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節課
思考題
230、“人身難得”到“因果不虛”這四個引導文,各自側重于說明什麼道理?如果缺少其中一個可以嗎?爲什麼?
231、衆生的痛苦與快樂,是由什麼産生的?佛教的說法與其他宗教有何不同?
232、若要構成殺生的罪業,必須圓滿哪些支分?有些法師說:“自己以前所造的罪業,以後不能再去回憶,否則,想一次就又造一次業。”這種說法合理嗎?請說說你的看法。
233、爲什麼在十不善業中,殺生最重?殺生有哪些種類?會招致何種果報?你有體會嗎?
234、你怎麼看待對上師進行血肉供養?請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四、因果不虛
首先,作者頂禮如來芽尊者爲主的根本上師:
取舍善惡因果依教行,行爲依照九乘次第上,
真知灼見于何皆不貪,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
他上師是怎樣的成就者呢?
“取舍善惡因果依教行”:在取舍善惡因果方面,非常小心謹慎,連一點一滴違背因果之事也不會做,全部按照諸佛菩薩、印藏大德的教言去如理行持。
“行爲依照九乘次第上”:行爲從聲聞乘開始,依照九乘次第[1]一步一步而上。不像現在有些人,自己在見解上一無所知,行爲上卻不知取舍、無惡不作。
“真知灼見于何皆不貪”:見解上,已照見了萬法在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世俗中如夢如幻、無有實質的真理。
“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在如此見修行不脫離、無與倫比、超凡入聖的無等上師足下,作者以感恩戴德之心,叁門恭敬地頂禮。
大家也應該想到,我們今生遇到了法王如意寶爲主的很多大德,他們雖然見解猶如虛空,但行爲卻細致取舍,在這些如佛般的上師面前,我們得到了許多取舍因果的正見,所以一定要憶念傳承上師的恩德。若沒有他們的言教開示,我們相續會跟普通人一模一樣,甚至還會造下彌天大罪,前途是無邊的黑暗和痛苦。而如今在善知識的指引下,我們懂得了取舍因果的基本道理,這是值得欣喜的事情。想起這些恩德,大家也應發自內心向傳承上師恭敬頂禮。
丙四(因果不虛)分叁:一、所斷之不善業;二、應行之善業;叁、一切業的自性。
總的來講,學習此引導文,可讓我們了解一切法均不離善惡業。
前面講“人身難得”時,闡述了學佛的人身得來不易,若沒有這個正見,就不會去修行;“壽命無常”則教誡我們,如珍寶般的人身不可能長期存留,它將因無常而毀壞,所以修法要有緊迫感;“輪回過患”揭示了叁界輪回猶如火宅,修行當以出離心攝持,不能只求人天福報等暫時利益,必須要超出叁界輪回;而這個引導文“因果不虛”,則要說明的是,衆生隨善惡業而流轉輪回,不可能不受因果束縛,想什麼就做什麼,只有遵循善知識言教行持善法,將來才會得到快樂,否則,前方永遠是一片黑暗和痛苦,所以要謹慎取舍因果。
以上這幾個引導文的重要性,大家一定要清楚。尤其是“因果不虛”,對修行人來講非常關鍵。末法時代,很多人自認爲是佛教徒,皈依了,也穿上袈裟了,但實際上他的所作所爲、所言所行,足以暴露其內心的醜惡。這種人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基本道理都不承認,即使口頭上承認,行爲上也表裏不一,只是形象上扮演個角色而已。這樣到底有沒有必要?你們理應值得深思。
在這個世間上,任何衆生都不願受苦,而渴望快樂,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追求。不管動物還是人類,來到這個世間,從有感知的那天起,都在向往美好與快樂。既然百分之百的衆生都希求快樂,就應尋找快樂的因緣。這種因緣,完全要靠自己創造,並非依賴國王大臣、世間尊主施舍,否則,自己再勤奮努力也沒有意義。那什麼是快樂的因緣呢?就是做善事,如果不行善而去造惡,自然而然會招來痛苦。《正法念處經》雲:“汝自作惡業,汝如是自食,非此人作業,余人受果報。”意思是說,你造了惡業,就要自食其果,並不是這人造了業,而讓另一個人承受果報。因此,我們務必要深信因果。其實修行人的唯一標志,就是相不相信因果。如果你不信,表面上再裝成什麼樣子,也不過是在虛假的骷髅上套個面具而已,內在並沒有真正的實質。
所以,衆生轉生到輪回的善趣、惡趣,皆以各自的善惡業爲因。輪回是由業力所生、業果所成,上升善趣或下墮惡趣,並不像外道所講的那樣,由造物主上帝(帝釋天)、自在天、遍入天主宰;也不像順世外道和無神論所言,痛苦和快樂皆由偶爾的因緣所生。《心地觀經》雲:“諸法無不因緣成,若無因緣無諸法……無因無果大邪見,不知罪福生妄計。”諸法無一不是因緣而生,如果沒有因緣,就不會有外在的形形色色,以及內心的喜怒哀樂。假如認爲一切均從偶爾的因緣中出生,無善無惡、無因無果,連福德和罪業都不承認,這是非常可怕的大邪見。
要知道,因果是不虛存在的,只要播了種子,因緣聚合時,果實一定會成熟。同樣,只要造了惡業,你承認也好、不承認也罷,將來終有一天,必定要感受無邊痛苦,這是毫無疑問的。然而,真正懂得這一點的人,如今可謂寥若晨星。尤其是善知識若不作引導,甚至他自己都沒有任何正見,弟子們又如何明白這些道理?就像一個大瓶子裏沒什麼東西,倒給小瓶子的話,小瓶子也照樣是空的。所以,傳法者倘若自欺欺人,對自他不可能有真實利益。現在許多人互相傳法、學法,成了一種表面形象,不重視因果的很多言行,常在衆人面前表露無遺。我們作爲修行人,若想真正得到解脫,務必要隨時觀察善惡因果規律,悉心畢力止惡行善。
當然,取舍因果雖說相當重要,但對有邪見的人來說,我磨破嘴皮講了多少次,對他們也不一定有利,甚至還會成爲增長煩惱的因。只有善根比較深厚的有緣者,稍微提醒他一下,才有可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丁一(所斷之不善業)分叁:一、身惡業;二、語惡業;叁、意惡業;四、十不善業之果。
戊一(身惡業)分叁:一、殺生;二、不與取;叁、邪淫。
關于十不善業,前不久在《藏傳淨土法》中講過,此處又作再次介紹。這個問題很關鍵,並不是聽過一次、學過一次就可以了,只有反複學習這些甚深竅訣,稍有善根的人才會切實爲自己考慮。
我們且不說饒益衆生,單單是爲自己的利益,也要注意取舍因果。有些人常口出狂言:“下地獄就下吧!反正是我下地獄,跟你們又沒關系。”這種持有邪見的人,內心剛強難化,對一切都無所謂。他們即使學了佛,也只是懂些口頭禅而已,一旦造了罪業,根本沒有慚愧心,見別人造功德,也從未有一念隨喜。在當今時代,這樣的惡劣衆生比比皆是。
己一、殺生:
十不善業中,殺生最重,故首先講殺生。
所謂殺生,就是針對某某人或某某旁生等,懷著想殺的動機而斷其命根。這其中包含了四個支分:一、基:無誤了知所殺的對境——人或動物;二、意樂:認清對境之後,懷著嗔心等煩惱想殺他(它);叁、加行:通過一定的手段加以殺害;四、究竟:最後斷絕了對方命根。此時,殺生的所有支分才算圓滿。由此也可推知,如果你想殺甲,結果卻誤殺了乙,雖然這是有罪業,但並未圓滿殺生的支分。
大家都知道,殺生的罪業特別大,這是爲什麼呢?因爲衆生最愛惜自己的生命,爲了維護生命,甚至願受各種痛苦。《大智度論》雲:“世間中惜命爲第一。何以知之?一切世人,甘受刑罰、刑殘、考掠以護壽命。”比如,一個人只要能活下來,就算砍掉一只腳、一只手,也會心甘情願。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們就知道爲什麼殺生的罪業非常大、殺生的果報極其可怕了。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講過[2],不管是殺任何衆生,都會感得五種苦果:一、生生世世短命;二、常遭受恐怖之事;叁、仇敵比較多;四、死後墮地獄受苦;五、從地獄中出來,得人身也是短命多病。所以,現在很多人時常感受怖畏,怨敵特別多,自己也有種種不順,這都跟前世殺生有一定關系。
在我們藏地,常聽人說:“雖然我修行不好,但這一輩子從未故意殺過生,這就是我獲得人身最有意義的事情。”有些道友也是如此,皈依佛門或出家後,不可能去親自殺生,就算你平時修行不精進、很懈怠,偶爾還造了一些業,但最重要的是,下半生不會再殺生了。僅僅是這一個功德,你獲得人身也有意義了。
因此,了知殺生的嚴重性極爲重要。當今時代的許多人,根本不把殺生當一回事,他們覺得人吃老虎理所當然,但老虎吃人就不應該,一旦聽說某某動物園的猛獸吃了人,各大新聞媒體就會紛紛報道,把這當作天下奇談。其實,我們每天都在吃衆生,衆生吃我們也很正常,每個有情的生命都同等珍貴,只不過我們會說話,它們不會說人話而已。
關于殺生,實際上有許多種類。諸如:
一、將士們奔赴沙場,奮勇殺敵,是在嗔心的推動下殺生。
二、貪圖享用野獸肉、穿戴野獸皮而令其喪命,是由貪心的驅使殺生。
現在,這樣的殺生占大多數。很多人天天離不開肉,爲了滿足他們的需求,菜市場、肉聯廠…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九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