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師供養法廣解——開顯密要耳傳教授寶藏(雍增•耶喜堅贊著 緣宗譯)▪P24

  ..續本文上一頁師的意趣,如其中說:

  “暇身勝過如意寶,唯有今生始獲得,

  難得易失似空電,思已則覺世間事,

  徒勞無益如揚糠,故應晝夜取堅實,

  瑜伽士我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這些內容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當然不是指“暇滿義大”、“速疾壞滅”難理解,而是指對于道之數量、次第以及由修各個所緣會産生什麼樣的效果,極難了知。

  爲了對金剛持善慧法幢的不共教授生起深切的信心,在此稍示拙見,以達抛磚引玉之效,望有智慧的人士進行更深一層的思索。諸位善知識亦當廣爲開示其中的精微之處。

  正修所緣法者,我們在修習上師本尊的狀態中,這樣思惟:

  無始曠劫以來,我無奈地漂泊于叁界輪回,尤其無盡期地沈淪于叁惡趣等無暇的黑暗險處。我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得到賢善的人身,複值遇顯密圓滿的聖道。這次由于上師的悲心,我僥幸獲得這樣殊勝“暇滿”的身體,有智慧明了善惡的取舍,有閑暇修持清淨的正法,是謂“暇”,又圓滿具備修法必需的內外順緣,是謂“滿”。這樣的身體有著極大的意義,不僅暫時的人天身,以及盡所有的輪回富樂由它能修成;即便究竟的解脫及一切智的勝位,也可由它成辦。依此暇滿具足的身體,即可在短暫的一生中成就雙運金剛身,哪怕以如意寶充盈的叁千大千世界也難以形容它意義的深廣。

  如今在偶一得到人身的這個大好時機,若我不努力受取心要,浪擲光陰,一失人身,萬劫難複,何日複能得此?人身難得,比起把芥子疊立在針尖上、撒大豆沾附在水晶牆面上還要困難啊!以此比喻說明了,從叁界六道中,我再也不可能獲得這樣修法順緣具備的身體。

  而且經言要獲得這樣的身體,其主因是清淨戒律,還需要其它的多種因素。憑我自己的能力狀況,尚且不能生起清淨的意樂心希望嚴守戒律,更何況戒律的清淨無染呢?因此,在如今僥幸獲得一次暇滿身體的時候,我若不好好把握,憑我此身行素,以後是萬萬不可能再獲得了的。這樣思惟盡力令心變動。

  偶一獲得的暇滿具足的金剛之身,我刹那間也不應虛度,而應依之受取心要。而受取心要之法者,首應永遠依止上師佛,專心致志地修持他所開示的勝乘教授心要,即生即世一帆風順地證得無上佛果。如是思惟生起強烈的欲樂心。

  然而,若不從現在當下就努力修持,這個身體卻不會長久地生存下去,定會死亡。而死亡一旦到來,內外任何因緣都無法遮止。況且,我的壽量沒有額外的增加,卻刹那刹那迅速地衰減。即在白駒過隙般短暫的生命光陰裏,內外種種的散亂又令我無暇修習佛法。尤其在此南瞻部洲,壽命極其不定,死緣衆多,活緣稀少,身命危脆,猶如風中殘燭。或許今天我就有死去的危險,如果今天死去,親友、身體、財産對我又能有什麼好處?臨終時唯一能幫助自己的,那就是佛法啊!因此現在我要修習一種清淨的佛法。而且這種法要集攝一切心要,所以我應當通過修持甚深道上師本尊瑜伽法,以受取勝乘教授的心要,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能如此作到。

  如是思惟並殷切祈禱:

  偶一獲此有暇十圓滿,最極難得速滅如實知,

  現世無義所作不唐捐,願取具義心要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體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中,由此淨化了如是如是的罪障,自他有情內心上生起了如是如是的殊勝證德。

  辛二、開示後世安樂的方便:

  我們在修習上師本尊聖衆的狀態中,如是思惟:

  我這個偶一獲得的暇滿身體,會迅速地壞滅,而死後何去何從,自己沒有一點自由,完全是在黑白業力的支配下去投生,這可是佛金口所說。但看我現在的行爲,將別無選擇地投生惡趣。如果墮入叁惡趣中,猶如鑽入痛苦熾烈的火坑,寒熱饑渴,勞役驅使等無邊的痛苦,讓我何堪忍受?在那個充滿險怖的地方,想找個救護處也難以覓到,到處彌漫著無助與悲哀。因此,我現在就應當尋找一位救護處,能從那些怖畏中救護自己。而除了叁寶能拔濟自己脫離輪回之外,在此輪回曠野中,是不會有其它的救護處的。

  因此,我至心地皈依期待上師叁寶,再無其它的指望處,無論我未來的際遇是順是逆,唯您是從,唯您知曉。皈依後,我當舍命守護學處,尤其我明白,如果不遵照世尊教言,不努力于黑白業的取舍,是無法從惡趣怖畏中解脫出來的,因此我應叁門恒常安住正念,如理精進地止惡行善,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能如此修行。

  如是思惟後而殷切祈禱:

  由怖惡趣痛苦熾烈火,一心皈投叁寶救護尊,

  諸惡斷除衆善資糧修,精進不懈能作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中,淨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礙,自他一切有情內心上生起了如是如是的殊勝證德。

  庚二、共中士道修心,分二;辛一、生起追求解脫的心;辛二、學修解脫道。

  辛一、生起追求解脫的心:

  我們在修習上師本尊聖衆的狀態中,如是思惟:

  我皈依了叁寶,並謹依世尊的教言,努力于黑白業的取舍。依此,我雖能從惡趣的深淵中解脫出來,獲得善趣的身體,但由于沒有從輪回中究竟解脫出來,仍沒有超出痛苦的自性。因爲不管你生于有頂乃至無間,只要是叁界輪回中的任何一個地方,都處于惑業的控製範圍裏,就會無奈地被苦苦、壞苦、遍行苦叁苦不間斷地煎熬,任作何事都超不過痛苦的性質,因此,我應當如牢獄中的犯人迫切希望從中逃脫那樣,對浩淼無際、深不可測的輪回苦海,深生厭倦,生起強烈地追求解脫的心。

  對苦苦的厭離心,愚昧無知的畜生也會生起。外道仙人也有對壞苦——有漏之樂受的厭離心。僅有這樣的兩種意樂還不是夠量的希求解脫的心,還需要一種厭離心,真切地厭倦被惑業主宰的舍受,看到有頂的等引之心亦不出苦性,一切輪回猶如熾烈的火坑,生起希望從中解脫的強烈心願,方爲具量,祈願上師本尊加持自己得以生起。

  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禱:

  業及煩惱驚濤狂翻覆,叁苦衆鯨恒時相侵擾,

  無邊驚怖生死汪洋中,猛利解脫心生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體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中,由此淨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礙,自他一切有情內心上生起了如是如是的殊勝證德。

  辛二、學修解脫道:

  我們在修習上師本尊的狀態中,這樣思惟:

  我由思惟輪回苦性,從而産生內心變動的覺受,生起強烈追求解脫的出離心。那麼,如此純然苦性的輪回之根本,究竟是什麼呢?

  如《釋量論》中說:

  “有我則知他,我他分執嗔,

  與此等相系,生一切過失。”

  原來,這一切輪回的痛苦是由惑業之力引生的,而惑業的究竟根源則是俱生我執,因此應生起如是的定解,追根溯源,輪回根本就是我執呀!而要遮止我執大魔,就應當生起領悟空性的智慧,把我執的執著境連根拔除。而要生起這樣的智慧,又需要心能專住一境的堅固叁摩地。堅固叁摩地,它又依賴戒律的清淨。要想戒律清淨,則要嚴加關閉産生罪墮的四種大門,即無知、不敬、放逸、煩惱熾盛四門;由正知、正念、有慚、有愧,時刻提防,刹那不讓煩惱盜賊劫持戒律的財寶,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能如此修行。

  如是思惟後,殷切祈禱:

  猶如難忍牢獄輪回此,視若晏居林苑倒見斷,

  叁學聖法財藏正受習,擎舉解脫勝幢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中,由此淨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礙,自他一切有情內心生起了如是如是的殊勝證德。

  此處“叁學聖法財藏正受習”中的“叁學”已說。

  其中的“聖法財”者,是指信、戒、聞、施、慚、愧、智七種聖法財。它們各自的內涵,以及如何付諸實踐等事宜,雖有著很多重要的地方,但由于要說的過多,就不廣解了。

  開示共中士道的這兩個偈子,言簡意赅地概括了宗喀巴大師的究竟意趣,開示了思惟苦谛輪回的過患、集谛輪回流轉次第的方法,還開示了爲獲得滅谛解脫,學修道谛的情況,其中涉及到叁學的次第、體性,以及現階段主要學修戒律的情況。

  如果詳細解釋,內容非常廣博,書不盡意,暫且擱筆。

  庚叁、學修上士道,分二:辛一、發菩提心;辛二、發心後學修菩薩行。

  辛一、發菩提心,分四;壬一、生起大乘的根本——大悲心;壬二、由修心七義廣釋自他等換修法;壬叁、增上心、菩提心修法;壬四、受取願心、菩薩戒法。

  壬一、生起大乘的根本——大悲心:

  菩提心教授的法主是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擁有兩種大車軌修習菩提心的殊勝教授,即七因果修心法及自他等換修心法。我們不管以哪種方式修習,佛在多部經典裏,一再唱言大乘道的根本是大悲心,如人的命根一般,大悲心是大乘道的命根。還說一切大乘道住于大悲,以大悲爲根,若無大悲,任何大乘道皆無立足之地。

  如經中開演的那樣,龍樹菩薩也在多部論著中說到這種觀點。月稱論師也在《入中論》中,說大悲心對于趣入大乘道來說,初中後叁個階段都無比重要。可以說,一切大車軌師無不認同這一觀點。

  而要生起大悲,一定需要悅意慈作爲前行,在這一點上,一切大車軌師亦皆認同。但用何種方便生起悅意慈呢?則有兩種不同的教授。

  《般若經》中是說把有情觀修爲親人,令生起悅意慈。隨行此經的月稱論師、月宮論師、蓮花戒論師等,通過觀修一切有情爲自己的母親,念其恩德,而令生起悅意慈。尤其在《中觀修次篇》中,蓮花戒論師廣爲解釋如何在內心上生起的情況。

  《華嚴經》中,則開示了通過多方面思惟我愛執的過患,他愛執的利益,以修成悅意慈,從而令生起大悲的情況。隨行此經的寂天菩薩,在《集學論》、《入行論》中,著力提出來廣爲闡釋。在《中觀寶鬘論》、《菩提…

《上師供養法廣解——開顯密要耳傳教授寶藏(雍增•耶喜堅贊著 緣宗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