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七節課▪P3

  ..續本文上一頁(在天界,他很想直接呆,但呆不住。在地獄,獄卒們歡迎他提前來,他又嚇跑了。)

  佛陀問他:“你看見地獄的情況了?”他心有余悸地說:“看見了。”佛陀說:“你覺得怎麼樣?”“太恐怖了,我回去以後,再也不爲人天福報而守戒了。”

  從此,難陀深刻意識到即便上升天堂,最終也會墮入惡趣,善趣果報同樣無有實義,不管在叁界輪回哪一處,都沒有真實的快樂,因而生起了真實無僞的出離心。

  其實這個公案內容很深,每個人一定要懂得這樣的道理。很多人剛出家受戒時,不一定有出離心,尤其是以前沒聞思過的,出家也許只爲了獲得快樂。包括我最初出家時,只覺得出家人很清淨莊嚴,根本沒想過什麼叁界輪回,甚至還有人出家是爲了轉生天界。那麼,出家人若沒有出離心,受戒時能不能得到戒體呢?按有些律師的說法,應該能。爲什麼呢?因爲難陀最初出家也沒有出離心,只是迫于佛陀的威嚴,即使到了中間,持戒也是爲求生天界,直到最後才生起堅固的出離心,但盡管如此,也沒人不承認他的戒體。正因爲他親眼目睹了地獄,所以清規戒律一塵不染,細微的學處也從未違犯過。因此,佛陀說:“在我的教法中,難陀護持根門第一[5]。”

  原來他是貪心第一,但看到地獄的狀況之後,從根本上改變過來了。很多道友也是如此,以前在家時煩惱熾盛,但出了家以後,不管心態還是行爲,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煩惱也自然息滅,這就是佛法的威力。盡管這個誰都可以得到,但若不知叁界皆苦之理,恐怕也沒有這種能力。

  不過,作爲聖者來說,了解這一點很容易。正如佛陀在《過去現在因果經》中說:“菩薩以天眼力,觀察五道,起大悲心,而自思維:叁界之中,無有一樂。”然而,許多人對此並不了知,就像酒醉的人一樣,反而把瘋狂當作快樂。如《大般若經》雲:“愚夫貪著,處在六趣,生死火宅,不知出離。”在智者眼裏,輪回就像火宅、漩渦、兵器林,見了就不願呆下去,但凡夫人因爲貪著一切,雖身處輪回的火宅中,卻把它當作花園,認爲這是快樂之所,一味耽著、不想舍離。

  所以,通過這次學習《前行》,希望大家能發自內心地看破世間,真正做到看破、放下、自在。看破什麼呢?就是看破今生和來世。如果你把今世看破了,卻希求來世轉生天界,或成爲更漂亮、更富貴的人,那還是沒有意義。因此,我們要像《叁主要道論》中所說[6]: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以看破今生;修輪回痛苦、因果不虛,以看破來世。只有看破了今生和來世,才有機會生起出離心。有了出離心,修什麼法都很容易。

  然而,現在城市裏的很多人,學佛不是想出離,而是求保佑。聽說有個領導在佛前放一百塊錢,就不停地念叨:“佛陀您一定要保佑我,我今天供養一百塊,您要記住啊!無論我到哪裏去,您都要時時看著我,如果我路上有些不平安的東西,您一定要給我掃除啊!”這樣的人有沒有出離心呢?肯定沒有。他拜佛只求升官發財、平安快樂,甚至保佑自己貪汙成功,不被發現——敢不敢這樣說呢?應該是啊,現在腐敗現象比較嚴重。

  所以,發心出離輪回非常重要,但大多數世間人,對此麻木不仁、毫無感覺。甚至一些佛教徒,學佛也只流于表面,從來沒有深入過,不說大圓滿、大中觀,就算是共同加行中的輪回痛苦,他們也一點感覺都沒有。然而,這種人卻常喜歡誇誇其談,甚至把自己當成佛陀,做一朵蓮花坐在上面,就覺得已經成佛了。在他們眼裏,佛菩薩相當于成功的企業家或富翁,除此之外,也沒什麼功德可言。但我們作爲深入佛法的人,一定要對佛陀有信心、對輪回有出離心、對衆生有大悲心,在這樣的框架內,修行才會有希望。否則,只是理論上了解一下,離真正的佛道還比較遙遠。

  總之,這些重要問題,口頭上再會說也沒用,關鍵是要扪心自問:看自己到底想不想解脫?如果你通過難陀的公案,最終定下修學的目標,那無論出家還是在家,都會明白只有超離叁界才是永恒的安樂。《釋門歸敬儀》中也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叁界皆苦,無可樂者。”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聖尊就是佛陀,“輪回皆苦、毫無安樂”的真理,也只有佛陀才宣說了,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宗教的教主,或者梵天、婆羅門都沒有指出。因此,這個道理極爲甚深,除了有緣者以外,其他人一般很難接受。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雜譬喻經》雲:“此女本說偈問時,若遇明師,即可得道。此女雖行禅定,無有智慧,定報既終,還墮惡道也。”

  

  [2] 五道:天人、非天合爲一道,再加上叁惡道和人類。

  

  [3] 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天的簡稱。無色界的最高處。

  

  [4] 班紮日嘎:又名白蓮花、孫陀羅。

  

  [5] 護持根門第一:即持戒第一。

  

  [6] 《叁主要道論》雲:“人身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無欺業果輪回苦,修此可斷後世執。”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七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