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禱:
自我愛執難愈沈疴此,非所意願苦因即見已,
執持忿心摧彼怨恨彼,滅除我執大魔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的身心中,由此淨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礙,自他一切有情心中生起了如是如是的證德。
然後,我們當思惟他愛執的功德,我們在修習上師本尊的狀態中,這樣思惟:
現前究竟的一切安樂,都是從珍愛有情的心中産生的。因此,我以後再也不要受我愛執的擺布,而要珍愛這些慈母有情勝過自己的生命。
若念一切安樂是如何從執愛有情中産生的呢?
例如,我們現時的善趣身,唯由依賴有情的恩典方能獲得;飲食等一切受用資財,亦唯依賴有情的恩典;至于長壽、權勢、形色端嚴等一切輪回的榮華富貴亦複如此。
所以說,如果我們造下殺生等損害慈母有情的事,則會墮入地獄;即使從中逃脫出來,再得到人身,也只會領受壽夭多病、命運多舛等種種不如意的事情。反之,如果我們慈心不殺,積聚下護生放生的善業,將來自會投生善趣,享受壽命綿長、形色殊妙等幸福的樂果。
同樣的道理,如果偷盜成習、悭吝不舍的話,則會墮入餓鬼;即使再得到人身,也是窮困潦倒,愁苦度日。反之,如果我們樂善好施,常以財物利益慈母有情,則將會感得資財富饒、受用無盡的幸福安樂。
由诋毀有情將投生爲畜生,複得人身,也只會投生爲種姓低賤,遭人欺淩、羸弱猥亵之輩。反之,如果令有情心生歡喜,對他們修習忍辱,將感得形色端嚴、種族高貴、勢力強大、他人敬仰等福德果報。
總之,一切輪回的痛苦皆由輕棄有情、執愛自我的心産生,一切輪回的榮華富貴皆從有情的恩典中獲得。不僅如此,即使無上的佛果亦須依賴有情方得産生,最初緣慈母有情,發起菩提心,繼而學修布施等佛子大行,最終成就佛果。如果我們舍棄有情,要想成佛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由鑒于此,《入行論》中說:
“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
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46]
龍樹菩薩在《菩提心釋》中也說:“如果我們依靠有情,都可以順利地獲得無上佛果,那麼,所說在叁界之中,不論人天的受用,還是梵天帝釋、大自在天,或者國王的地位,無不是由利益有情而引發的。這種說法還有什麼令人稀奇的呢?”
因此,這些慈母有情給與我現前、究竟的一切安樂,比起如意寶珠還要稀有珍貴,猶如我的上師本尊一樣。
對這些慈母有情,我應生起極爲珍愛憐惜的心。如龍樹菩薩說:“這些慈母有情猶如摩尼寶珠,亦如大藏寶瓶、如意寶牛,我們應象依止上師本尊一樣去依止她們。通過教理多方面觀察,把一切有情視若己身的大德們,不久將會得到一切的善樂。”
朗日塘巴大師的修心中說:
“我于一切有情衆,視之尤勝如意寶,
依彼能成究竟利,願常心懷珍愛情。”
因此,我應當珍愛一切慈母有情勝過自己的生命,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能這樣辦到。
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禱:
珍愛母衆給與安樂意,視爲無邊功德之門已,
即便衆生皆爲仇怨敵,愛彼勝于生命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體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由此淨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礙,自他一切有情心中生起了如是如是的殊勝證德。
如是由多方面思惟我愛執的過患、他愛執的功德,從而對一切慈母有情生起了強烈的慈心、悲心,我爲了拯救這些慈母有情永離輪回,還需要生起自他等換的意樂心來,但這種心量能不能生起來呢?如果不能生起,即使我如何努力也終是徒勞無功。如果能生起,我就應該令它生起來。
我們應當這樣思惟,進行一番觀察。因爲只有愚癡的人才會一聽到“大利益”的字眼,就毫無考慮地隨波逐流。而只有智慧之士,無論他作任何事情,都不會受道聽途說的擺布,反而會詳加審察,做這個事情有沒有好處?若有好處自己能不能辦成?然後才開始付諸行動。
如果我們通過慎重地觀察,就會知道我們一定能生起自他等換的意樂。例如,自己以前有個不共戴天的仇人,偶爾聽到或見到他,自己的內心都會有很大的痛苦,後來和好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一會兒見不到他,都會坐立不安,生起極爲牽挂、憐惜的心。這樣的情況可由我們各自的經曆極易明白。
“自他相換”的意思,不是交換自他的身體,也不是交換自他的心,而且這樣作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它的意思是,執愛自己的心和輕棄他人的心,這二者位置調換一下,而生起輕棄自己和執愛他人的心。
總之,我等大悲導師,久遠以來,由修持自他相換之法,證得如是最圓滿的自他二利。而我們這些愚夫由輕棄他人、執愛自己,仍滯留于無邊的輪回中,倍受無盡期的流轉痛苦。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也能如大悲導師那樣,從現在開始,修習自他相換。
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禱:
總之愚夫唯執自利益,能仁唯于他義作精勤,
功德過患明確分辨心,自他交換之力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由此淨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礙,自他一切有情內心上生起了如是如是的殊勝證德。
此理在《入行論》中這樣說: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
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
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
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我們這樣思惟自他相換的利益、不相換的過患後,有了強烈的歡喜心修習自他等換。當我們又看到,如果串修這個意樂,我們定能生起時,我們的內心就會不可遏製地生起一定修習自他等換的欲望。若能如是,我們在修上師本尊的狀態中,這樣思惟:
我希望安樂、厭棄痛苦,而一切痛苦的源泉是我愛執,一切功德的基礎是執愛有情。現在,我刹那間也不讓盤踞在我心中的仇敵——我執大魔放任自流,當迎頭痛擊之。我愛執未生者不令生起,已生起者截其相續。執愛一切慈母有情的心,未生者令其新生,已生者令輾轉增長。我要把這種自他相換的瑜伽作爲修行的心要,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能如此辦到。
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禱:
我愛執持一切衆苦門,疼惜衆母一切功德基,
此故自他相換之瑜伽,奉爲修行心要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由此淨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礙,自他一切有情內心上生起了如是如是的殊勝證德。
這些道理即如《修心七義根本頌》中所說:
“衆過歸于一,修衆皆有恩。”
我們這樣思惟後,珍愛憐惜慈母有情的悅意慈,就會變得更爲強烈、堅固、廣大。我們又由思惟慈母有情沈淪輪回、淒慘悲苦的情形,悲心之勢力更爲強勁。
那麼,我們應想到,自己有什麼方法能把這些慈母有情從輪回的苦厄中拔濟出來呢?
就有情方面而言,她們極難生起一絲善良的心,似乎永無出離輪回之期。現在,我應受取一切有情的痛苦,令一切慈母有情從輪回的痛苦中解脫出來,爲此我當修習取舍之法。祈願上師本尊加持我能如此辦到。
如是思惟而殷切祈禱:
複次唯願大悲至尊師,如母有情罪障諸痛苦,
所有此刻于我皆成熟,凡我善根安樂施彼故,
有情具足安樂求加持。
觀想上師本尊聖衆身中降下五彩缤紛的甘露流,進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由此淨化了如是如是的障礙,自他一切有情內心上生起了如是如是的殊勝證德。
自他相換的意樂是大乘修心的心中心法,我們要想生起它,應盡自己的一切力量,殷重修習。爲了讓我們明白到這一點,這首偈子的初句先懇切地呼喚敦請上師發大悲心,然後祈願加持聖道的心要能在內心上生起。據說這首偈子至少要作叁遍祈禱。現在那些住山專修者還有叁遍祈禱的傳承作法。
那麼,這時修習取舍之法者,我們在修習上師本尊的狀態中,明晰緣念自己周邊圍繞著一切慈母有情,然後這樣思惟:
我的這些慈母有情,爲衆苦交相煎熬,是多麼地可憐啊!
我們在如是強烈的慈悲心的驅使下修習取舍。但是由于我們以前從沒有串修過,現在連自己的痛苦都不堪忍受的話,又如何能取受他人的痛苦呢?對此我們或許會生起恐懼的心來。爲了串修加強我們的心力,我們可以最先取受自己未來的痛苦。
這個方法者:我們若是在上午,則觀想把下午自己要受的痛苦取到上午現在的心上來受;明天要受的痛苦取到今天來受,就這樣把本月、本年、余生乃至未來的一切生世要承受的痛苦,都取到現在當下的內心上。
這樣串修後,我們的心力會漸漸增大。然後,最初把今生的母親觀想到面前,對她修習取舍,方法如下:
觀想自己的右鼻孔緩緩呼氣的同時,自己內心上所有的安樂善根以白色光明的樣子進入母親的左鼻孔,由此母親具備了一切安樂及安樂的因緣。
如是思惟而修歡喜心。
觀想自己吸氣的同時,母親內心上的一切罪障痛苦,如利刃剃發一樣,黑乎乎地從母親的右鼻孔取出,被風帶著,從自己的左鼻孔進入,降落到自己內心中我愛執的上面,摧毀了我愛執,母親由此遠離了一切痛苦及痛苦的因緣。
如是思惟而修歡喜心。
我們這樣修習娴熟後,再對父親等其它親友,如前那樣修習取舍。然後漸次增廣,對一切等虛空的有情修習取舍。
然後,觀想自己的身體、受用、叁時善根,以白色光明的樣子頓時施給等虛空的一切有情,把一切有情的罪障痛苦頓時取過來,這些有情由此從一切罪障痛苦中解脫出來,成就無上的佛果。
然後,觀想施給器世間,受取器世間的一切過惡,一切器世間由此得以淨化,皆轉成清淨莊嚴猶如極樂世界的淨土。現在,我就能…
《上師供養法廣解——開顯密要耳傳教授寶藏(雍增•耶喜堅贊著 緣宗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