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釋論》、《如意寶夢漫言》中,龍樹菩薩也有所開示。
在這個上師瑜伽教授裏,金剛持善慧法幢,把兩種大車軌教授融合爲一體進行修持,開示了最初依靠知母、念恩、報恩叁者令生起悅意慈及大悲心;然後通過思惟我愛執的過患,他愛執的利益令生起更堅固勢強的悅意慈、大悲心,並以多種方式修自他等換;最後由這些所緣法類的力量修成增上心、發起菩提心。
世尊的密意,經由諸大車軌師的闡釋,所開顯的那些聖道的密要,我們是極難通達的。而由金剛持善慧法幢,在宗喀巴大師耳傳教授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發掘出諸大車軌師的究竟教授扼要,進行全方位地教導,我們對此情況若獲得定解,定會生起對此上師瑜伽教授的不共的深切信心。
那麼,在此我們修習所緣行相的情況者,我們在修習上師本尊的狀態中,這樣思惟:
我通過思惟暇滿難得、死殁無常、深信業果以及輪回過患等內容,生起了對一切輪回的厭離心。在此出離心的策勵下,如果我如理地學修叁學,雖然我能從輪回中獨自解脫出來,但眼睜睜地看著無始以來慈恩呵護自己的母親,蹒跚受苦于輪回的險谷,我卻袖手旁觀、置之不理,只是獨善己身的話,那麼,扪心自問,任我如何地證得解脫,也只是可羞可恥的下流之輩。況且,就我本人而言,也只會墮入小乘,不會證得永盡諸過、萬德莊嚴的佛果。以後,無論諸佛悲心的光明如何策勵,我也很難進入大乘。由此看來,不管從自利,還是利他哪個方面考慮,我都應最初進入大乘道,而且應當從現在就進入大乘。
大乘的入門是大寶菩提心。要想生起此心,則需要生起大悲心爲基礎。依次類推,還需要生起悅意慈,修一切有情爲親人,因爲最親的人當推爲母親,所以還要生起知母的心,它又依賴于生起等舍心,由此看來,我最初當修等舍心。
有多種道理可令修成對一切有情的等舍心,如觀同爲親友而修,思惟親怨不定而修,以及思惟一切有情貧苦相同的情況而修等方法。
而在這個上師瑜伽教授中所言:“一切貧苦有情”的頌文,說的主要是通過思惟貧苦相同的方法以成辦等舍心。
如《集學論》中說:
“煩惱瘋狂愚癡盲,險崖重重崎岖道,
步步踯躅顛撲者,自他恒爲憂惱逼,
一切衆生苦相同。”是說思惟衆生貧苦的情況,不應懷著遠近親疏的貪嗔之心,當平等地對待一切有情。
在自己周邊明現緣念的一切有情,且請看看他們的處境,無始以來所積的濃厚愚癡翳障,遮蔽著他們的慧眼,無所適從,不知前進的道路究竟在何方。他們又被煩惱魔附身,瘋狂迷亂,沒有正念,一步步邁向深不可測的懸崖險處,遭受著多百種痛苦的交相煎熬。
自己思惟他們如此可憐悲慘的情形,若對他們心懷偏私,有些執爲親人,有些執爲仇人,貪嗔不舍,黨同伐異,實在沒有什麼意思。我的內心應當沒有親疏地等舍而住。
如是思惟而修等舍。心住等舍後,隨後應想到,我不應舍棄這些有情,只因爲他們並非不是我的任何親人,而盡是我慈愛的母親呀!可通過教典證成,如經言:“衆比丘!無始以來,無一有情,未曾成百次地作過汝等之親人,未曾成百次地作過汝等之父母。”
而且還可通過輪回的上限沒有始際這個理路,讓自己明白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慈母。而且無始以來,這些慈母有情還曾無數次地作過我的母親,每次作母親的時候,都象這世的母親一樣,用無限的慈恩將護自己,對自己有著無比的恩德。因此,我要把這些恩情深重的母親,從可怖的輪回險處拯救出來。
如是思惟修習報恩的心。
據說這樣修習了等舍、知母、念恩、報恩後,我們自然地會生起對一切有情沒有親疏之別,極爲珍愛憐惜的悅意慈心,猶如母親如何地疼愛、憐惜可愛的獨子那樣。當我們生起這種慈心後,再次數數地思惟有情沈沒輪回受苦的情形,自然也就會生起大悲心來。
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能在內心上生起。
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禱:
一切貧苦有情皆我母,當思念及屢受養育恩,
猶如愛憐獨子慈母意,無僞悲心生起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體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中,由此淨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礙,自他一切有情內心上生起了如是如是的殊勝證德。
此中所言“愛憐獨子”、“無僞悲心”顯示了生起慈心、悲心應具有的量。如《修次》中清楚地說:
“希望一切有情永息痛苦的悲心不假造作,任運而起,猶如面對病痛纏身的愛子時,所懷的那種心情,此時方爲圓滿。”
宗喀巴大師說:“祈願加持我能了知一切含識都曾是我恩深難酬的慈母,想到她們被痛苦逼迫的可憐情形,加持我厭棄自己唯求一己安樂的狹隘心態,生起沒有造作的大悲心。”
壬二、通過修心七義,修習自他等換:
如果依照七節各自的內容科判詳細地解釋,文字恐過于繁瑣就不那樣詳細地寫了。現在,僅順著這個教授的根本頌文,又不缺少修心七義的精髓,略加解釋如下:
這個修心教授,是寂天菩薩以文殊怙主的教授爲基礎,彙集、編排了《華嚴經》等許多大乘經典的內容,從中著力發掘出來的自他等換修法。
爲了尋求這個教授,阿底峽尊者乘船漂泊于波濤洶湧的大海中,沐雨栉風,曆盡千辛萬苦才到達金洲。在十二年的時間裏,阿底峽尊者跟從金洲大師聽聞這個教授。金洲大師亦盡己所知傾囊相授,阿底峽尊者如饑似渴,全部領悟。
後來尊者輾轉到達西藏,秘密地傳給仲頓巴。此法被稱爲噶當派先覺的秘訣。後來伽喀巴大師受命廣弘此法,他把主要內容分爲七節,大力弘傳,即是廣爲人知的“修心七義”。
七節內容分別爲:(一)開示前行法,(二)正式淨修二種菩提心,(叁)惡緣轉化成菩提道,(四)總結開示一世的修持,(五)修心的量,(六)修心的誓言,(七)修心的學處。
其中(一)最初的加行法者,即是思惟暇滿難得、死殁無常、深信業因果、輪回過患,這四種被稱爲加行四法。此中的情形如在中下士道已說的那樣理解。
(二)正式修二種菩提心時,在過去的許多修心法中,依照《中觀莊嚴論》的說法,首先是修勝義發心,隨後是修世俗發心,因爲少許大乘種姓利根者,可以先行修習正見,然後修習慈心、悲心、菩提心。但是如今的所化有情,如果開始沒有堅固的方便分,而直接修習正見的話,不僅難以領悟,且有很大的危險,找不到扼要的契入點。因此阿底峽尊者在《道炬論》中說:
“故應具方便,修慧度瑜伽。”
《修心七義根本頌》中說:“堅固當密行。”就是說首先在方便分堅固後,才可修習真如空性。
《入行論》中,也是首先對暇滿乃至靜慮獲得堅固後,在六度的智慧品時,才廣說修習正見的情況。
宗喀巴大師也說應依照這種次第而修。
因此考慮到這層含義,在此教授裏,沒有最先宣說修習正見之法,而是先開示了各種方便分,在後面方說修習正見的情況。
其它幾節的內容,隨著本儀軌的文字漸次會明顯起來。
自他等換修法,有自他平等修法、自他交換修法兩種。最初修自他平等者,爲“痛苦乃至極微皆不喜”這首偈子。
自他平等有世俗中平等及勝義中平等兩種道理。在《集學論》、《入行論》中,這兩種道理都有說明。《現觀莊嚴論》中,數數地說明了勝義中平等的道理。頂加行階段也有世俗中平等、自他交換的道理。《現觀莊嚴論》講了五種自他平等的道理,至于詳情,恐繁不錄。
此教授裏的修法,集攝了諸大車軌師承許的要點而成。觀修情況者如下,我們在修習上師本尊的狀態中,明晰緣念自己周邊的一切有情,這樣思惟:
我及一切慈母有情無不希望安樂、厭棄痛苦,在這點上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在非常顛倒迷亂的夢境中,我及一切慈母有情也同樣是根本不願遭受痛苦,而是一心希望獲得安樂。痛苦再怎麼細微都要想盡一切辦法逃避,而對于安樂,從來就沒有滿足的時候。雖然這些慈母有情如此地欣樂厭苦,然而由于愚癡煩惱魔的作崇,心狂意亂,不知修積安樂的因緣,反而孜孜不倦地造下無邊痛苦的因素。想到她們的這種處境,我即使見到慈母有情哪怕一點點善因樂果,也要發起無比歡喜的心啊!一切慈母有情,若具足一切安樂及安樂之因,該是多麼好呀!祈願上師本尊加持能夠這樣具足。
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禱:
痛苦乃至極微皆不喜,快樂雖多無有厭足時,
我與世人差別何曾有,見他受樂心喜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的身心之中,由此淨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礙,自他一切有情內心上生起了如是如是的證德。
然後,我們修習自他相換法,最初當思惟我愛執的過失。我們在修習上師本尊的狀態中,這樣思惟:
如《釋量論》中說:
“若彼見有我,當常著于我,
由著愛于樂,由愛障衆過。
見德而遍愛,我所彼成取,
故貪著于我,爾時當流轉。”[45]
這個我執大魔,從無始到如今,給我帶來了無邊的痛苦。如果我還隨逐于這個大魔,仍只會在無邊的輪回中飽受艱辛,因爲輪回中的所有痛苦,唯是從我執的力量裏産生,今世中一切不如意的事情,亦唯是這個我執大魔在暗地裏作祟。
總之,我愛執這個自私自利的心,招來了一切的罪業苦果,還令一切善根,如摻毒的美食佳肴一樣白白地浪費。我只要受控于這個惡劣心態,任如何勤勉地積集善根,也只會轉成漂泊輪回之因。即使我生起厭離輪回、追求解脫的心,也會由于我愛執的毒液,把所修善根轉化到小乘道上。因此,過去的大德把我愛執這種惡劣的心態稱爲“作祟的貓頭鷹”。
如今我要發下堅固的誓願,今生乃至來世一切時處,刹那也不讓這個禍害心放任自流,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能這樣辦到。
…
《上師供養法廣解——開顯密要耳傳教授寶藏(雍增•耶喜堅贊著 緣宗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