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只要比较诸佛菩萨的行为和发心,我们就会感到特别惭愧,自己明明我执那么重,自私自利那么强,烦恼、分别念如是强盛,凭什么还生起傲慢心?
(十二)问:我是北大哲学系的博士,学中国哲学,是研究佛教的。我有个问题请您开示:像我们学哲学和宗教的人,平时经典读得比较多,那佛教的理论学习和修行实践的关系是什么?
答:学习佛教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重要。我认识许多宗教系的学生、佛学院的讲师,他们理论知识很丰富,读过许多经典、论典、历史,可实际的修行、行持却比较差,佛法好像成了一种纸上谈兵,说的时候头头是道,什么都讲得出来,但实际上,自己从来也没有行持过,这样以后,理论与实践就会相脱离。
现在很多法师或修行人,就常犯这样的毛病。自己在理论上的辩论非常厉害,可是从未实地修行的话,内心并没有丝毫转变,那最后离开人间时,面对生死会束手无策。所以,大家在了解佛教的同时,也应该去实地行持。
像我们藏传佛教,理论和实践的修法是配套的。现在很多人之所以特别喜欢藏传佛教,也并不是一种盲目,而是因为它首先有理论的描述,然后有配套的修行方法,还有仪轨的辅助,这被称为“闻思修”,就像一件产品,一次性地全部包装好了。否则,你只是理论上了解得不错,但缺少修行的话,对自己起不到什么作用,对社会公益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大家在学习佛法时,既要去研究,也要去实践,这一点非常关键。
问:请您从法、报、化三身的角度,谈一谈显教修行和密教修行的关系。
答:从法、报、化三身来讲,显宗与密宗实际上没有很大差别。显宗的《现观庄严论》中也讲过法、报、化三身的功德,以比喻而言,法身是万法的本性,就像是虚空;报身则如同虚空中出现日月;化身是日月发出的光芒。在这个世间上,本师释迦牟尼佛就属于化身,他如同日月所放射的光芒,跟无有阻碍的虚空、日月都有关系,有些经论是用这种方式观修的。
而在密宗中,心的本来面目是空性,这称为法身;空性妙力不舍弃的情况下,明明清清的这一部分,就称为报身;现和空不离不合、无二无别的境界,遍于所有众生,这个部分叫做化身。所以,法报化三身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三种法,其实它们是一个本体,只是分别从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在众生界中以不同形象利益众生三个角度安立的。密宗的这种说法,是就认识本性而言的,是一种比较深的境界。
问:但我听说禅宗是只修法身,密宗是法报化三身都修,不知道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答:这可能没有真实的依据吧。因为法报化三身是无二的,一旦证悟了,这三者都可以现前。禅宗明心见性的本体,就是所谓的法身,即一切法的法界;这个法界在显现上有自利、利他的不同点,此即为报身、化身。所以,禅宗开悟时也是现前三身的,刚才那种说法不一定成立。
(十三)问:我是拉克斯教育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这个房间的隔壁,就是基督教的会所。身为一个佛教徒,我很明显地感受到他们有非常强烈的传教精神,以至于基督教铺盖面特别广,而佛教徒这一点却很缺乏。我想请教一下堪布:怎样才能增强我们佛教徒的这种精神,以更好地让佛法去利益更多的人?
答:基督教传教的精神、方法、途径各式各样,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据基督教的许多资料显示,他们计划在50年之内,尽可能占据汉地信仰市场,把相当一部分人变成自己的教徒。而我们很多佛教徒,不要说传教,甚至还内部不和、勾心斗角,诽谤这个上师、那个教派,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尤其是作为在家人,对于出家人的过失,尽量不要去传扬,因为这并不是你们的责任。
那么,佛教应当如何弘扬呢?一方面可以学习基督教的做法和行为,同时要清楚地知道,佛教精神对当前来讲不可缺少,我们挨家挨户地送妙药、送金钱,不一定对他们有帮助,但若将佛教的智慧传入千家万户,确实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利益。这几年以来,我依靠现代科技等方式,为大家传授了《入行论》等法,通过这样的闻思,有些人真实得到了切身的利益,生活上有了改变,面对困境也有了勇气,这是特别令人欢喜的事。
所以,希望各位以后对弘法利生有种责任感,不要只是遇到地震、灾难,见到一个痛苦的人,就应急性地筹集资金支援一下,平时根本没有长期的利他打算。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许多人都会讲“要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但实际上,你若把佛教的伟大思想传给他人的勇气都没有,这是非常惭愧的。
我今天也说不出什么好方法来指点大家。但你们北京的学生团体中,最好是有一种组织,偶尔小范围地安排大家该怎样交流、怎样学习。当然,这没必要很高调,因为我们不需要名声,也不需要新闻宣传,而是想切切实实为众生做点实事,若能如此,这就是利益众生,也是弘扬佛法。
其实,你们不考虑的话,就另当别论了;但只要好好考虑,便会发现知识分子该做的事情特别多,而且很多事都要靠大家共同努力,不是一个人默默无闻就能成办的。现在的社会是信息时代,大家若能以组织性、合作性的方式来推广佛教精神,这样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十四)问:堪布您平时非常非常繁忙,各方面的事情特别多,在这种情况下,您怎样更好地调节身心,以勇猛精进地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答:我平时的生活确实很忙,但即便如此,只要自己有一口气,也想多多少少地帮助众生,这就是我的人生目标。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也担心身心逐渐会被社会各种恶习染污,所以在学院的时候,基本都是上午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完,到了下午,就尽量空出时间来翻译和修行;早上起来时,也会念一些经文、咒语。
我处理事情时也常遇到困难、别人不理解,但我会让自己坦然面对,不要因一点点小事而痛苦半天、伤心很久,情绪始终调不过来。作为一个闻思多年的修行人,遭遇逆境、不顺是正常现象,我尽量把这当成是诸佛菩萨的加持,然后将其转为道用。比如别人给我制造违缘,我会尽量地给他回向,就算最终事情不成功,也认为是诸佛菩萨的加持,暂时看来是个违缘,但究竟是最好的一种修行验相。
不知道我以后有没有能力帮助更多众生?但有也好、没有也好,反正只要在有生之年,我都会把自己的少分力量,尽心尽力地奉献给老母有情!
《北京大学 宗教文化研究院问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