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八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表面形象,剃个光头、穿个袈裟,就到处问:“我好看吗?”还有些人特别心急,一来学院就非要出家,我让他先观察四个月,但他死活不肯:“不行不行!不要说四个月,连四天我都等不了。可不可以今天剃呢?您看我僧衣都买好了,穿出家衣服太好看了,我一定要穿!”但你若没有看破今世,不要说剃光头,就算把耳朵剃了也没用。

  前辈大德讲过,修行人无论出家、在家,对今生的名闻利养等没有兴趣,修行才会圆满成功。否则,一味贪著尘世间的琐事,永远无法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所以,大家要彻底斩断此生的牵连,学修后世菩提,尤其是若想出家修行,一定要背离世间五欲。《本事经》云:“为厌背离欲,速证最上义,是真修梵行,非虚妄出家。”只有看破了今生欲尘,才会迅速证得最上义,这样才是真正的出家人,而外在的穿着、形象等,并不是出家人的追求。

  我经常想:一个人传法若为了今生的钱财、名声,时时以自我利益为中心,那即使暂时有些出路,终究也会一无所成。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应当要么为了众生,要么为希求菩提,这是菩提心的两个条件。而要想获得这样的菩提心,首先一定要有出离心;要想拥有出离心,唯有依止具足法相的上师。只有上师,才能为我们巧妙开示了脱生死、证得圣果的出世间道理,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人能做到这一点。就像学习世间知识,唯有老师才对自己有帮助,亲朋好友不一定有利。同样,在解脱的这条路上,依止上师至关重要,我们永远不能离开上师。明白这一点后,大家应断除对父母亲友、财物受用的贪著,将这一切弃如唾液,衣食住行也随遇而安[8],为了解脱而付出一切,全心全意地修行正法。

  

  关于看破今世,印度单巴桑吉尊者有这样一段教言:“此事此物好似过往云烟,千万不要执著为常有!”世间的一切犹如梦幻泡影,一会儿就消失了,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当年特别执著的财物、衣服等,现在一看,已经没了丝毫感觉;而今天自己贪著的对境,过几年也会是如此。所以,万法无有任何实质,不要把这些一直耽著为常有。

  “一切名誉犹如空谷回音,千万不要逐名求利,应当修行法性!”有些人特别爱重名声,为了美名远扬,付出自己的一切都愿意。其实这是修行不好的标志。出了名又有什么用?即使你在全世界无人不知,但当死亡来临时,名声又能带给你什么?诚如《不退转*轮经》所云:“若有重名誉,是名远菩提,是声犹如响,分别故多种。”假如特别重视名誉,此人则已远离了菩提,因为名声如空谷声一样,没有任何实义,只不过是人们以分别心扩大了它的价值而已。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不管出家还是在家,若要看破今世、希求解脱,最好不要特别耽著名声。

  莲池大师在《缁门崇行录》中,就讲过一则非常好的公案:五代后汉有位恒超法师,他讲演经论二十多年,一直过着知足少欲的生活。郡守李公素来敬佩大师,想上章表奏皇帝,颁赐紫袈裟给大师。大师写了一首诗制止他,诗中有“虚着褐衣老,浮杯道不成,誓传经论死,不染利名生”的句子,表达了他誓愿讲经传法而终老,不想沾染世俗名利而苟活的志向。

  各位也看看自己能不能这样——终生讲经说法,为众生做有利益的事,并且不被名声、财利所染?可是在五欲面前,一般人很难抵挡它的诱惑,假如最高领导赐给你很高的荣誉,可能你就动摇了,从此不再传法,整天跟别人到处跑,这可不是修行人的行为。所以,我们一定要效仿前辈大德,终生讲经说法,不染世间名利。

  “漂亮衣裳宛若绚丽彩虹,应当身着破旧衣衫而修行!”衣服再好,临死的时候也带不走,所以,穿普通衣服修行也是一样的,几千几万块的高档名牌,跟一般衣服的价值没有多大差别。

  “自己的这个身体是脓血、黄水的臭皮囊,千万不要执著珍爱!美味佳肴也是粪便的因,千万不要整日都是为了充饥果腹而奔波忙碌!”真正的修行人,对身体不会特别执著,以野草为食、树叶为衣即可过活。莲池大师在《²耀诗》中亦云:“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吃野草已胜过空腹,住茅棚已胜过露宿,人生若能知足少欲,烦恼当下即可摈除。

  许多人常爱与人攀比衣食,尤其在大城市里,每个人都有各种追求。但欲望的无限与物质的有限之间差距太大,故这些追求往往无功而返,给自己平添了许多苦恼。因此,我们不应特别追求外在的名声、财富,有了这些去享用也可以,没有的话,则不必刻意去乞求。

  “感觉外界会招致怨敌四起,应当安住在深山等寂静的地方!”倘若陷入混乱的人群中,种种分别念、违缘就会纷然而至。所以,我们应安住在寂静的地方,真正做个修行人。

  “迷乱的荆棘会刺入内心,所以应当修持平等性!”《如来智印经》云:“不惜身及命,于亲不染爱,勤修空无我,是能成菩提。”若能不惜身体和生命,不贪爱亲朋好友,长期勤修佛陀的最高法要——无我空性义,那么必定能成就菩提。不过,就像财富并非人人都有份一样,有缘修持无我空性的人也极少,此甘露美味,只有个别人才可以享用。

  “一切需求都来源于自己的心,务必严加守护自己的这颗心!”一切希求皆源自于内心,内心不满足的话,自己的需求会永远没完没了。正如萨 哈尊者所说“心是如意宝”,所以我们要好好守护自己的心,依靠上师的窍诀来调伏它。

  “如意宝自身固有,万万不要一味贪著饮食财物!”我们的心是如意宝,若依靠上师窍诀认识它的本性,一切智慧和悲心会自然流露,故万万不能让它迷失,去耽著一些无义琐事。现在人天天都吃喝玩乐,早上想着中午吃什么,中午想晚上吃什么,晚饭又想明天早上吃什么,似乎人只为了一日三餐而活。穿衣服方面也是如此。假如目光整天只盯着自己的衣食,那实在没有意义。

  “闲言碎语过多只能成为诤讼的根源,应当像哑巴一样默默不语!”闲言碎语说太多了,对解脱等一切都有障碍。因此,要经常禁语为佳。

  “心本身显现种种业,千万不要围着饮食团团转!”心可以显现各种各样的业,所以不要把心整天放在饮食上,除了饮食什么都不想。北宋的王安石,吃饭不辨味道是出了名的,饭菜对他来说根本没区别,只要能果腹就行,什么最便于下筷,他就吃什么。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对王安石的这种行为很看不惯,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辨奸论》,“揭露”王安石的虚伪矫情。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境界。不管怎么样,世间人对饮食不执著是个好事,否则,整天挑剔食物,随着饮食而转,确实没有多大必要。

  现在许多人在吃饭上,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为了中午吃顿饭,顶着堵车的压力,要坐三四个小时的车。吃了午饭又考虑:“晚上谁请客?是不是我来请?”然后下午又要坐车,晚饭开始后,饭桌上还要耗去两三个小时……其实人吃一顿饭很简单,没必要花这么长时间。但现在也没办法,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

  “加持原本是从内心生起,应当祈祷上师本尊!”这一点很重要!一个人的修行要成功,心必须获得上师、诸佛的加持,否则,修什么法都难如登天。就像在春天时大地变暖,万物就可以生长一样,我们的心若得到本尊、上师、诸佛菩萨的加持,种种功德自然而然会生起。当然,如果想得到加持,就一定要依靠祈祷。有些佛教徒认为祈祷只是种形式,没有多大必要,这种说法很不对。只有对上师本尊经常祈祷,才会时时刻刻得到无形的指点,成为最后开悟的顺缘,因此祈祷相当重要。

  “长期住在一个地方,甚至对佛陀也会看出过失,不要长年累月地住在一个地方!”长时间呆在一个人身边,就算他是佛陀,也会对他产生邪见。所以还是要经常换换上师、换换道场,到处走一走,这样会有新鲜感,否则,到时候就没什么感觉了。(众笑)[9]

  “时时刻刻谦虚谨慎,万万不要骄傲自满!”古代有一种欹器,是种汲水的罐器。它不能装得太满,灌入少量水时,罐身是竖着的,而一旦灌满水,罐子就倾覆过来,水一下都倒出来了。所以,孔子见到欹器后,颇有感触地说:“物满则覆。为人处世也是如此,要谦虚,不可自满!”

  “岁月飞逝,时不待我,一定要当机立断修行正法!”时光不会等待我们,人生岁月也是有限的,因此,有机缘时一定要立即修行,不能一拖再拖:“我四五年或十年后,再来出家……”否则,到时即使你有这种发心,也不一定有这个机缘。所以,遇到这么好的正法时,理应抓紧时间修行。

  “今生的我们就像旅客一样,千万不要费尽心机苦苦营造作为暂时栖身之处的房屋!”不要天天为了房子而辛苦,我们来这里不是搞房地产,而是来修心的,修心和修房不一样,这一点千万不能搞错!以前有个出家人,在学院修了好多年房子,但房子刚修完,人就离开了。他的法没修好,房子倒是修好了,但结果也没用上。

  现在城市里的人,好多也是为房子而活。本来房子应该是为人服务,但分期付款买房以后,自己却成了房子的奴隶,一辈子都要为它忙碌。他们觉得“别人这么做,我也要这么做,不然好像赶不上时代”,但以佛教的观点来看,这样活确实太累了。所以作为修行人,虽说没有住处也不行,但还是应以修行为主,轻重务必要分清楚!

  “任何琐事都没有点滴的利益,应当脚踏实地修行正法!自己的身体总有一天要被小虫所食而消失无影,而且这一天什么时候来临也无法确定,万万不能一直庸庸碌碌散乱在此生的景象中!亲朋好友就像林…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八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