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八节课

  

第五十八节课

  

思考题

  228、什么是舍弃今世?它在修行中起什么作用?前辈大德们是怎么做的?对你有何启示?

  229、通过学习“轮回过患”这一引导文,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是“轮回过患”最后一节课。

  前面已叙述了地狱、饿鬼、旁生的痛苦,又讲了人类、非天、天人之苦,总之,六道都是痛苦的本性。对于这种痛苦的认识,我们不能只是口头上说“啊!轮回太苦了,犹如火宅”,而要从内心中认识到:无论转生于何处,真的都不离痛苦。

  现在学佛的团体中,表面上皈依、出家的形象修行人相当多,但实际上,从心坎深处看破世间的却寥寥无几。所谓“看破”,是指对世间一切美好毫不希求,而并不是因受精神挫折,见到外境许多丑陋,进而开始厌弃世间。只有真正看清了六道皆苦的本性,并对此生起稳固定解,修行的基础才算打好了。

  不过遗憾的是,如今不管是刚入佛门的人,还是所谓的高僧大德,最缺乏的就是这种定解。好多人说轮回皆苦,只是一种人云亦云,并没有以修行来建立。所以,大家对这些一定要经常串习,每天尽量打打坐,反复思维所听闻之理。其实修行有两种,一是直接安住而修,一是观察法义而修。我们这里所说的思维佛教道理,以令自心与此境界相应,就是一种观察修,这样的方法也叫修行。否则,光闻思而不修行,算不上是个佛教徒。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先闻思。现在很多佛教徒缺乏佛教基础知识,连基本的道理都不懂,这是相当遗憾的。就像一个人不懂理论而要去实践,做任何事都非常困难。目前,藏传佛教可能稍微好一点,各个寺院都有闻思传统,但汉传佛教中,虽说也有个别的闻思道场,但这种习惯并未得到普及,不学佛法的人还是相当多。比如,在四月初八等佛教节日,寺院人山人海、头出头没,但这些人当中,真正学过佛法的屈指可数。不要说无我空性义,就连业因果、前后世等世间正见,有多少人能明白,大家也非常清楚。因此,我们作为佛教徒,一边闻思一边修行非常重要,这也是应当长期坚持的行为。

  

  下面紧接着昨天的内容讲:

  不要说真正转生地狱亲眼见到那些景象,哪怕是仅仅看到地狱的图画,也会令人恐怖、畏惧,萌发出离之心。因此,佛陀曾规定,在寺院门上应绘画“五分轮回图”。

  关于五分轮回图的由来,《毗奈耶经》中记载[1]:给孤独长者供养佛陀精舍之后,觉得没有彩绘不太庄严,于是就去问佛是否该画些什么。佛陀告诉他,寺院门上画五分轮回图[2];医院里画佛陀亲自照料病人的像(慈济医院就是这样,应该是按这个戒律来的);自己卧室中画白骨骷髅,以断除对身体的贪执(泰国就有这种传统);……

  还有,《毗奈耶经》另一卷中说[3],目犍连游历五道时,见众生感受各种痛苦,回来为大众广为宣说。佛陀得知之后,告诉大家:“不是一切时处常有目犍连的,今后应在寺门上画轮回图,以令众生对轮回厌离。同时,比丘要坐在寺院门口,若见有人来朝拜,应为他们解说生死轮转的因缘。”

  在我们藏地,几乎每座寺院的经堂门口,都有五分轮回图。而在汉地,大多数寺院没有画这个,只有九华山和普陀山的一些寺院,塑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地狱造型。你们以后住持寺院时,在门口画上好不好?这个真的很重要。至于怎么画,《毗奈耶经》里讲得很清楚。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即便见闻地狱图,忆念读诵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况真受异熟果?”即便是耳闻地狱的故事,眼见地狱的图画、塑像,或者忆念地狱的痛苦,尚且都会心生怖畏,何况是堕入地狱亲身感受痛苦了?大家也知道,人间的监狱已经够恐怖了,但地狱远远超过这个。所以,有正知正念的人在了知地狱的痛苦后,一定要避免造恶业。

  当然,也有人因为邪见深重,再加上前世善根薄弱、今生教育环境的影响,听了这些后不以为然,只是把它当成神话故事。但你相信也好、不信也罢,因果绝对是无欺的,只要自己造了恶业,必定会感受相应的苦报。因此,在座的道友应对地狱生起恐惧心,有了这种心,今后才会谨慎取舍。

  对于上至天界、下至地狱的众多痛苦,我们一一思维之后,要发自内心放下今生的琐事,觉得世间八法、名闻利养没有多大意义,再怎么做也不过是轮回之因。汉地很多高僧大德,喜欢说看破、放下、自在,这在修行中确实重要。《开启修心门扉》的第一章,也是先讲了“舍弃今世”。这并不是我们特别消极,好像连基本生活都不会享受,而是以佛教更高深的智慧剖析时,这些享受都没有真正价值,所以才应该看破一切。否则,倘若死执不放今生的琐事,一直贪执各种世间法,那么即使表面上学佛、出家,装出一副修法的模样,也不可能踏上正法之路。

  只有看破了今世,才明白世间所有事情的真相,此时哪怕懂一个偈颂的道理,即生也有解脱的机会。如《大集经》云:“众生若离五欲乐,亲近如来听正法,至心受持一偈义,是人解脱如先佛。”众生若远离了七情六欲的贪执,如理亲近佛陀般的上师并听受正法,那么即使至心受持一个偈颂,也会像迦叶佛、拘留孙佛等先佛那样得到解脱。因此,大家有缘分时,纵然听一堂课或一个偈颂的道理,对此反反复复去思维,也能改变你的人生,并逐渐趋入解脱之道。

  以上宣讲的内容,其实就是出离心,这在佛教中很关键。有人认为:“出离心、菩提心太简单,我要希求最高的大圆满。”但你若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大圆满法再殊胜,修起来也有一定困难。其实,出离心的要求还是很高的,你无论在家还是出家,可以想一想:自己修行是为了解脱,还是获得人天福报,或者只顾眼前利益?有些宗教追求死后升天,但你如果连这个都没有,仅仅是希求今生的生活平平安安、工作顺顺利利、家庭和睦相处……那连一个人天乘都赶不上。故而出离心相当深奥,每个人都不能小觑。

  

  阿底峡尊者接近圆寂时,瑜伽士恰彻却曾问:“上师您圆寂之后,我去好好修行可以吗?”尊者不太满意,回答说:“你去修行固然好,但修行就能趋入正法吗?”

  恰彻却见上师不赞叹,于是改变主意道:“那我给众生天天讲经说法,代表您转*轮可以吗?”尊者仍是态度如前,依然说:“讲经说法难道就能趋入正法吗?”

  恰彻却实在大惑不解,问:“那么我该做什么呢?”尊者告诉他:“虽然讲经说法很好,修行也很好,但若没有看破今世,表面上你讲经说法,或者暂时在山里修行,但过段时间,可能就跟世人混在一起了,最终自己也无法解脱。所以,这两个都不是很关键,最关键的就是要舍弃今世,一切修行应当依止仲敦巴!”[4]

  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中说,就像宗喀巴大师来人间有两个目的一样[5],尊者来藏地也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度化一位居士——仲敦巴[6]。所以,尊者在圆寂之后,要求弟子还是要依止仲敦巴,不能马上就离开,否则禁不起外在的风雨,会让自己再落入尘世。

  仲敦巴尊者,其实就是从内心舍弃了今生琐事的典范。一次,色顿山谷的信众迎请尊者去传法。他对弟子吉祥自在说:“你代我去吧!我正在修持舍弃世间之法,故不允许我作出心行相违的举动。”之后,他终年穿着缀满补丁的旧衣服,在热振寺[7]的森林中修行,常常口里念着“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可见,一心希求解脱的人,绝不会贪著名声、地位、财富,正因为他把这些看得很淡,故根本不会被此所转。然在末法时代,真正能抛弃世间八法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以前萨迦班智达面前,来了个叫宁莫的修行人,他问:“舍弃今世的因是什么?”班智达答言:“懂得轮回一切琐事无有实义。”

  又问:“舍弃今世的缘是什么?”答言:“了知轮回的诸多过患。”

  再问:“舍弃今世的量是什么?”答言:“对世间八法兴趣索然。”

  最后问:“舍弃今世的验相是什么?”“不被世间八法所染。”

  这四个问题,我在讲《开启修心门扉》时也提到过。所以对修行人而言,最关键的就是不被世间八法所转。

  还有一则故事:一位僧人转绕热振寺时,遇到了仲敦巴尊者。尊者说:“你转绕寺院固然值得欢喜,但若修持一个卓有成效的法门不是更好吗?”

  那位僧人想:读诵大乘经典,比转绕的功德更广大吧。于是他就到经堂的走廊,开始朗朗诵经。仲敦巴尊者又说:“诵经固然值得欢喜,如果能修持行之有效的一个法门不是更好吗?”

  那僧人又想:可能诵经的功德也不大,修持禅定的功德应该更广大吧。于是放下经书,在床上闭目禅修。仲敦巴尊者又照样说:“参禅也是值得欢喜的,如果能修持一个行之有效的法门岂不是更好吗?”(“身”转绕、“语”诵经、“心”参禅,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认为功德特别大,但尊者仍不是很赞叹。)

  这时,那位僧人实在想不出别的修法了,只好问:“尊者啊,那我该修什么法呢?”仲敦巴尊者回答:“舍弃今世!舍弃今世!!舍弃今世!!!”

  因此,在所有的修法中,这个法最为关键。《开启修心门扉》、《山法宝鬘论》中也讲过,如果没有看破今世,修什么法都不会成功。有些人只喜欢…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八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