,都是菩薩再來,雖然他們不具備菩薩的果位,但他們有菩薩的精神,當他們看到病人痛苦,就像他們自己生病一樣。

  問: 一個人在思維和意識上已經沒有過去、未來的念頭,能完全處在當下,以佛教來講是無念了,達到這個狀態應該稱爲什麼?

  師: 如果你真的理解了何爲當下,也確實活在當下,那麼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得道了”,你已經成爲聖人,和道融爲一體了。

  問: 我指的是處于沒有思維的狀態。

  師: 你理解錯了。打個比喻,一個真正活在當下的人,他下棋是觀全局,不是沒有思維。比如他在下象棋的時候,之所以挪動這個棋子,他的用意不在這個棋子,可能在第二個、第叁個。第一個棋只是一個跳板,或者一個誘餌,或者一個手段——這是當下,真正的目的是“將軍”。

  問: 但是真正的靈性已經在思維之上,它已經不是思維了。

  師: 不管在哪裏,首先要借助頭腦,借助這個載體。一個真正活在當下的人,他的整個頭腦已經改變了,或者說他的頭腦已經和靈性合二爲一,和萬物融爲一體了,所以他走每一步棋都是當下,全局皆在他心中。

  問: 當一個人沈默時,他會聽到自己頭腦裏面思維的聲音,這阻礙了他。只有放下思維的時候,才能全身心地活在當下,是這樣嗎?

  師: 你這是概念性的錯誤。我再打個比喻,你一個人坐在這間屋子裏,你能不能感受到身邊每一個人的起心動念?不要說每一個人吧,能不能感受到一半人的起心動念?你能不能感受到這個磁場、這個氛圍?能不能感覺到不是你一個人坐在這個地方,而是有很多場?

  答: 我感覺進入了一種狀態。

  師: 這就說明這時候你內在的力量已經張開,把周圍的人包圍進去了。這時候不是大家進來了,而是你把大家包容進來了,所以你能感受到他們的磁場和周邊的萬物。如果你內在的力量是合在一起的,你就會覺得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再和剛才下棋的比喻結合起來,雖然你只走了一步棋,但全局已在你的心中,你是全然地覺知,這才叫真正的活在當下,也就是和萬物融爲一體了。這時候你不能說是頭腦在思維,或不是頭腦在思維,那是一種靈性的感受。

  問: 關于時時刻刻警覺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怎樣才知道自己有這個覺知呢?分不分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師: 你有沒有覺知到每一個起心動念,你自己應該知道啊。你起的每一個念頭、每一種想法,你都很清楚,這就叫有一顆覺知的心,知道自己在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而不是剛才在想什麼你都不知道。

  問: 這時候需不需要去辨別它的對錯、來源和去向呢?

  師: 這要看情況。如果你是在冥想的時候産生了念頭,你就應該知道哪些是善念,哪些是惡念。如果是惡念,就不要讓它蔓延下去。不需要去實施的念頭,你只要看著它就行了。如果這個念頭是你明天要付諸實施的,那你就要分別了。這時候的分別是一種應有的分別。

  世間上的事要遵守世間的規則。有一部分學佛的人皈依了佛門以後想修行,把工作、家庭都放棄了,說:“我放下了,我要去跟師父修行,我要到廟裏去修行。”實際上佛門裏講的“放下”並不是叫你放下有形有相的東西,比如家庭、錢財,而是叫你放下這顆執著的心。如果你把有形有相的東西放下了,可是你內在無形無相的心並沒有放下,那有什麼用呢?換句話說,你有家庭,有錢財,有地位,你內在對這些東西不執著,不強求,這才是真正的放下。你手裏拿著錢,只把它當作一種工具,不會因爲錢丟了或者發了財,而過于悲傷或歡喜,這才是放下。一個修行人應該認識到這個道理。

  問: 怎樣才能更好地降伏“我慢”?

  師: 跟你作對的人,對你不好的人,你向他多彎腰鞠躬,多贊歎他,這是最好的方法。你崇拜的人不需要去贊歎。如果你能把和你對抗的人留在身邊跟你共事,這樣能很快地對治你的我慢。可是,有時候我們想的、說的和做的恰恰相反。你說你想學佛,想修道,想成就,可是身邊都是一些情趣相投的人,有一個和你意見相左的,你就想盡辦法排擠他,把他趕走,這樣你的心量怎麼打得開呢?

  佛教寺廟還有一個名字,你們知道叫什麼嗎?叫做“叢林”——什麼“鳥”都能來住。並不是擁護我萬行的人才可以住在東華寺。你們去問問東華寺常住的這六七十個和尚,真正認可萬行,理解萬行的有多少。並不是只有我的徒弟才能留下來,不是這樣。正是那些不認可我的人,搞小動作的人成就了我,他們讓我言行舉止更謹慎,覺知觀照更穩固,是他們成就了我的功德,讓我的靈性更加提升。如果身邊都是我的徒弟,都維護我,我放個屁都是香的,可能我會肆無忌憚。越是不認可我的人,我越想辦法把他留下來,因爲他隨時都在盯著我,他是我的覺知和觀照。

  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身邊有一個提婆達多。我們都知道提婆達多一心想害死釋迦牟尼佛,想盡一切辦法要打倒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知道,但一直把他放在身邊。自然界的規律是,有相生的,就有相克的,有有形的力量,就有無形的力量。正因爲…

《如何淨化身、心、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