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九节课

  

第五十九节课

  

思考题

  230、“人身难得”到“因果不虚”这四个引导文,各自侧重于说明什么道理?如果缺少其中一个可以吗?为什么?

  231、众生的痛苦与快乐,是由什么产生的?佛教的说法与其他宗教有何不同?

  232、若要构成杀生的罪业,必须圆满哪些支分?有些法师说:“自己以前所造的罪业,以后不能再去回忆,否则,想一次就又造一次业。”这种说法合理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233、为什么在十不善业中,杀生最重?杀生有哪些种类?会招致何种果报?你有体会吗?

  234、你怎么看待对上师进行血肉供养?请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四、因果不虚

  

  首先,作者顶礼如来芽尊者为主的根本上师:

  

取舍善恶因果依教行,行为依照九乘次第上,

  

真知灼见于何皆不贪,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他上师是怎样的成就者呢?

  “取舍善恶因果依教行”:在取舍善恶因果方面,非常小心谨慎,连一点一滴违背因果之事也不会做,全部按照诸佛菩萨、印藏大德的教言去如理行持。

  “行为依照九乘次第上”:行为从声闻乘开始,依照九乘次第[1]一步一步而上。不像现在有些人,自己在见解上一无所知,行为上却不知取舍、无恶不作。

  “真知灼见于何皆不贪”:见解上,已照见了万法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如梦如幻、无有实质的真理。

  “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在如此见修行不脱离、无与伦比、超凡入圣的无等上师足下,作者以感恩戴德之心,三门恭敬地顶礼。

  大家也应该想到,我们今生遇到了法王如意宝为主的很多大德,他们虽然见解犹如虚空,但行为却细致取舍,在这些如佛般的上师面前,我们得到了许多取舍因果的正见,所以一定要忆念传承上师的恩德。若没有他们的言教开示,我们相续会跟普通人一模一样,甚至还会造下弥天大罪,前途是无边的黑暗和痛苦。而如今在善知识的指引下,我们懂得了取舍因果的基本道理,这是值得欣喜的事情。想起这些恩德,大家也应发自内心向传承上师恭敬顶礼。

  丙四(因果不虚)分三:一、所断之不善业;二、应行之善业;三、一切业的自性。

  总的来讲,学习此引导文,可让我们了解一切法均不离善恶业。

  前面讲“人身难得”时,阐述了学佛的人身得来不易,若没有这个正见,就不会去修行;“寿命无常”则教诫我们,如珍宝般的人身不可能长期存留,它将因无常而毁坏,所以修法要有紧迫感;“轮回过患”揭示了三界轮回犹如火宅,修行当以出离心摄持,不能只求人天福报等暂时利益,必须要超出三界轮回;而这个引导文“因果不虚”,则要说明的是,众生随善恶业而流转轮回,不可能不受因果束缚,想什么就做什么,只有遵循善知识言教行持善法,将来才会得到快乐,否则,前方永远是一片黑暗和痛苦,所以要谨慎取舍因果。

  以上这几个引导文的重要性,大家一定要清楚。尤其是“因果不虚”,对修行人来讲非常关键。末法时代,很多人自认为是佛教徒,皈依了,也穿上袈裟了,但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足以暴露其内心的丑恶。这种人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基本道理都不承认,即使口头上承认,行为上也表里不一,只是形象上扮演个角色而已。这样到底有没有必要?你们理应值得深思。

  在这个世间上,任何众生都不愿受苦,而渴望快乐,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追求。不管动物还是人类,来到这个世间,从有感知的那天起,都在向往美好与快乐。既然百分之百的众生都希求快乐,就应寻找快乐的因缘。这种因缘,完全要靠自己创造,并非依赖国王大臣、世间尊主施舍,否则,自己再勤奋努力也没有意义。那什么是快乐的因缘呢?就是做善事,如果不行善而去造恶,自然而然会招来痛苦。《正法念处经》云:“汝自作恶业,汝如是自食,非此人作业,余人受果报。”意思是说,你造了恶业,就要自食其果,并不是这人造了业,而让另一个人承受果报。因此,我们务必要深信因果。其实修行人的唯一标志,就是相不相信因果。如果你不信,表面上再装成什么样子,也不过是在虚假的骷髅上套个面具而已,内在并没有真正的实质。

  所以,众生转生到轮回的善趣、恶趣,皆以各自的善恶业为因。轮回是由业力所生、业果所成,上升善趣或下堕恶趣,并不像外道所讲的那样,由造物主上帝(帝释天)、自在天、遍入天主宰;也不像顺世外道和无神论所言,痛苦和快乐皆由偶尔的因缘所生。《心地观经》云:“诸法无不因缘成,若无因缘无诸法……无因无果大邪见,不知罪福生妄计。”诸法无一不是因缘而生,如果没有因缘,就不会有外在的形形色色,以及内心的喜怒哀乐。假如认为一切均从偶尔的因缘中出生,无善无恶、无因无果,连福德和罪业都不承认,这是非常可怕的大邪见。

  要知道,因果是不虚存在的,只要播了种子,因缘聚合时,果实一定会成熟。同样,只要造了恶业,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将来终有一天,必定要感受无边痛苦,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真正懂得这一点的人,如今可谓寥若晨星。尤其是善知识若不作引导,甚至他自己都没有任何正见,弟子们又如何明白这些道理?就像一个大瓶子里没什么东西,倒给小瓶子的话,小瓶子也照样是空的。所以,传法者倘若自欺欺人,对自他不可能有真实利益。现在许多人互相传法、学法,成了一种表面形象,不重视因果的很多言行,常在众人面前表露无遗。我们作为修行人,若想真正得到解脱,务必要随时观察善恶因果规律,悉心毕力止恶行善。

  当然,取舍因果虽说相当重要,但对有邪见的人来说,我磨破嘴皮讲了多少次,对他们也不一定有利,甚至还会成为增长烦恼的因。只有善根比较深厚的有缘者,稍微提醒他一下,才有可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丁一(所断之不善业)分三:一、身恶业;二、语恶业;三、意恶业;四、十不善业之果。

  戊一(身恶业)分三:一、杀生;二、不与取;三、邪淫。

  关于十不善业,前不久在《藏传净土法》中讲过,此处又作再次介绍。这个问题很关键,并不是听过一次、学过一次就可以了,只有反复学习这些甚深窍诀,稍有善根的人才会切实为自己考虑。

  我们且不说饶益众生,单单是为自己的利益,也要注意取舍因果。有些人常口出狂言:“下地狱就下吧!反正是我下地狱,跟你们又没关系。”这种持有邪见的人,内心刚强难化,对一切都无所谓。他们即使学了佛,也只是懂些口头禅而已,一旦造了罪业,根本没有惭愧心,见别人造功德,也从未有一念随喜。在当今时代,这样的恶劣众生比比皆是。

  己一、杀生:

  十不善业中,杀生最重,故首先讲杀生。

  所谓杀生,就是针对某某人或某某旁生等,怀着想杀的动机而断其命根。这其中包含了四个支分:一、基:无误了知所杀的对境——人或动物;二、意乐:认清对境之后,怀着嗔心等烦恼想杀他(它);三、加行:通过一定的手段加以杀害;四、究竟:最后断绝了对方命根。此时,杀生的所有支分才算圆满。由此也可推知,如果你想杀甲,结果却误杀了乙,虽然这是有罪业,但并未圆满杀生的支分。

  大家都知道,杀生的罪业特别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最爱惜自己的生命,为了维护生命,甚至愿受各种痛苦。《大智度论》云:“世间中惜命为第一。何以知之?一切世人,甘受刑罚、刑残、考掠以护寿命。”比如,一个人只要能活下来,就算砍掉一只脚、一只手,也会心甘情愿。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杀生的罪业非常大、杀生的果报极其可怕了。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讲过[2],不管是杀任何众生,都会感得五种苦果:一、生生世世短命;二、常遭受恐怖之事;三、仇敌比较多;四、死后堕地狱受苦;五、从地狱中出来,得人身也是短命多病。所以,现在很多人时常感受怖畏,怨敌特别多,自己也有种种不顺,这都跟前世杀生有一定关系。

  在我们藏地,常听人说:“虽然我修行不好,但这一辈子从未故意杀过生,这就是我获得人身最有意义的事情。”有些道友也是如此,皈依佛门或出家后,不可能去亲自杀生,就算你平时修行不精进、很懈怠,偶尔还造了一些业,但最重要的是,下半生不会再杀生了。仅仅是这一个功德,你获得人身也有意义了。

  因此,了知杀生的严重性极为重要。当今时代的许多人,根本不把杀生当一回事,他们觉得人吃老虎理所当然,但老虎吃人就不应该,一旦听说某某动物园的猛兽吃了人,各大新闻媒体就会纷纷报道,把这当作天下奇谈。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吃众生,众生吃我们也很正常,每个有情的生命都同等珍贵,只不过我们会说话,它们不会说人话而已。

  关于杀生,实际上有许多种类。诸如:

  一、将士们奔赴沙场,奋勇杀敌,是在嗔心的推动下杀生。

  二、贪图享用野兽肉、穿戴野兽皮而令其丧命,是由贪心的驱使杀生。

  现在,这样的杀生占大多数。很多人天天离不开肉,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菜市场、肉联厂…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九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