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的小鳥,不要總是對他們牽腸挂肚!”人們常執著“這是我的家人,那是我的好友”,其實親友就像林中的小鳥,暫時聚集在一起,因緣分散時也就各奔東西了。因此,整天爲了家庭、親人擔憂,實在沒有意義。
“虔誠的信心好似良田,切切不可置之不理讓它變成煩惱的貧瘠荒地!”信心特別重要,它是生長功德的良田。以前有一個人,專門負責打水給樹灌溉,他對佛陀沒有信心,但對舍利子有微小的信心。有一次,舍利子在化緣時天氣燥熱,那個人見後說:“比丘,您來樹下坐坐,我澆樹時也給您順便灑點水,這樣可以一舉兩得。”他命終之後,以此功德轉生于天界,然後用神通一觀察,知道了自己升天的原因,于是下來供養舍利子,最後獲得了初果。所以,我們遇到非常殊勝良田時,小小的一個信心,也會起很大的作用。[10]
“暇滿人身恰似如意寶,千萬不能送給貪嗔的怨敵!誓言猶如瞭望樓,千萬不能被罪業的過患染汙!(瞭望樓一壞,自他都會被毀壞。)金剛阿阇黎住世時,萬萬不要懈怠修持正法!”上師阿阇黎住世時,修行的因緣十分殊勝,此時千萬不可隨便放棄,不求正法,否則會非常可惜。
綜上所述,看破今世十分重要。這一點,無論出家人或在家人、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都可以修。若能明白這個道理,對身外之物根本不會去執著。譬如唐朝的龐蘊居士,他雖然是在家人,但對財物、名聲看得很淡。後來,他通過參訪道一等禅師,認識了心的本來面目。開悟以後,他把金銀財寶、巨萬家産裝進箱子,用船運到湘江扔掉了。有人勸阻:“你不要錢,可以用它做功德、布施給別人,總比倒入江裏強啊!”他就回了一首偈頌:“世人多重金,我愛刹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11]意思是說,世人多愛重金錢,而我唯獨喜歡刹那的寂靜,金錢多了會擾亂人心,入于寂靜才能見到真如本性。到了最後,不僅僅是龐蘊自己,包括他的妻子、兒女也都成就了。
從傳記中看,他就像傅大士一樣,身份雖是在家人,卻能看破今世,視金錢如糞土,對一切毫無執著。不像現在城市裏有些人,將金耳環、金項鏈都鎖進保險櫃,以爲從此就高枕無憂了,而一旦保險櫃也被搬走,那簡直是痛不欲生。其實,這些痛苦完全源自于金錢,大成就者們之所以能成就,也是因爲他們對這些根本不執著,並依靠我們想象不到的另一種生活方式,獲得了究竟自在。
因此,若想紮紮實實地修行正法,就必須認識到輪回萬法沒有任何實質。而若想生起這種觀念,首先要觀修輪回的過患。在沒有深深生起這樣的理念之前,我們一定要努力修行。
那麼,觀修輪回過患在相續中生起的標准是怎樣的呢?
要像朗日塘巴[12]尊者那樣。一次,侍者對上師說:“別人都管您叫黑臉朗日塘巴,您還是高興一點吧。”尊者回答:“想到叁界輪回的痛苦、衆生的痛苦,我怎麼會有笑容呢?”據說,有一天,一只老鼠來偷尊者曼茶盤上的松耳石,可它怎麼也搬不動,于是就“吱吱”喚來另一只老鼠,然後這兩只老鼠一推一拉將“成果”搬走了。看到這副情景,尊者情不自禁露出了笑容。除此之外,他天天都愁眉苦臉,任何時候也沒有現過笑臉。
這樣觀修輪回的痛苦,是心趨入法、誠信因果、舍棄今世、慈悲衆生等一切功德的根本。釋迦牟尼佛次第轉了叁次*輪,初轉*輪時就先對衆比丘說:“此乃苦,當知苦。”所以,沒生起這樣的定解之前,必須要踏踏實實地觀修。不然的話,成天醉生夢死、抽煙喝酒,沈溺于此還覺得好開心,那真是迷失了本性。因此,對于輪回的痛苦,每個人務必要觀修,如果沒有這方面概念,修行不一定會成功。
最後,用一個偈頌來結尾:
雖見輪回痛苦仍貪執,雖畏惡趣險地仍作惡,
我與如我邪道衆有情,看破放下今世祈加持。
華智仁波切謙虛地說:雖然我見到了輪回的痛苦,卻仍不斷地貪執它;雖然怖畏地獄、餓鬼、旁生等險地,卻仍天天造惡業,不能製止自己的惡行。對于我和像我這般愚昧無知的衆生,祈願上師叁寶加持,一定要看破今世,不要執迷不悟。否則,死時什麼善法都沒成就,唯有帶著一大堆罪業離去,那實在“太劃不著”了。
大家學了大乘佛法後,一定要知道輪回上上下下都不離痛苦。《六度集經》中有一則公案[13],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往昔有個國王叫察微,有一天他獨自出行,遇到個補鞋的老人。他問:“你覺得這個國家誰最快樂?”老人說:“當然是國王。”察微爲了讓他認清真相,就把他灌醉,給他換上國王的衣服,送進王宮,並囑咐嫔妃把他當國王侍奉。于是大家都恭敬承事他,大臣們也天天找他商量政事。但他什麼都不懂,每天這事要處理、那事要處理,不但不快樂,反而特別痛苦。這時國王又把他灌醉,送回到以前的家中。他酒醒之後,以爲自己只是做了一場夢,夢裏當了回國王,可是當國王實在太痛苦了……(也有論師從前後世的角度解釋說:他一個身體更換了見聞,如今尚不能自知,何況是隔世,舍去了亡故的身體,又受生新的軀體呢?)
可見,輪回中不存在真實的快樂。不過這樣一說,沒有佛法基礎的人或許不接受:“生活如此美好,你卻說它很痛苦,這不是故意歪曲事實嗎?”所以,只有等他了解萬法的本性後,才能漸漸領悟這些道理。
【輪回過患之引導終】
共同加行中的“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這叁個關鍵問題已講完了,下面還要講“因果不虛”。倘若懂了這四個加行的理論,修行佛法的基礎就打好了。
我非常希望每個人都能修持《大圓滿前行》,如果你想當個真正的佛教徒,有這部《前行》就足夠了。在末法時代,用短暫的一生去翻閱千經萬論不太現實,但你若能不管去哪兒,都隨身帶著一本《前行》,每天看十分鍾或半個小時,對其內容反反複複思維,逐漸就會變成一個修行人。此時,別人對你贊歎也好,挖苦誹謗也罷,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心已融入正法了。就像無垢光尊者在《四法寶鬘論》中所言,對一個修行人來說,心入于法、法入于道、道遣除迷亂、迷亂轉爲智慧,這才是最關鍵的,這也是噶當派的修心竅訣!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17雲:“給孤長者,施園之後作如是念:若不彩畫,便不端嚴,佛若許者,我欲莊飾。即往白佛。佛言:隨意當畫。聞佛聽已,集諸彩色,並喚畫工。報言:此是彩色,可畫寺中。答曰:從何處作,欲畫何物?報言:我亦未知,當往問佛。佛言:長者,于門兩頰,應作執杖藥叉。次傍一面,作大神通變。又于一面,畫作五趣生死之輪。檐下畫作本生事。佛殿門傍畫持鬘藥叉。于講堂處畫老宿苾刍宣揚法要。于食堂處畫持餅藥叉。于庫門傍畫執寶藥叉。安水堂處畫龍持水瓶著妙璎珞。浴室火堂依天使經法式畫之。並畫少多地獄變。于瞻病堂畫如來像躬自看病。大小行處畫作死屍形容可畏。若于房內應畫白骨髑髅。是時長者從佛聞已,禮足而去。”
[2] 五分輪回圖:又名六道輪回圖。圖下方是地獄、餓鬼、旁生,中間是人與非人,上方是天界。
[3]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34雲:“爾時,薄伽梵在王舍城羯蘭铎迦池竹林園中。時具壽大目乾連于時時中,常往捺落迦傍生餓鬼人天諸趣,慈愍觀察。于四衆中,具說其事……爾時世尊告阿難陀:非一切時處常有大目乾連,如是之輩頗亦難得,是故我今敕諸苾刍,于寺門屋下畫生死輪……應差苾刍于門屋下坐,爲來往諸人婆羅門等,指示生死輪轉因緣。”
[4] 恰徹卻將上師教言牢牢記在心間,抛棄一切,前往熱振的休色寺,像野獸一樣地精進修持,未與任何人交往,如此窮其一生,直至圓寂。《果倉巴尊者傳記》雲:其爲米拉日巴尊者前世。
[5] 一是爲度化甲曹傑和克珠傑;二是撰著兩部論典:《辨了不了義論》、《入中論·善解密意疏》。
[6] 仲敦巴:全稱仲敦巴·嘉瓦郡乃,阿底峽的及門弟子,宋代西藏佛學家。
[7] 熱振寺:噶當派第一座寺廟,離拉薩不遠,爲開創教派者仲敦巴所倡建。噶當派的教言中,描述過它的很多功德,據說比布達拉宮和覺沃佛的功德還大。1738年,七世達賴將其贈給自己的老師甘丹池巴阿旺喬登。從此,阿旺之曆代轉世皆稱“熱振活佛”。
[8] 因緣具足時,吃好穿好也可以;但如果因緣不具足,也不能爲了衣食而天天奔波。
[9] 上師仁波切2004年講《前行》這一段時說:“法王如意寶講過,你見解穩固時可以到處跑,但如果見解一點都不穩,卻說“安住一個地方是不對的”,然後這裏斷傳承、那裏斷傳承,整天跑的話,可能更糟糕、更可怕!”
[10] 《佛說雜藏經》雲:“舍利弗夏盛熱時,遊行至庵羅園中。有一客作人,汲井水溉灌于樹。此人于佛,無有大信,見舍利弗,發小信心。喚舍利弗言:大德來脫衣樹下坐,我當以水澆之,不失溉灌,兼相利益。于是舍利弗,脫衣受洗,身得涼樂,隨意遊行。此客作人,其夜命終,即生忉利天上,有大威力,次釋提桓因,便自念言:我何因生此?自觀宿命,信心微薄,因客作溉灌計水,洗浴舍利弗。我若信心純厚,知必有報。故設浴具,以爲供養,自惟爲功雖少,以遇良田,獲報甚多。即詣舍利弗所,散花供養。舍利弗因其淨信之心,即爲說法,得須陀洹道。”
[11] 此偈在《宗鏡錄》中有記載。
[12] 朗日塘巴(1054-1123):阿底峽尊者六大弟子之一,博朵瓦格西二大高足之一。
[13] 詳見《六度集經》之《 (九○)察微王經》。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五十八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