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要比較諸佛菩薩的行爲和發心,我們就會感到特別慚愧,自己明明我執那麼重,自私自利那麼強,煩惱、分別念如是強盛,憑什麼還生起傲慢心?
(十二)問:我是北大哲學系的博士,學中國哲學,是研究佛教的。我有個問題請您開示:像我們學哲學和宗教的人,平時經典讀得比較多,那佛教的理論學習和修行實踐的關系是什麼?
答:學習佛教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很重要。我認識許多宗教系的學生、佛學院的講師,他們理論知識很豐富,讀過許多經典、論典、曆史,可實際的修行、行持卻比較差,佛法好像成了一種紙上談兵,說的時候頭頭是道,什麼都講得出來,但實際上,自己從來也沒有行持過,這樣以後,理論與實踐就會相脫離。
現在很多法師或修行人,就常犯這樣的毛病。自己在理論上的辯論非常厲害,可是從未實地修行的話,內心並沒有絲毫轉變,那最後離開人間時,面對生死會束手無策。所以,大家在了解佛教的同時,也應該去實地行持。
像我們藏傳佛教,理論和實踐的修法是配套的。現在很多人之所以特別喜歡藏傳佛教,也並不是一種盲目,而是因爲它首先有理論的描述,然後有配套的修行方法,還有儀軌的輔助,這被稱爲“聞思修”,就像一件産品,一次性地全部包裝好了。否則,你只是理論上了解得不錯,但缺少修行的話,對自己起不到什麼作用,對社會公益也起不到什麼作用。所以,大家在學習佛法時,既要去研究,也要去實踐,這一點非常關鍵。
問:請您從法、報、化叁身的角度,談一談顯教修行和密教修行的關系。
答:從法、報、化叁身來講,顯宗與密宗實際上沒有很大差別。顯宗的《現觀莊嚴論》中也講過法、報、化叁身的功德,以比喻而言,法身是萬法的本性,就像是虛空;報身則如同虛空中出現日月;化身是日月發出的光芒。在這個世間上,本師釋迦牟尼佛就屬于化身,他如同日月所放射的光芒,跟無有阻礙的虛空、日月都有關系,有些經論是用這種方式觀修的。
而在密宗中,心的本來面目是空性,這稱爲法身;空性妙力不舍棄的情況下,明明清清的這一部分,就稱爲報身;現和空不離不合、無二無別的境界,遍于所有衆生,這個部分叫做化身。所以,法報化叁身並不是各自獨立的叁種法,其實它們是一個本體,只是分別從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在衆生界中以不同形象利益衆生叁個角度安立的。密宗的這種說法,是就認識本性而言的,是一種比較深的境界。
問:但我聽說禅宗是只修法身,密宗是法報化叁身都修,不知道您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答:這可能沒有真實的依據吧。因爲法報化叁身是無二的,一旦證悟了,這叁者都可以現前。禅宗明心見性的本體,就是所謂的法身,即一切法的法界;這個法界在顯現上有自利、利他的不同點,此即爲報身、化身。所以,禅宗開悟時也是現前叁身的,剛才那種說法不一定成立。
(十叁)問:我是拉克斯教育基金會的工作人員,這個房間的隔壁,就是基督教的會所。身爲一個佛教徒,我很明顯地感受到他們有非常強烈的傳教精神,以至于基督教鋪蓋面特別廣,而佛教徒這一點卻很缺乏。我想請教一下堪布:怎樣才能增強我們佛教徒的這種精神,以更好地讓佛法去利益更多的人?
答:基督教傳教的精神、方法、途徑各式各樣,確實值得我們學習。據基督教的許多資料顯示,他們計劃在50年之內,盡可能占據漢地信仰市場,把相當一部分人變成自己的教徒。而我們很多佛教徒,不要說傳教,甚至還內部不和、勾心鬥角,誹謗這個上師、那個教派,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尤其是作爲在家人,對于出家人的過失,盡量不要去傳揚,因爲這並不是你們的責任。
那麼,佛教應當如何弘揚呢?一方面可以學習基督教的做法和行爲,同時要清楚地知道,佛教精神對當前來講不可缺少,我們挨家挨戶地送妙藥、送金錢,不一定對他們有幫助,但若將佛教的智慧傳入千家萬戶,確實會産生不可思議的利益。這幾年以來,我依靠現代科技等方式,爲大家傳授了《入行論》等法,通過這樣的聞思,有些人真實得到了切身的利益,生活上有了改變,面對困境也有了勇氣,這是特別令人歡喜的事。
所以,希望各位以後對弘法利生有種責任感,不要只是遇到地震、災難,見到一個痛苦的人,就應急性地籌集資金支援一下,平時根本沒有長期的利他打算。我們作爲大乘修行人,許多人都會講“要利益天邊無際的衆生”,但實際上,你若把佛教的偉大思想傳給他人的勇氣都沒有,這是非常慚愧的。
我今天也說不出什麼好方法來指點大家。但你們北京的學生團體中,最好是有一種組織,偶爾小範圍地安排大家該怎樣交流、怎樣學習。當然,這沒必要很高調,因爲我們不需要名聲,也不需要新聞宣傳,而是想切切實實爲衆生做點實事,若能如此,這就是利益衆生,也是弘揚佛法。
其實,你們不考慮的話,就另當別論了;但只要好好考慮,便會發現知識分子該做的事情特別多,而且很多事都要靠大家共同努力,不是一個人默默無聞就能成辦的。現在的社會是信息時代,大家若能以組織性、合作性的方式來推廣佛教精神,這樣才會有光明的前途。
(十四)問:堪布您平時非常非常繁忙,各方面的事情特別多,在這種情況下,您怎樣更好地調節身心,以勇猛精進地去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答:我平時的生活確實很忙,但即便如此,只要自己有一口氣,也想多多少少地幫助衆生,這就是我的人生目標。同時在這樣的環境中,我也擔心身心逐漸會被社會各種惡習染汙,所以在學院的時候,基本都是上午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完,到了下午,就盡量空出時間來翻譯和修行;早上起來時,也會念一些經文、咒語。
我處理事情時也常遇到困難、別人不理解,但我會讓自己坦然面對,不要因一點點小事而痛苦半天、傷心很久,情緒始終調不過來。作爲一個聞思多年的修行人,遭遇逆境、不順是正常現象,我盡量把這當成是諸佛菩薩的加持,然後將其轉爲道用。比如別人給我製造違緣,我會盡量地給他回向,就算最終事情不成功,也認爲是諸佛菩薩的加持,暫時看來是個違緣,但究竟是最好的一種修行驗相。
不知道我以後有沒有能力幫助更多衆生?但有也好、沒有也好,反正只要在有生之年,我都會把自己的少分力量,盡心盡力地奉獻給老母有情!
《北京大學 宗教文化研究院問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