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叁種福業,發菩提心以後的因果,是大乘的因果。和二乘因果比較起來,那是淺信,一定要相信大乘因果,才得名爲深位因果。大乘因果,就是因位作菩薩,果位能以成佛。作菩薩修的什麼因?六度萬行是也。修六度法門,開爲萬種行門,這就是成佛之因,將來必定得成佛之果,能相信此等因果,才可謂深信因果。大乘又分權教大乘和實教大乘。權教大乘是權巧方便,爲二乘人令回小向大,說的權巧方便大乘法,他們修的六度法,是依事相修的;而實教大乘是真實的大乘,他修六度是按理性修的。所以相信修六度之因,可以成佛,若是著了事相,非深信因果,要相信修六度,而依著六度的理性起修,亦即依自己本具之佛性起修,那才是真正成佛之因,真能證得到成佛之果,要相信這個道理,才是深信因果。楞嚴經裏佛和阿難尊者,辯論成佛之真因,不厭其繁,爲什麼要那樣辯?因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若是差了,絕對得不到正果。修行是因,而權教大乘人修的大乘之因,是權巧方便法,不是真實的大乘之因,這就是因地不真,因地既然不真,欲想得到真實之果,必定“迂曲”——繞了彎子,得不到真實之果。譬喻“蒸沙作飯”,飯的真因是米而非沙,蒸沙欲想作成飯,蒸到盡未來際,還是沙子,不會成飯,因爲沙子不是飯的真因。這第叁種福是大乘福,先發菩提心,次要信因果,而要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大乘的工夫,自利利他,發了菩提心,信了因果,那只是個信心,要怎麼樣修行,怎麼樣了解呢?學佛法有四個步驟——信、解、行、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是屬“信”;還得了解甚深的佛理,要求解。求解從哪裏求?“讀誦大乘”。對本曰讀,背本曰誦。先對著大乘經典讀,讀熟了再背誦。有人說:大乘不是不著相嗎,爲什麼還要讀誦經典?須知大乘不著相,是用功用到不著相的時候,才能夠不著相。大乘不著相,尤其是不著文字相,今者“讀誦大乘”,拼命的讀,拼命的背,若認爲是著文字相,那是不懂佛法不著文字相的道理。佛法說不著文字相,是即文字而離文字,不是根本不讀大乘經爲不著相,爲離文字相,這樣就和那些不學佛法者一般愚癡,怎能叫做大乘的不著相,應叫做愚癡。所謂不著相者,是即文字而離文字,先當努力讀,讀熟了再背誦,足踏實地的用工夫。讀時和誦時,隨文作觀,要了解它的道理,先是依文解義的了解,再進一步大開圓解,將經中圓滿的道理,統統解悟出來,到那時候,才能說不著相,因爲他已開悟了,這叫做即文字而離文字;若是最初下手,經還沒有看,就要不著相,那是十足的愚癡。“讀誦大乘”是自利的行門,大乘經要利他,以下“勸進行者”這一句,是利他的行門。勸是勸導、勸誘。衆生不信大乘法,我要勸他信,這叫勸導;勸導他不聽,必須用方便引誘他信,就叫勸誘。進者將衆生接引到佛門裏來,叫做引進,再進一步,勸他努力修行,叫做精進。行者就是修行的人,此指新學的菩薩。先進的老菩薩,對未信大乘佛法的衆生,勸導他信仰大乘,既信之後,再勸勉他努力修行,這就叫做“勸進行者”。
如此叁事,名爲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叁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
“如此叁事,名爲淨業。”如上所說修凡夫福、二乘福、大乘福等叁事,統名淨業。今釋淨業一詞,先釋業,後釋淨。大乘起信論雲:業者動義、因義。一動就是業,一動就是因。造業者造即動作義,既造了業即是因。
釋淨業義:欲界業有二種,善業和惡業。色界、無色界的業,叫不動業。叁界內的凡夫有此叁種業。欲界中有六道,又分爲叁善道、叁惡道,造善業生叁善道,造惡業生叁惡道,合稱六道。上二界是修四禅八定生上去的,所謂四禅八定者,八定之中包含四禅,非謂四禅之外別有八定也,即色界修四禅定,無色界修四空定,合稱四禅八定。因生到色界、無色界,都是修的定業,故名不動業(定即不動)也。叁界之內的叁種業:善業、惡業、不動業,我們先學不要造惡業,停止造十惡業,修學十善業;但是應知道,修行十善生天道,而這修十善業,只是修大乘法的基本工夫,非求生天道也。世尊不叫我們生天道受天福,因爲天福享盡,還要墮落。故知此處說修十善業,非是叫我們生天道,而是准備修大乘法的。這個道理很容易了解,若是天天造十惡,還修什麼菩薩道!上二界的不動業,是他們現今在定中爲不動,定力散時,還要輪回下界,非永久不動也。到此以“淨業”校量之,欲界的惡業固非淨業,而欲界的善業亦非真正的淨業,它若與惡業比較起來,則可謂淨業。但此淨業非真正永久之淨業,因它不脫出輪回,人天福報盡時,還墮叁惡道。上二界的不動業亦不脫輪回,所以叁界以內的業,只能叫做善業,不能叫做淨業。二乘人修四谛十二因緣出世法,了生死出輪回,證聲聞緣覺果,它這個業清淨了。然而他們的淨業,若是比對叁界的凡夫言,二乘業是淨業,若比對大乘業,則二乘業還不是清淨業。因二乘人雖能超出叁界不受輪回,但是他不發菩提心,不行菩薩道;他證得偏空涅槃,自以爲所作皆辦,不發菩提心度衆生;他起了涅槃的法執,執著涅槃之相。又因度衆生要在生死道上,他害怕生死之苦,才超出叁界的,所以他著了生死之相。著了生死之相,故不肯到生死道中度衆生;著了涅槃之相,故舍不得丟掉涅槃。結果,被法執所染汙。他的業對凡夫業而言,名爲淨業;但被法執所染汙,其淨業又不得名爲淨業了。大乘菩薩有權教大乘和實教大乘,權教大乘之業,較諸二乘叫做淨業。因他能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但是他上求佛道,著上求佛道之相,下化衆生又著下化衆生之相,因他按事相而修六度之故,所以權教大乘之業,對二乘言名爲淨業,若較諸實教大乘,又不得名淨業了。實教大乘修六度行,上求下化與權教同,但實教大乘菩薩是依法(佛)性起修,不著事相,上求佛道不著佛道之相,下化衆生不著衆生之相,這才叫真實大乘。真實大乘,上求佛道,無佛道可成;下化衆生,無衆生可度,這種業才叫淨業。金剛經說:“度盡一切衆生,實無衆生得度者。”這即是叫人度衆生不要著度衆生相。又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求佛道是求法身如來,若是著佛相法相,即不能證得法身如來,因爲行了邪道,已染汙了。所以終日求佛道,若是著了佛相,著了法相,即非成佛的正因,而成了邪道。這是大乘最高的哲理:必須每日求佛道、無佛道可成,每日度衆生而無衆生可度,每日求佛道、修成佛道之業,每日度衆生、行度衆生之業,這個業沒有著相,這才叫清淨業。“如此叁事,名爲淨業。”經文說這叁件事,都是淨業,如何融會貫通?剛才我說:凡夫福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不是淨業,是凡夫有漏之業。二、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這亦不是淨業,乃是小乘之業。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業,但這大乘業須是真實大乘,權教大乘業還不淨。那末,由此看來,只有第叁種福才是清淨業。還得了解明白,不要落到權教大乘上。怎麼這個經文上“如此叁事,名爲淨業”?這就知道這叁種福。叫我們要完全修的,因爲十六觀經是大乘理,修這叁種福是作十六觀想的初步工夫。要想修十六妙觀,先修這叁種福。雖然叁種福統統修,其目的卻在第叁種大乘福。此大乘福含攝有前面二種的凡夫福和二乘福。但是前面第一種凡夫福,不含第二第叁福。第二種福含有第一種,而不含第叁種大乘福,這叫“得前前者不得後後。得後後者必兼前前。”所以這個地方叫我們統統修。實教大乘菩薩修六度萬行,尚且不著相,何況他修凡夫十善及二乘戒法,怎麼會著相。所以一清淨一切清淨,統統變成清淨業了。
以上將修叁種福的文消通了,今再把它的玄義加以解釋。爲什麼佛叫我們求生西方,先修此叁福?福與罪是相對待的,不修福就必造罪,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要轉凡成佛,把凡夫轉變爲佛,把凡夫轉變成聖人,若天天造罪,怎能生到西方去?若是修福就不造罪了。造罪則生障礙,不造罪沒有障礙,天天修福,則福報愈修愈大。求生西方要修淨業,要修福,還不要著相,理論愈讀愈高,愈讀愈深,但是下手必須從事相上下手。學佛本爲求佛智慧,而佛號稱兩足尊,即福慧兩足的世尊,足者修行圓滿之意。修福如何修?行布施持戒。布施分財施、法施、無畏施,都是培福。其次持戒修福,分在家戒與出家戒。在家戒有叁皈戒、五戒、八戒,及在家菩薩戒等,出家戒有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及菩薩戒等都是修福的。戒律雖分多種,功能則統歸一致,防非止惡。我們衆生不知何者爲非,何者爲惡,佛有大智慧,他爲我們抉擇出來,何者不應作,作了就是非,何者不應做,做了就是惡,若是爲非作惡,就是造罪。若是持戒清淨,不爲非作惡,處處防非止惡,那就修了福。所以在家居士持戒亦修福,出家比丘、比丘尼持戒亦修福。上說行布施持戒以修福,修福又名培福,即以新福培養夙福。修福培福既已得福,還須惜福,惜福即不要舍福,而盡量保存前生前世布施持戒修得來的福,不要濫用。這等于銀行存款,是從前賺得來的錢,現在不要隨便亂用。舍福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奢侈浪費,名爲舍福。惜福者愛惜福報也,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儉德。務須明白,儉是節儉,儉非悭悋,節儉在佛教謂之惜福,是對自己的生活,不要奢靡。節儉下來的錢財,拿去布施救濟貧民,並不是悭悋不舍,這道理須了解清楚。現在明佛理的人少了,大家都崇拜新學說,而現在的新學說,要提高生活,提高享受,就是要大家舒服舒服,“人生行樂耳,何必自找苦吃”對這一學說,大家都很容易學,因爲這種學說,正合凡夫性,凡夫都有貪心,好好的享受享受,…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