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七节课▪P3

  ..续本文上一页(在天界,他很想直接呆,但呆不住。在地狱,狱卒们欢迎他提前来,他又吓跑了。)

  佛陀问他:“你看见地狱的情况了?”他心有余悸地说:“看见了。”佛陀说:“你觉得怎么样?”“太恐怖了,我回去以后,再也不为人天福报而守戒了。”

  从此,难陀深刻意识到即便上升天堂,最终也会堕入恶趣,善趣果报同样无有实义,不管在三界轮回哪一处,都没有真实的快乐,因而生起了真实无伪的出离心。

  其实这个公案内容很深,每个人一定要懂得这样的道理。很多人刚出家受戒时,不一定有出离心,尤其是以前没闻思过的,出家也许只为了获得快乐。包括我最初出家时,只觉得出家人很清净庄严,根本没想过什么三界轮回,甚至还有人出家是为了转生天界。那么,出家人若没有出离心,受戒时能不能得到戒体呢?按有些律师的说法,应该能。为什么呢?因为难陀最初出家也没有出离心,只是迫于佛陀的威严,即使到了中间,持戒也是为求生天界,直到最后才生起坚固的出离心,但尽管如此,也没人不承认他的戒体。正因为他亲眼目睹了地狱,所以清规戒律一尘不染,细微的学处也从未违犯过。因此,佛陀说:“在我的教法中,难陀护持根门第一[5]。”

  原来他是贪心第一,但看到地狱的状况之后,从根本上改变过来了。很多道友也是如此,以前在家时烦恼炽盛,但出了家以后,不管心态还是行为,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烦恼也自然息灭,这就是佛法的威力。尽管这个谁都可以得到,但若不知三界皆苦之理,恐怕也没有这种能力。

  不过,作为圣者来说,了解这一点很容易。正如佛陀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说:“菩萨以天眼力,观察五道,起大悲心,而自思维:三界之中,无有一乐。”然而,许多人对此并不了知,就像酒醉的人一样,反而把疯狂当作快乐。如《大般若经》云:“愚夫贪著,处在六趣,生死火宅,不知出离。”在智者眼里,轮回就像火宅、漩涡、兵器林,见了就不愿呆下去,但凡夫人因为贪著一切,虽身处轮回的火宅中,却把它当作花园,认为这是快乐之所,一味耽著、不想舍离。

  所以,通过这次学习《前行》,希望大家能发自内心地看破世间,真正做到看破、放下、自在。看破什么呢?就是看破今生和来世。如果你把今世看破了,却希求来世转生天界,或成为更漂亮、更富贵的人,那还是没有意义。因此,我们要像《三主要道论》中所说[6]: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以看破今生;修轮回痛苦、因果不虚,以看破来世。只有看破了今生和来世,才有机会生起出离心。有了出离心,修什么法都很容易。

  然而,现在城市里的很多人,学佛不是想出离,而是求保佑。听说有个领导在佛前放一百块钱,就不停地念叨:“佛陀您一定要保佑我,我今天供养一百块,您要记住啊!无论我到哪里去,您都要时时看着我,如果我路上有些不平安的东西,您一定要给我扫除啊!”这样的人有没有出离心呢?肯定没有。他拜佛只求升官发财、平安快乐,甚至保佑自己贪污成功,不被发现——敢不敢这样说呢?应该是啊,现在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所以,发心出离轮回非常重要,但大多数世间人,对此麻木不仁、毫无感觉。甚至一些佛教徒,学佛也只流于表面,从来没有深入过,不说大圆满、大中观,就算是共同加行中的轮回痛苦,他们也一点感觉都没有。然而,这种人却常喜欢夸夸其谈,甚至把自己当成佛陀,做一朵莲花坐在上面,就觉得已经成佛了。在他们眼里,佛菩萨相当于成功的企业家或富翁,除此之外,也没什么功德可言。但我们作为深入佛法的人,一定要对佛陀有信心、对轮回有出离心、对众生有大悲心,在这样的框架内,修行才会有希望。否则,只是理论上了解一下,离真正的佛道还比较遥远。

  总之,这些重要问题,口头上再会说也没用,关键是要扪心自问:看自己到底想不想解脱?如果你通过难陀的公案,最终定下修学的目标,那无论出家还是在家,都会明白只有超离三界才是永恒的安乐。《释门归敬仪》中也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无可乐者。”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圣尊就是佛陀,“轮回皆苦、毫无安乐”的真理,也只有佛陀才宣说了,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宗教的教主,或者梵天、婆罗门都没有指出。因此,这个道理极为甚深,除了有缘者以外,其他人一般很难接受。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杂譬喻经》云:“此女本说偈问时,若遇明师,即可得道。此女虽行禅定,无有智慧,定报既终,还堕恶道也。”

  

  [2] 五道:天人、非天合为一道,再加上三恶道和人类。

  

  [3] 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天的简称。无色界的最高处。

  

  [4] 班扎日嘎:又名白莲花、孙陀罗。

  

  [5] 护持根门第一:即持戒第一。

  

  [6] 《三主要道论》云:“人身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五十七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