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八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表面形象,剃個光頭、穿個袈裟,就到處問:“我好看嗎?”還有些人特別心急,一來學院就非要出家,我讓他先觀察四個月,但他死活不肯:“不行不行!不要說四個月,連四天我都等不了。可不可以今天剃呢?您看我僧衣都買好了,穿出家衣服太好看了,我一定要穿!”但你若沒有看破今世,不要說剃光頭,就算把耳朵剃了也沒用。

  前輩大德講過,修行人無論出家、在家,對今生的名聞利養等沒有興趣,修行才會圓滿成功。否則,一味貪著塵世間的瑣事,永遠無法從輪回的痛苦中解脫出來。所以,大家要徹底斬斷此生的牽連,學修後世菩提,尤其是若想出家修行,一定要背離世間五欲。《本事經》雲:“爲厭背離欲,速證最上義,是真修梵行,非虛妄出家。”只有看破了今生欲塵,才會迅速證得最上義,這樣才是真正的出家人,而外在的穿著、形象等,並不是出家人的追求。

  我經常想:一個人傳法若爲了今生的錢財、名聲,時時以自我利益爲中心,那即使暫時有些出路,終究也會一無所成。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應當要麼爲了衆生,要麼爲希求菩提,這是菩提心的兩個條件。而要想獲得這樣的菩提心,首先一定要有出離心;要想擁有出離心,唯有依止具足法相的上師。只有上師,才能爲我們巧妙開示了脫生死、證得聖果的出世間道理,除此之外,再沒有任何人能做到這一點。就像學習世間知識,唯有老師才對自己有幫助,親朋好友不一定有利。同樣,在解脫的這條路上,依止上師至關重要,我們永遠不能離開上師。明白這一點後,大家應斷除對父母親友、財物受用的貪著,將這一切棄如唾液,衣食住行也隨遇而安[8],爲了解脫而付出一切,全心全意地修行正法。

  

  關于看破今世,印度單巴桑吉尊者有這樣一段教言:“此事此物好似過往雲煙,千萬不要執著爲常有!”世間的一切猶如夢幻泡影,一會兒就消失了,沒有什麼實在意義。當年特別執著的財物、衣服等,現在一看,已經沒了絲毫感覺;而今天自己貪著的對境,過幾年也會是如此。所以,萬法無有任何實質,不要把這些一直耽著爲常有。

  “一切名譽猶如空谷回音,千萬不要逐名求利,應當修行法性!”有些人特別愛重名聲,爲了美名遠揚,付出自己的一切都願意。其實這是修行不好的標志。出了名又有什麼用?即使你在全世界無人不知,但當死亡來臨時,名聲又能帶給你什麼?誠如《不退轉*輪經》所雲:“若有重名譽,是名遠菩提,是聲猶如響,分別故多種。”假如特別重視名譽,此人則已遠離了菩提,因爲名聲如空谷聲一樣,沒有任何實義,只不過是人們以分別心擴大了它的價值而已。因此,作爲一個修行人,不管出家還是在家,若要看破今世、希求解脫,最好不要特別耽著名聲。

  蓮池大師在《缁門崇行錄》中,就講過一則非常好的公案:五代後漢有位恒超法師,他講演經論二十多年,一直過著知足少欲的生活。郡守李公素來敬佩大師,想上章表奏皇帝,頒賜紫袈裟給大師。大師寫了一首詩製止他,詩中有“虛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誓傳經論死,不染利名生”的句子,表達了他誓願講經傳法而終老,不想沾染世俗名利而苟活的志向。

  各位也看看自己能不能這樣——終生講經說法,爲衆生做有利益的事,並且不被名聲、財利所染?可是在五欲面前,一般人很難抵擋它的誘惑,假如最高領導賜給你很高的榮譽,可能你就動搖了,從此不再傳法,整天跟別人到處跑,這可不是修行人的行爲。所以,我們一定要效仿前輩大德,終生講經說法,不染世間名利。

  “漂亮衣裳宛若絢麗彩虹,應當身著破舊衣衫而修行!”衣服再好,臨死的時候也帶不走,所以,穿普通衣服修行也是一樣的,幾千幾萬塊的高檔名牌,跟一般衣服的價值沒有多大差別。

  “自己的這個身體是膿血、黃水的臭皮囊,千萬不要執著珍愛!美味佳肴也是糞便的因,千萬不要整日都是爲了充饑果腹而奔波忙碌!”真正的修行人,對身體不會特別執著,以野草爲食、樹葉爲衣即可過活。蓮池大師在《²耀詩》中亦雲:“草食勝空腹,茅堂過露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吃野草已勝過空腹,住茅棚已勝過露宿,人生若能知足少欲,煩惱當下即可擯除。

  許多人常愛與人攀比衣食,尤其在大城市裏,每個人都有各種追求。但欲望的無限與物質的有限之間差距太大,故這些追求往往無功而返,給自己平添了許多苦惱。因此,我們不應特別追求外在的名聲、財富,有了這些去享用也可以,沒有的話,則不必刻意去乞求。

  “感覺外界會招致怨敵四起,應當安住在深山等寂靜的地方!”倘若陷入混亂的人群中,種種分別念、違緣就會紛然而至。所以,我們應安住在寂靜的地方,真正做個修行人。

  “迷亂的荊棘會刺入內心,所以應當修持平等性!”《如來智印經》雲:“不惜身及命,于親不染愛,勤修空無我,是能成菩提。”若能不惜身體和生命,不貪愛親朋好友,長期勤修佛陀的最高法要——無我空性義,那麼必定能成就菩提。不過,就像財富並非人人都有份一樣,有緣修持無我空性的人也極少,此甘露美味,只有個別人才可以享用。

  “一切需求都來源于自己的心,務必嚴加守護自己的這顆心!”一切希求皆源自于內心,內心不滿足的話,自己的需求會永遠沒完沒了。正如薩 哈尊者所說“心是如意寶”,所以我們要好好守護自己的心,依靠上師的竅訣來調伏它。

  “如意寶自身固有,萬萬不要一味貪著飲食財物!”我們的心是如意寶,若依靠上師竅訣認識它的本性,一切智慧和悲心會自然流露,故萬萬不能讓它迷失,去耽著一些無義瑣事。現在人天天都吃喝玩樂,早上想著中午吃什麼,中午想晚上吃什麼,晚飯又想明天早上吃什麼,似乎人只爲了一日叁餐而活。穿衣服方面也是如此。假如目光整天只盯著自己的衣食,那實在沒有意義。

  “閑言碎語過多只能成爲诤訟的根源,應當像啞巴一樣默默不語!”閑言碎語說太多了,對解脫等一切都有障礙。因此,要經常禁語爲佳。

  “心本身顯現種種業,千萬不要圍著飲食團團轉!”心可以顯現各種各樣的業,所以不要把心整天放在飲食上,除了飲食什麼都不想。北宋的王安石,吃飯不辨味道是出了名的,飯菜對他來說根本沒區別,只要能果腹就行,什麼最便于下筷,他就吃什麼。蘇東坡的父親蘇洵,對王安石的這種行爲很看不慣,爲此還專門寫了一篇《辨奸論》,“揭露”王安石的虛僞矯情。但也有人認爲這是一種境界。不管怎麼樣,世間人對飲食不執著是個好事,否則,整天挑剔食物,隨著飲食而轉,確實沒有多大必要。

  現在許多人在吃飯上,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爲了中午吃頓飯,頂著堵車的壓力,要坐叁四個小時的車。吃了午飯又考慮:“晚上誰請客?是不是我來請?”然後下午又要坐車,晚飯開始後,飯桌上還要耗去兩叁個小時……其實人吃一頓飯很簡單,沒必要花這麼長時間。但現在也沒辦法,因爲人們已經習慣了。

  “加持原本是從內心生起,應當祈禱上師本尊!”這一點很重要!一個人的修行要成功,心必須獲得上師、諸佛的加持,否則,修什麼法都難如登天。就像在春天時大地變暖,萬物就可以生長一樣,我們的心若得到本尊、上師、諸佛菩薩的加持,種種功德自然而然會生起。當然,如果想得到加持,就一定要依靠祈禱。有些佛教徒認爲祈禱只是種形式,沒有多大必要,這種說法很不對。只有對上師本尊經常祈禱,才會時時刻刻得到無形的指點,成爲最後開悟的順緣,因此祈禱相當重要。

  “長期住在一個地方,甚至對佛陀也會看出過失,不要長年累月地住在一個地方!”長時間呆在一個人身邊,就算他是佛陀,也會對他産生邪見。所以還是要經常換換上師、換換道場,到處走一走,這樣會有新鮮感,否則,到時候就沒什麼感覺了。(衆笑)[9]

  “時時刻刻謙虛謹慎,萬萬不要驕傲自滿!”古代有一種欹器,是種汲水的罐器。它不能裝得太滿,灌入少量水時,罐身是豎著的,而一旦灌滿水,罐子就傾覆過來,水一下都倒出來了。所以,孔子見到欹器後,頗有感觸地說:“物滿則覆。爲人處世也是如此,要謙虛,不可自滿!”

  “歲月飛逝,時不待我,一定要當機立斷修行正法!”時光不會等待我們,人生歲月也是有限的,因此,有機緣時一定要立即修行,不能一拖再拖:“我四五年或十年後,再來出家……”否則,到時即使你有這種發心,也不一定有這個機緣。所以,遇到這麼好的正法時,理應抓緊時間修行。

  “今生的我們就像旅客一樣,千萬不要費盡心機苦苦營造作爲暫時棲身之處的房屋!”不要天天爲了房子而辛苦,我們來這裏不是搞房地産,而是來修心的,修心和修房不一樣,這一點千萬不能搞錯!以前有個出家人,在學院修了好多年房子,但房子剛修完,人就離開了。他的法沒修好,房子倒是修好了,但結果也沒用上。

  現在城市裏的人,好多也是爲房子而活。本來房子應該是爲人服務,但分期付款買房以後,自己卻成了房子的奴隸,一輩子都要爲它忙碌。他們覺得“別人這麼做,我也要這麼做,不然好像趕不上時代”,但以佛教的觀點來看,這樣活確實太累了。所以作爲修行人,雖說沒有住處也不行,但還是應以修行爲主,輕重務必要分清楚!

  “任何瑣事都沒有點滴的利益,應當腳踏實地修行正法!自己的身體總有一天要被小蟲所食而消失無影,而且這一天什麼時候來臨也無法確定,萬萬不能一直庸庸碌碌散亂在此生的景象中!親朋好友就像林…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八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