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释论》、《如意宝梦漫言》中,龙树菩萨也有所开示。
在这个上师瑜伽教授里,金刚持善慧法幢,把两种大车轨教授融合为一体进行修持,开示了最初依靠知母、念恩、报恩三者令生起悦意慈及大悲心;然后通过思惟我爱执的过患,他爱执的利益令生起更坚固势强的悦意慈、大悲心,并以多种方式修自他等换;最后由这些所缘法类的力量修成增上心、发起菩提心。
世尊的密意,经由诸大车轨师的阐释,所开显的那些圣道的密要,我们是极难通达的。而由金刚持善慧法幢,在宗喀巴大师耳传教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掘出诸大车轨师的究竟教授扼要,进行全方位地教导,我们对此情况若获得定解,定会生起对此上师瑜伽教授的不共的深切信心。
那么,在此我们修习所缘行相的情况者,我们在修习上师本尊的状态中,这样思惟:
我通过思惟暇满难得、死殁无常、深信业果以及轮回过患等内容,生起了对一切轮回的厌离心。在此出离心的策励下,如果我如理地学修三学,虽然我能从轮回中独自解脱出来,但眼睁睁地看着无始以来慈恩呵护自己的母亲,蹒跚受苦于轮回的险谷,我却袖手旁观、置之不理,只是独善己身的话,那么,扪心自问,任我如何地证得解脱,也只是可羞可耻的下流之辈。况且,就我本人而言,也只会堕入小乘,不会证得永尽诸过、万德庄严的佛果。以后,无论诸佛悲心的光明如何策励,我也很难进入大乘。由此看来,不管从自利,还是利他哪个方面考虑,我都应最初进入大乘道,而且应当从现在就进入大乘。
大乘的入门是大宝菩提心。要想生起此心,则需要生起大悲心为基础。依次类推,还需要生起悦意慈,修一切有情为亲人,因为最亲的人当推为母亲,所以还要生起知母的心,它又依赖于生起等舍心,由此看来,我最初当修等舍心。
有多种道理可令修成对一切有情的等舍心,如观同为亲友而修,思惟亲怨不定而修,以及思惟一切有情贫苦相同的情况而修等方法。
而在这个上师瑜伽教授中所言:“一切贫苦有情”的颂文,说的主要是通过思惟贫苦相同的方法以成办等舍心。
如《集学论》中说:
“烦恼疯狂愚痴盲,险崖重重崎岖道,
步步踯躅颠扑者,自他恒为忧恼逼,
一切众生苦相同。”是说思惟众生贫苦的情况,不应怀着远近亲疏的贪嗔之心,当平等地对待一切有情。
在自己周边明现缘念的一切有情,且请看看他们的处境,无始以来所积的浓厚愚痴翳障,遮蔽着他们的慧眼,无所适从,不知前进的道路究竟在何方。他们又被烦恼魔附身,疯狂迷乱,没有正念,一步步迈向深不可测的悬崖险处,遭受着多百种痛苦的交相煎熬。
自己思惟他们如此可怜悲惨的情形,若对他们心怀偏私,有些执为亲人,有些执为仇人,贪嗔不舍,党同伐异,实在没有什么意思。我的内心应当没有亲疏地等舍而住。
如是思惟而修等舍。心住等舍后,随后应想到,我不应舍弃这些有情,只因为他们并非不是我的任何亲人,而尽是我慈爱的母亲呀!可通过教典证成,如经言:“众比丘!无始以来,无一有情,未曾成百次地作过汝等之亲人,未曾成百次地作过汝等之父母。”
而且还可通过轮回的上限没有始际这个理路,让自己明白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慈母。而且无始以来,这些慈母有情还曾无数次地作过我的母亲,每次作母亲的时候,都象这世的母亲一样,用无限的慈恩将护自己,对自己有着无比的恩德。因此,我要把这些恩情深重的母亲,从可怖的轮回险处拯救出来。
如是思惟修习报恩的心。
据说这样修习了等舍、知母、念恩、报恩后,我们自然地会生起对一切有情没有亲疏之别,极为珍爱怜惜的悦意慈心,犹如母亲如何地疼爱、怜惜可爱的独子那样。当我们生起这种慈心后,再次数数地思惟有情沉没轮回受苦的情形,自然也就会生起大悲心来。
祈愿上师本尊加持我能在内心上生起。
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祷:
一切贫苦有情皆我母,当思念及屡受养育恩,
犹如爱怜独子慈母意,无伪悲心生起求加持。
观想上师本尊圣众身体中降下五彩缤纷的甘露流,进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中,由此净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碍,自他一切有情内心上生起了如是如是的殊胜证德。
此中所言“爱怜独子”、“无伪悲心”显示了生起慈心、悲心应具有的量。如《修次》中清楚地说:
“希望一切有情永息痛苦的悲心不假造作,任运而起,犹如面对病痛缠身的爱子时,所怀的那种心情,此时方为圆满。”
宗喀巴大师说:“祈愿加持我能了知一切含识都曾是我恩深难酬的慈母,想到她们被痛苦逼迫的可怜情形,加持我厌弃自己唯求一己安乐的狭隘心态,生起没有造作的大悲心。”
壬二、通过修心七义,修习自他等换:
如果依照七节各自的内容科判详细地解释,文字恐过于繁琐就不那样详细地写了。现在,仅顺着这个教授的根本颂文,又不缺少修心七义的精髓,略加解释如下:
这个修心教授,是寂天菩萨以文殊怙主的教授为基础,汇集、编排了《华严经》等许多大乘经典的内容,从中着力发掘出来的自他等换修法。
为了寻求这个教授,阿底峡尊者乘船漂泊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沐雨栉风,历尽千辛万苦才到达金洲。在十二年的时间里,阿底峡尊者跟从金洲大师听闻这个教授。金洲大师亦尽己所知倾囊相授,阿底峡尊者如饥似渴,全部领悟。
后来尊者辗转到达西藏,秘密地传给仲顿巴。此法被称为噶当派先觉的秘诀。后来伽喀巴大师受命广弘此法,他把主要内容分为七节,大力弘传,即是广为人知的“修心七义”。
七节内容分别为:(一)开示前行法,(二)正式净修二种菩提心,(三)恶缘转化成菩提道,(四)总结开示一世的修持,(五)修心的量,(六)修心的誓言,(七)修心的学处。
其中(一)最初的加行法者,即是思惟暇满难得、死殁无常、深信业因果、轮回过患,这四种被称为加行四法。此中的情形如在中下士道已说的那样理解。
(二)正式修二种菩提心时,在过去的许多修心法中,依照《中观庄严论》的说法,首先是修胜义发心,随后是修世俗发心,因为少许大乘种姓利根者,可以先行修习正见,然后修习慈心、悲心、菩提心。但是如今的所化有情,如果开始没有坚固的方便分,而直接修习正见的话,不仅难以领悟,且有很大的危险,找不到扼要的契入点。因此阿底峡尊者在《道炬论》中说:
“故应具方便,修慧度瑜伽。”
《修心七义根本颂》中说:“坚固当密行。”就是说首先在方便分坚固后,才可修习真如空性。
《入行论》中,也是首先对暇满乃至静虑获得坚固后,在六度的智慧品时,才广说修习正见的情况。
宗喀巴大师也说应依照这种次第而修。
因此考虑到这层含义,在此教授里,没有最先宣说修习正见之法,而是先开示了各种方便分,在后面方说修习正见的情况。
其它几节的内容,随着本仪轨的文字渐次会明显起来。
自他等换修法,有自他平等修法、自他交换修法两种。最初修自他平等者,为“痛苦乃至极微皆不喜”这首偈子。
自他平等有世俗中平等及胜义中平等两种道理。在《集学论》、《入行论》中,这两种道理都有说明。《现观庄严论》中,数数地说明了胜义中平等的道理。顶加行阶段也有世俗中平等、自他交换的道理。《现观庄严论》讲了五种自他平等的道理,至于详情,恐繁不录。
此教授里的修法,集摄了诸大车轨师承许的要点而成。观修情况者如下,我们在修习上师本尊的状态中,明晰缘念自己周边的一切有情,这样思惟:
我及一切慈母有情无不希望安乐、厌弃痛苦,在这点上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在非常颠倒迷乱的梦境中,我及一切慈母有情也同样是根本不愿遭受痛苦,而是一心希望获得安乐。痛苦再怎么细微都要想尽一切办法逃避,而对于安乐,从来就没有满足的时候。虽然这些慈母有情如此地欣乐厌苦,然而由于愚痴烦恼魔的作崇,心狂意乱,不知修积安乐的因缘,反而孜孜不倦地造下无边痛苦的因素。想到她们的这种处境,我即使见到慈母有情哪怕一点点善因乐果,也要发起无比欢喜的心啊!一切慈母有情,若具足一切安乐及安乐之因,该是多么好呀!祈愿上师本尊加持能够这样具足。
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祷:
痛苦乃至极微皆不喜,快乐虽多无有厌足时,
我与世人差别何曾有,见他受乐心喜求加持。
观想上师本尊圣众身中降下五彩缤纷的甘露流,进入自他一切有情的身心之中,由此净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碍,自他一切有情内心上生起了如是如是的证德。
然后,我们修习自他相换法,最初当思惟我爱执的过失。我们在修习上师本尊的状态中,这样思惟:
如《释量论》中说:
“若彼见有我,当常著于我,
由著爱于乐,由爱障众过。
见德而遍爱,我所彼成取,
故贪著于我,尔时当流转。”[45]
这个我执大魔,从无始到如今,给我带来了无边的痛苦。如果我还随逐于这个大魔,仍只会在无边的轮回中饱受艰辛,因为轮回中的所有痛苦,唯是从我执的力量里产生,今世中一切不如意的事情,亦唯是这个我执大魔在暗地里作祟。
总之,我爱执这个自私自利的心,招来了一切的罪业苦果,还令一切善根,如掺毒的美食佳肴一样白白地浪费。我只要受控于这个恶劣心态,任如何勤勉地积集善根,也只会转成漂泊轮回之因。即使我生起厌离轮回、追求解脱的心,也会由于我爱执的毒液,把所修善根转化到小乘道上。因此,过去的大德把我爱执这种恶劣的心态称为“作祟的猫头鹰”。
如今我要发下坚固的誓愿,今生乃至来世一切时处,刹那也不让这个祸害心放任自流,祈愿上师本尊加持我能这样办到。
…
《上师供养法广解——开显密要耳传教授宝藏(雍增•耶喜坚赞著 缘宗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