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净化身、心、识?▪P2

  ..续本文上一页人修行的方法都不一样,身心出现的反应也不一样。为什么佛教里面有禅宗、密宗等各种法门呢?当你师父传法给你的时候,就应该告诉你,修这个法门会出现哪些沿途风光,每个阶段大约多久会走完。所以修行一定要有个老师指导。如果你仅仅是信佛,这些都不用谈;如果你是学佛,这些就必须告诉你。

  实际上现在很多信徒都是信佛,并没有学佛。所以无论你怎么虔诚地信,也没办法和道融为一体,没办法开悟成佛。如果你学了佛,你就会不断地和道接近,将来有一天你就变成了道。当你变成了道,你就可以传道了。而如果你仅仅是信佛,你永远成不了道,也永远没办法传道。

  问: 女性在不方便的那几天也可以这样憋气吗?

  师: 可以。如果女人在周期来的时候不方便打坐,可以不打坐。

  问: 如果这样,一年下来就少坐好多天了,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代替呢?

  师: 修行的目的主要是静心,而静心的方式方法很多,不一定盘着腿才是静心,有些人就不适合用静坐来静心,而适合紧张的工作。比如一个走钢丝的人,在走钢丝的时候,他本身就在禅定之中,你不需要让他放弃走钢丝,来盘腿打坐静心。他走钢丝比盘腿打坐静心的效果还好,你就让他在工作中静心,在静心中工作,不需要让他改变。一个从政或者从商的人,任何时候他的神经都在高度警觉之中,对方在说什么,有什么意图,他都很清楚。也就是说他任何时候都在禅定当中,并不需要刻意去修。

  为什么我们主张盘腿静修呢?因为盘腿是转化身体,在改变四大上有直接的影响,但在修心灵方面没多大关系。一旦你掌握和习惯了盘腿静心的方式,你能保持的时间会比较久,而且坐得越久越轻松,头脑越清醒。而采用其他静心的方式,你可能会比较容易累。

  问: 在寺庙里做事可以培福报,那么这个福报的意义在哪里呢?

  师: 培养你的奉献精神。修行人不能悟道成佛,都是因为没有奉献精神。虽然我们也在奉献,但是那个度不够。奉献指的并不仅是金钱、体力,这些几乎每个人都做得到,我们真正不能奉献的是我们的尊严、我们的面子、我们的心量。如果这些你都做到了,你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有人说:“脸皮厚点儿不就得了?”脸皮厚跟真正的看破放下是不一样的。你是不是真的看破放下,是骗不了人的,你自己知道。如果我莫名其妙地把你骂一顿,保证你几天,甚至这一辈子都放不下我了(众笑)。

  你想得到多少,先要放下多少,我们的空间被填满了,你要先给出一个空间,你想要的东西才能进来。你想成佛,首先要有佛的心量、佛的悲心、佛的奉献精神。这些不具备,无论你采用什么方法修炼,拜再多的师父都没用。所谓的师父和方法,无非是告诉你一个宗旨:把心量打开。你有多大的心量,就能容纳多少的东西;你有多大的承受力,就能承载多少。当你遇到不同的思想时,你是否能接纳、包容?我们都是和自己对应的,喜欢的、欣赏的,才能接纳和包容。注意,只有当他的力量跟你相反,你包容了他,才体现出你的包容。只有当你接受了和你对抗的力量以后,你才能把你的心量打开,扩展开,否则你的心量没办法拓宽。

  问: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应该用忍辱来打开心量?

  师: 如果忍辱真的可以变成包容,那也没用。真正的包容,对于一个真正志向在佛的人,不存在方法,已经没有包容的概念了,哪里还需要方法?如果真的有一个方法让你变得包容,那也是不究竟的。就像发菩提心一样,你发菩提心还需要我劝你吗?我劝你发的菩提心,还叫菩提心吗?它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就像你的孩子生病了就揪着你的心一样,还需要我说:“哎呀,你孩子生病了,你要好好照顾他呀!”?你说你发不起菩提心,那么你肯定不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不是一个真正渴望修道的人。

  问: 我们明知这个人的能量比较弱,我们是回避他呢,还是替他承担呢?

  师: 这要看情况。当你的力量还比较小,就像在幼儿期,你承受不了时,最好还是回避;当你的力量比较强大,可以转化它了,就不需要回避了。这是阶段性的。只有你的师父才知道你什么时候可以到外面去承担众生的业障,他会告诉你。当你自己修到某个程度时也会知道。今天你出去见那些不好的人,他们散发出来的不好的氛围、磁场被你吸收了,你晚上回到家,一闭眼,一静坐,五分钟就把他们的磁场给净化了,这时候说明你可以出去工作了。如果你白天接触那些不好的氛围和磁场,回去修了好几天还没有净化掉,那你最好少出去。

  问: 如果一个医生没有修道,他也知道他的病人会对他产生影响,那他是不是需要回避呢?

  师: 不需要。本身医生都是前世发了大愿要来拯救众生的,所以今生才从事这个职业。很多医生都注重医德,都是菩萨再来,虽然他们不具备菩萨的果位,但他们有菩萨的精神,当他们看到病人痛苦,就像他们自己生病一样。

  问: 一个人在思维和意识上已经没有过去、未来的念头,能完全处在当下,以佛教来讲是无念了,达到这个状态应该称为什么?

  师: 如果你真的理解了何为当下,也确实活在当下,那么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得道了”,你已经成为圣人,和道融为一体了。

  问: 我指的是处于没有思维的状态。

  师: 你理解错了。打个比喻,一个真正活在当下的人,他下棋是观全局,不是没有思维。比如他在下象棋的时候,之所以挪动这个棋子,他的用意不在这个棋子,可能在第二个、第三个。第一个棋只是一个跳板,或者一个诱饵,或者一个手段——这是当下,真正的目的是“将军”。

  问: 但是真正的灵性已经在思维之上,它已经不是思维了。

  师: 不管在哪里,首先要借助头脑,借助这个载体。一个真正活在当下的人,他的整个头脑已经改变了,或者说他的头脑已经和灵性合二为一,和万物融为一体了,所以他走每一步棋都是当下,全局皆在他心中。

  问: 当一个人沉默时,他会听到自己头脑里面思维的声音,这阻碍了他。只有放下思维的时候,才能全身心地活在当下,是这样吗?

  师: 你这是概念性的错误。我再打个比喻,你一个人坐在这间屋子里,你能不能感受到身边每一个人的起心动念?不要说每一个人吧,能不能感受到一半人的起心动念?你能不能感受到这个磁场、这个氛围?能不能感觉到不是你一个人坐在这个地方,而是有很多场?

  答: 我感觉进入了一种状态。

  师: 这就说明这时候你内在的力量已经张开,把周围的人包围进去了。这时候不是大家进来了,而是你把大家包容进来了,所以你能感受到他们的磁场和周边的万物。如果你内在的力量是合在一起的,你就会觉得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再和刚才下棋的比喻结合起来,虽然你只走了一步棋,但全局已在你的心中,你是全然地觉知,这才叫真正的活在当下,也就是和万物融为一体了。这时候你不能说是头脑在思维,或不是头脑在思维,那是一种灵性的感受。

  问: 关于时时刻刻警觉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怎样才知道自己有这个觉知呢?分不分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师: 你有没有觉知到每一个起心动念,你自己应该知道啊。你起的每一个念头、每一种想法,你都很清楚,这就叫有一颗觉知的心,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而不是刚才在想什么你都不知道。

  问: 这时候需不需要去辨别它的对错、来源和去向呢?

  师: 这要看情况。如果你是在冥想的时候产生了念头,你就应该知道哪些是善念,哪些是恶念。如果是恶念,就不要让它蔓延下去。不需要去实施的念头,你只要看着它就行了。如果这个念头是你明天要付诸实施的,那你就要分别了。这时候的分别是一种应有的分别。

  世间上的事要遵守世间的规则。有一部分学佛的人皈依了佛门以后想修行,把工作、家庭都放弃了,说:“我放下了,我要去跟师父修行,我要到庙里去修行。”实际上佛门里讲的“放下”并不是叫你放下有形有相的东西,比如家庭、钱财,而是叫你放下这颗执着的心。如果你把有形有相的东西放下了,可是你内在无形无相的心并没有放下,那有什么用呢?换句话说,你有家庭,有钱财,有地位,你内在对这些东西不执著,不强求,这才是真正的放下。你手里拿着钱,只把它当作一种工具,不会因为钱丢了或者发了财,而过于悲伤或欢喜,这才是放下。一个修行人应该认识到这个道理。

  问: 怎样才能更好地降伏“我慢”?

  师: 跟你作对的人,对你不好的人,你向他多弯腰鞠躬,多赞叹他,这是最好的方法。你崇拜的人不需要去赞叹。如果你能把和你对抗的人留在身边跟你共事,这样能很快地对治你的我慢。可是,有时候我们想的、说的和做的恰恰相反。你说你想学佛,想修道,想成就,可是身边都是一些情趣相投的人,有一个和你意见相左的,你就想尽办法排挤他,把他赶走,这样你的心量怎么打得开呢?

  佛教寺庙还有一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叫做“丛林”——什么“鸟”都能来住。并不是拥护我万行的人才可以住在东华寺。你们去问问东华寺常住的这六七十个和尚,真正认可万行,理解万行的有多少。并不是只有我的徒弟才能留下来,不是这样。正是那些不认可我的人,搞小动作的人成就了我,他们让我言行举止更谨慎,觉知观照更稳固,是他们成就了我的功德,让我的灵性更加提升。如果身边都是我的徒弟,都维护我,我放个屁都是香的,可能我会肆无忌惮。越是不认可我的人,我越想办法把他留下来,因为他随时都在盯着我,他是我的觉知和观照。

  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身边有一个提婆达多。我们都知道提婆达多一心想害死释迦牟尼佛,想尽一切办法要打倒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知道,但一直把他放在身边。自然界的规律是,有相生的,就有相克的,有有形的力量,就有无形的力量。正因为…

《如何净化身、心、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