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P10

  ..续本文上一页心,对下面一切众生发慈悲心。慈悲心者,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佛法以慈悲心为根本,我要度一切众生成佛,怎么能杀害他们的生命呢!众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个,若把它唯一无二的生命断了,那它是最痛苦的事,所以造杀生业,是最重的一种恶业。慈心不杀于佛制戒律,第一不许杀人,若是杀了人,便犯杀戒的重罪,不许忏悔。第二不许杀畜生,我们发大慈悲心,普度一切众生,当然要度畜生,度它还度不赢,怎么可以杀它呢?所以要慈悲心,不可杀生。再进一步身口意三业,都要停止造十恶业,而修十善业。凡夫众生杀害畜生,食畜生肉,本是一种坏习惯;上古时代,尚未发明耕种五谷食粮,而一切众生,为了维持生命,便大吃小,强吞弱,彼此相杀相食。其中人类众生,他的力量虽然抵不过大的猛兽,但是人的智慧,超过一切畜生,人有两只手,亦超过畜生,所以在一切众生互相残杀中,结果人类得到胜利。人类众生既得到胜利,便杀一切畜生,养自己的生命。那是上古时代,没有粮食可吃,为养自己生命而杀生食肉;现在已经有米面菜蔬果物,可以养生,便不应杀生食肉。若还要杀畜生,还认为没有罪过,这就是习惯性。要知道这是一种坏习惯、恶习惯。前天的报纸上刊登一则新闻:有一个人,积蓄好多年,才积到十万元存在银行里,前天他到银行里将那十万元提出,想存到另外一个银行,他将钞票提出用帆布袋装好,放在摩托车的后座,乘车而往,岂料钞票在中途失落,他到达目的地时,一看钞票丢掉了,即回头一路上寻找,遍找不着,痛感多年积蓄的财产,全部遗失,万分苦恼,抱着满怀怆痛的心情回家;可是他到家一看,他那遗失了的钱袋,被他家里蓄养的小黑狗在路上给他衔回来了,这可高兴的不得了。那只狗是只小土狗,他本是买来养肥准备杀来吃的,这么一来,他为了报答那小狗的恩,发愿再不杀它了,而且发愿以后永远不食狗肉,不杀狗了。此人因为未闻佛法,故只是发愿从此以后永不杀狗不食狗肉。若是学了佛法,慈悲心扩大,由此类推,一切众生都有灵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统统不应该杀。刚才说:六道简化成五道,就是把阿修罗道记开了。人有人修罗,人道的修罗,就是杀生之人。我们现在闻了佛法,发愿生到西方,欲想成佛。既欲想成佛,就当戒杀,阿修罗型的人,决定不能生到西方去的。这就是说,十恶业中以杀业最重,先叫你发慈心不杀。再进一步修十善业,就是十种恶业统统不做,变成十种善业,这是修学佛法的基本工夫。这第一个福报,就是世间福报,同于凡夫业。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二种福业,同于二乘——声闻、缘觉乘。这二乘人的福,是出世间的福。怎么修?第一受持三皈;三皈者,皈依佛、法、僧也,皈依佛法僧能得大福报,所以第一必须受三皈,受了还要能持,故云受持三皈。在座听众,不但出家者已受三皈,在家居士亦都受过三皈,三皈依是初入佛门的第一步工夫,它是佛教的总纲,在家居士应当受三皈,出家还是要受持三皈,因为三皈,通彻全体佛教,它通于小乘,亦通于大乘。在十六观经的这段经文,把它记在小乘上,这个三皈,就是小乘三皈,实际三皈依通于小乘,通于大乘。现在依着十六观经文来消文,把它算作是小乘的福报,小乘的三皈依。“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具足众戒中,包括四众弟子(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在家二众男居士、女居士。)的戒法。在家二众戒,就是先受三皈依,然后进受五戒和八戒。出家二众戒,即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具足者各按本位具足圆满受持也。刚才说三皈依通于大小乘,受戒不同,小乘有小乘的戒法,大乘有大乘的戒法。大乘戒法就是菩萨戒,四众弟子都应该受,出家人受出家菩萨戒,在家人受在家菩萨戒。但是这十六观经的经文,却没讲到菩萨戒,只讲到比丘、比丘尼戒,就叫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句话是专对着出家二众说。出家二众,受过具足戒,就究竟圆满了。但是出家人有出家者的威仪,威者很庄严的意思,叫做威严,即孔子所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之威,是庄重之意,不作威猛讲。仪者仪则,规则也。出家人受持具足戒法,行住坐卧,都有一种威仪,统名四大威仪,详细分析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当统统受持,不得毁犯。为什么单指着出家人讲?出家人是人天师范,不但为人作师父,还要为天道众生作师父,行住坐卧,不庄重怎么行呢?所以出家人不可犯威仪。这持戒和守威仪,都是求福的。佛菩萨像,都是给我们做模范的,我们学佛,要学佛的威仪,此地供的佛像,有坐的、站的、卧的。你看佛怎么站你就怎么站,佛怎么坐你就怎么坐,佛怎么卧你就怎么卧,这就不犯威仪了。过去佛法兴隆的时候,要想学佛法,先讲戒,若是居士便先为讲三皈依,(三皈依就是三皈戒),再为说五戒,再为说八戒,讲过了,你能受持三皈五戒,然后为说其他经论道理。出家人更严格,它有时间的限制,初出家先学戒,一定要学满五年的时间。学满了五年,还得经过考试,考试对于戒学的开遮持犯是否明白,考得到资格了,然后许学经论,若是考的不及格,还得再留级学戒,这都是佛法兴隆时代之情形。现在到了佛法衰落时代,出了家尚无处可学戒,何况居士,所以大家能够受个三皈依,亦就算种了善根。有的人糊里糊涂受了个三皈依,并不了解三皈依是怎么一回事。所以现在有的人,不但佛理不明,连佛与神都分不清,这都是到了末法时代,佛法衰落的现象。学佛学佛者,学佛之学识也,怎样学佛的学识?佛的学识就是三种无漏学。即戒学、定学、慧学是也。应先学戒学,现在到了末法时代,没有人讲戒学,纵然想学,亦没有地方可学。当知戒学是定慧二学的基础,未先学戒学,要想学定学慧,结果皆因没有基础之故,想得禅定得不到,想得般若智慧亦得不到。为什么呢?譬喻建造三重楼房,当先造第一重,若不先造第一重,而妄想造第二第三重楼。那成了空中楼阁,怎么会造得起来!戒学非常的重要,释迦世尊垂般涅槃之时,阿难尊者问道:佛在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佛涅槃后,我们以谁为师?佛言:以戒为师。由此可知戒律非常之重要。我们现在不学戒,亦就不懂得持戒,不懂得持戒,又不明戒学,便以自己的妄想心为师了,这叫“师心自用”。以自己的妄想心做师父,以是自己就在开口乱道,看见别人持戒,就会说些歪曲的论调:“那个是着相学小乘,我们学大乘法的不要着那个相。”他说的很高很大,他是学大乘法的。须知,这都叫做以妄想心作师父,开口乱道。怎么知道那人是以妄想心作师父,开口乱道呢?那人根本没有看过大乘戒,没有学过大乘戒。刚才说小乘有小乘戒,大乘有大乘戒,大乘戒即菩萨戒,而菩萨戒比小乘戒更难持。我们现在不是专门讲戒,我只略举一二条,让大家比较比较就知道了。小乘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我们都是大乘弟子,我们都知道吃素是重要的一条戒,你若研究戒律就知道,小乘戒没有吃素这一条,比丘二百五十戒没有吃素这一条,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亦没有。那么我们中国佛弟子为什么吃素?梵网经菩萨戒本有这么一个专条,“一切众生肉不得吃”,若吃了众生肉,便犯菩萨戒。由此可知菩萨戒难持。泰国是原始佛教国家,他们那里的出家人不吃素,因为他们是小乘比丘,那个国家的佛教没有菩萨戒。他们受的小乘戒,小乘戒没有禁食肉戒,是故他们食肉不犯戒;可是我们中国的出家人,受了比丘戒要加受菩萨戒,居士们受了五戒(小乘戒)亦可加受菩萨戒,中国的佛门弟子都吃素,是因为大乘佛法要吃素。还有一条戒,大家都知道的,葱、薤、韮、蒜和兴渠号为五辛,概不能吃,小乘戒中比丘、比丘尼戒本没有这一条,而中国的佛弟子都不吃葱、薤、韮、蒜,是为什么?是梵网经菩萨戒本规定的“一切五辛不得吃”,因此可知说什么我是大乘,我不要着相,这种人根本不懂大乘法,没有看过大乘戒。这是劝请诸位,要注重戒律,现在不是专门讲戒,是讲十六观经,经中这一条是叫我们修福的,犯戒就造罪,能持戒就是修福。而这第三种福业是专讲小乘戒律,不讲大乘戒律。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同于大乘菩萨修的福。我们要学大乘菩萨,第一要先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译成中国语为觉有情,即发上求佛(觉)道,下化众生(有情)之心,为发菩提心。第二要深信因果,若是错了因果,背了因果,就造了罪,故当深信因果。深信因果者,在凡夫位,以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信因果,这是现世因果。能了知因果通三世者为深信因果,如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知道因果通三世,而只顾现世于因果的话,见行善之人,以因果说应当享福,他却生活艰苦;有的造恶之人,理当受苦,他却生活优裕。因此对因果便生怀疑,不敢相信。今示以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当知那行善之人,生活艰苦,是他前世没有修福,故今生受苦;那个造恶者生活优裕,是他前世修了福,故今生富裕。“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恶人享福,是他前世修来的,但他今生作恶,来世决定没有好结果,不但当个贫穷人当不到,还可能堕落到三恶道。那善人生活艰苦,还能行善,来生一定有好结果,因为他虽是个贫穷人,还能行善事,来生一定有好的结果,不但生人,还可能生天,一定在人天道享福。这就是今生作的什么因,来生得的什么果。讲深信因果之“深”义,以能相信因果通三世,可算是深了。但是这在凡夫位上,可谓深信因果,若较诸二乘因果,则凡夫位的三世因果是世间因果,为浅位因果。能相信修四谛、十二因缘法,可超出三界,了脱六道轮回,证得阿罗汉、辟支佛果,这个信心就深了,叫深位因果。这里讲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