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節課
思考題
228、什麼是舍棄今世?它在修行中起什麼作用?前輩大德們是怎麼做的?對你有何啓示?
229、通過學習“輪回過患”這一引導文,你最深的體會是什麼?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是“輪回過患”最後一節課。
前面已敘述了地獄、餓鬼、旁生的痛苦,又講了人類、非天、天人之苦,總之,六道都是痛苦的本性。對于這種痛苦的認識,我們不能只是口頭上說“啊!輪回太苦了,猶如火宅”,而要從內心中認識到:無論轉生于何處,真的都不離痛苦。
現在學佛的團體中,表面上皈依、出家的形象修行人相當多,但實際上,從心坎深處看破世間的卻寥寥無幾。所謂“看破”,是指對世間一切美好毫不希求,而並不是因受精神挫折,見到外境許多醜陋,進而開始厭棄世間。只有真正看清了六道皆苦的本性,並對此生起穩固定解,修行的基礎才算打好了。
不過遺憾的是,如今不管是剛入佛門的人,還是所謂的高僧大德,最缺乏的就是這種定解。好多人說輪回皆苦,只是一種人雲亦雲,並沒有以修行來建立。所以,大家對這些一定要經常串習,每天盡量打打坐,反複思維所聽聞之理。其實修行有兩種,一是直接安住而修,一是觀察法義而修。我們這裏所說的思維佛教道理,以令自心與此境界相應,就是一種觀察修,這樣的方法也叫修行。否則,光聞思而不修行,算不上是個佛教徒。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要先聞思。現在很多佛教徒缺乏佛教基礎知識,連基本的道理都不懂,這是相當遺憾的。就像一個人不懂理論而要去實踐,做任何事都非常困難。目前,藏傳佛教可能稍微好一點,各個寺院都有聞思傳統,但漢傳佛教中,雖說也有個別的聞思道場,但這種習慣並未得到普及,不學佛法的人還是相當多。比如,在四月初八等佛教節日,寺院人山人海、頭出頭沒,但這些人當中,真正學過佛法的屈指可數。不要說無我空性義,就連業因果、前後世等世間正見,有多少人能明白,大家也非常清楚。因此,我們作爲佛教徒,一邊聞思一邊修行非常重要,這也是應當長期堅持的行爲。
下面緊接著昨天的內容講:
不要說真正轉生地獄親眼見到那些景象,哪怕是僅僅看到地獄的圖畫,也會令人恐怖、畏懼,萌發出離之心。因此,佛陀曾規定,在寺院門上應繪畫“五分輪回圖”。
關于五分輪回圖的由來,《毗奈耶經》中記載[1]:給孤獨長者供養佛陀精舍之後,覺得沒有彩繪不太莊嚴,于是就去問佛是否該畫些什麼。佛陀告訴他,寺院門上畫五分輪回圖[2];醫院裏畫佛陀親自照料病人的像(慈濟醫院就是這樣,應該是按這個戒律來的);自己臥室中畫白骨骷髅,以斷除對身體的貪執(泰國就有這種傳統);……
還有,《毗奈耶經》另一卷中說[3],目犍連遊曆五道時,見衆生感受各種痛苦,回來爲大衆廣爲宣說。佛陀得知之後,告訴大家:“不是一切時處常有目犍連的,今後應在寺門上畫輪回圖,以令衆生對輪回厭離。同時,比丘要坐在寺院門口,若見有人來朝拜,應爲他們解說生死輪轉的因緣。”
在我們藏地,幾乎每座寺院的經堂門口,都有五分輪回圖。而在漢地,大多數寺院沒有畫這個,只有九華山和普陀山的一些寺院,塑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地獄造型。你們以後住持寺院時,在門口畫上好不好?這個真的很重要。至于怎麼畫,《毗奈耶經》裏講得很清楚。
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也說:“即便見聞地獄圖,憶念讀誦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況真受異熟果?”即便是耳聞地獄的故事,眼見地獄的圖畫、塑像,或者憶念地獄的痛苦,尚且都會心生怖畏,何況是墮入地獄親身感受痛苦了?大家也知道,人間的監獄已經夠恐怖了,但地獄遠遠超過這個。所以,有正知正念的人在了知地獄的痛苦後,一定要避免造惡業。
當然,也有人因爲邪見深重,再加上前世善根薄弱、今生教育環境的影響,聽了這些後不以爲然,只是把它當成神話故事。但你相信也好、不信也罷,因果絕對是無欺的,只要自己造了惡業,必定會感受相應的苦報。因此,在座的道友應對地獄生起恐懼心,有了這種心,今後才會謹慎取舍。
對于上至天界、下至地獄的衆多痛苦,我們一一思維之後,要發自內心放下今生的瑣事,覺得世間八法、名聞利養沒有多大意義,再怎麼做也不過是輪回之因。漢地很多高僧大德,喜歡說看破、放下、自在,這在修行中確實重要。《開啓修心門扉》的第一章,也是先講了“舍棄今世”。這並不是我們特別消極,好像連基本生活都不會享受,而是以佛教更高深的智慧剖析時,這些享受都沒有真正價值,所以才應該看破一切。否則,倘若死執不放今生的瑣事,一直貪執各種世間法,那麼即使表面上學佛、出家,裝出一副修法的模樣,也不可能踏上正法之路。
只有看破了今世,才明白世間所有事情的真相,此時哪怕懂一個偈頌的道理,即生也有解脫的機會。如《大集經》雲:“衆生若離五欲樂,親近如來聽正法,至心受持一偈義,是人解脫如先佛。”衆生若遠離了七情六欲的貪執,如理親近佛陀般的上師並聽受正法,那麼即使至心受持一個偈頌,也會像迦葉佛、拘留孫佛等先佛那樣得到解脫。因此,大家有緣分時,縱然聽一堂課或一個偈頌的道理,對此反反複複去思維,也能改變你的人生,並逐漸趨入解脫之道。
以上宣講的內容,其實就是出離心,這在佛教中很關鍵。有人認爲:“出離心、菩提心太簡單,我要希求最高的大圓滿。”但你若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大圓滿法再殊勝,修起來也有一定困難。其實,出離心的要求還是很高的,你無論在家還是出家,可以想一想:自己修行是爲了解脫,還是獲得人天福報,或者只顧眼前利益?有些宗教追求死後升天,但你如果連這個都沒有,僅僅是希求今生的生活平平安安、工作順順利利、家庭和睦相處……那連一個人天乘都趕不上。故而出離心相當深奧,每個人都不能小觑。
阿底峽尊者接近圓寂時,瑜伽士恰徹卻曾問:“上師您圓寂之後,我去好好修行可以嗎?”尊者不太滿意,回答說:“你去修行固然好,但修行就能趨入正法嗎?”
恰徹卻見上師不贊歎,于是改變主意道:“那我給衆生天天講經說法,代表您轉*輪可以嗎?”尊者仍是態度如前,依然說:“講經說法難道就能趨入正法嗎?”
恰徹卻實在大惑不解,問:“那麼我該做什麼呢?”尊者告訴他:“雖然講經說法很好,修行也很好,但若沒有看破今世,表面上你講經說法,或者暫時在山裏修行,但過段時間,可能就跟世人混在一起了,最終自己也無法解脫。所以,這兩個都不是很關鍵,最關鍵的就是要舍棄今世,一切修行應當依止仲敦巴!”[4]
阿底峽尊者的傳記中說,就像宗喀巴大師來人間有兩個目的一樣[5],尊者來藏地也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度化一位居士——仲敦巴[6]。所以,尊者在圓寂之後,要求弟子還是要依止仲敦巴,不能馬上就離開,否則禁不起外在的風雨,會讓自己再落入塵世。
仲敦巴尊者,其實就是從內心舍棄了今生瑣事的典範。一次,色頓山谷的信衆迎請尊者去傳法。他對弟子吉祥自在說:“你代我去吧!我正在修持舍棄世間之法,故不允許我作出心行相違的舉動。”之後,他終年穿著綴滿補丁的舊衣服,在熱振寺[7]的森林中修行,常常口裏念著“我是希求解脫者,莫爲名聞利養縛”……可見,一心希求解脫的人,絕不會貪著名聲、地位、財富,正因爲他把這些看得很淡,故根本不會被此所轉。然在末法時代,真正能抛棄世間八法的人,實在少之又少。
以前薩迦班智達面前,來了個叫甯莫的修行人,他問:“舍棄今世的因是什麼?”班智達答言:“懂得輪回一切瑣事無有實義。”
又問:“舍棄今世的緣是什麼?”答言:“了知輪回的諸多過患。”
再問:“舍棄今世的量是什麼?”答言:“對世間八法興趣索然。”
最後問:“舍棄今世的驗相是什麼?”“不被世間八法所染。”
這四個問題,我在講《開啓修心門扉》時也提到過。所以對修行人而言,最關鍵的就是不被世間八法所轉。
還有一則故事:一位僧人轉繞熱振寺時,遇到了仲敦巴尊者。尊者說:“你轉繞寺院固然值得歡喜,但若修持一個卓有成效的法門不是更好嗎?”
那位僧人想:讀誦大乘經典,比轉繞的功德更廣大吧。于是他就到經堂的走廊,開始朗朗誦經。仲敦巴尊者又說:“誦經固然值得歡喜,如果能修持行之有效的一個法門不是更好嗎?”
那僧人又想:可能誦經的功德也不大,修持禅定的功德應該更廣大吧。于是放下經書,在床上閉目禅修。仲敦巴尊者又照樣說:“參禅也是值得歡喜的,如果能修持一個行之有效的法門豈不是更好嗎?”(“身”轉繞、“語”誦經、“心”參禅,不管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都認爲功德特別大,但尊者仍不是很贊歎。)
這時,那位僧人實在想不出別的修法了,只好問:“尊者啊,那我該修什麼法呢?”仲敦巴尊者回答:“舍棄今世!舍棄今世!!舍棄今世!!!”
因此,在所有的修法中,這個法最爲關鍵。《開啓修心門扉》、《山法寶鬘論》中也講過,如果沒有看破今世,修什麼法都不會成功。有些人只喜歡…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八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