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心,對下面一切衆生發慈悲心。慈悲心者,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佛法以慈悲心爲根本,我要度一切衆生成佛,怎麼能殺害他們的生命呢!衆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個,若把它唯一無二的生命斷了,那它是最痛苦的事,所以造殺生業,是最重的一種惡業。慈心不殺于佛製戒律,第一不許殺人,若是殺了人,便犯殺戒的重罪,不許忏悔。第二不許殺畜生,我們發大慈悲心,普度一切衆生,當然要度畜生,度它還度不贏,怎麼可以殺它呢?所以要慈悲心,不可殺生。再進一步身口意叁業,都要停止造十惡業,而修十善業。凡夫衆生殺害畜生,食畜生肉,本是一種壞習慣;上古時代,尚未發明耕種五谷食糧,而一切衆生,爲了維持生命,便大吃小,強吞弱,彼此相殺相食。其中人類衆生,他的力量雖然抵不過大的猛獸,但是人的智慧,超過一切畜生,人有兩只手,亦超過畜生,所以在一切衆生互相殘殺中,結果人類得到勝利。人類衆生既得到勝利,便殺一切畜生,養自己的生命。那是上古時代,沒有糧食可吃,爲養自己生命而殺生食肉;現在已經有米面菜蔬果物,可以養生,便不應殺生食肉。若還要殺畜生,還認爲沒有罪過,這就是習慣性。要知道這是一種壞習慣、惡習慣。前天的報紙上刊登一則新聞:有一個人,積蓄好多年,才積到十萬元存在銀行裏,前天他到銀行裏將那十萬元提出,想存到另外一個銀行,他將鈔票提出用帆布袋裝好,放在摩托車的後座,乘車而往,豈料鈔票在中途失落,他到達目的地時,一看鈔票丟掉了,即回頭一路上尋找,遍找不著,痛感多年積蓄的財産,全部遺失,萬分苦惱,抱著滿懷怆痛的心情回家;可是他到家一看,他那遺失了的錢袋,被他家裏蓄養的小黑狗在路上給他銜回來了,這可高興的不得了。那只狗是只小土狗,他本是買來養肥准備殺來吃的,這麼一來,他爲了報答那小狗的恩,發願再不殺它了,而且發願以後永遠不食狗肉,不殺狗了。此人因爲未聞佛法,故只是發願從此以後永不殺狗不食狗肉。若是學了佛法,慈悲心擴大,由此類推,一切衆生都有靈性,一切衆生都有佛性,統統不應該殺。剛才說:六道簡化成五道,就是把阿修羅道記開了。人有人修羅,人道的修羅,就是殺生之人。我們現在聞了佛法,發願生到西方,欲想成佛。既欲想成佛,就當戒殺,阿修羅型的人,決定不能生到西方去的。這就是說,十惡業中以殺業最重,先叫你發慈心不殺。再進一步修十善業,就是十種惡業統統不做,變成十種善業,這是修學佛法的基本工夫。這第一個福報,就是世間福報,同于凡夫業。

  “二者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第二種福業,同于二乘——聲聞、緣覺乘。這二乘人的福,是出世間的福。怎麼修?第一受持叁皈;叁皈者,皈依佛、法、僧也,皈依佛法僧能得大福報,所以第一必須受叁皈,受了還要能持,故雲受持叁皈。在座聽衆,不但出家者已受叁皈,在家居士亦都受過叁皈,叁皈依是初入佛門的第一步工夫,它是佛教的總綱,在家居士應當受叁皈,出家還是要受持叁皈,因爲叁皈,通徹全體佛教,它通于小乘,亦通于大乘。在十六觀經的這段經文,把它記在小乘上,這個叁皈,就是小乘叁皈,實際叁皈依通于小乘,通于大乘。現在依著十六觀經文來消文,把它算作是小乘的福報,小乘的叁皈依。“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具足衆戒中,包括四衆弟子(出家二衆比丘、比丘尼。在家二衆男居士、女居士。)的戒法。在家二衆戒,就是先受叁皈依,然後進受五戒和八戒。出家二衆戒,即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叁百四十八條。具足者各按本位具足圓滿受持也。剛才說叁皈依通于大小乘,受戒不同,小乘有小乘的戒法,大乘有大乘的戒法。大乘戒法就是菩薩戒,四衆弟子都應該受,出家人受出家菩薩戒,在家人受在家菩薩戒。但是這十六觀經的經文,卻沒講到菩薩戒,只講到比丘、比丘尼戒,就叫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這句話是專對著出家二衆說。出家二衆,受過具足戒,就究竟圓滿了。但是出家人有出家者的威儀,威者很莊嚴的意思,叫做威嚴,即孔子所說“君子不重則不威”之威,是莊重之意,不作威猛講。儀者儀則,規則也。出家人受持具足戒法,行住坐臥,都有一種威儀,統名四大威儀,詳細分析有叁千威儀,八萬細行,當統統受持,不得毀犯。爲什麼單指著出家人講?出家人是人天師範,不但爲人作師父,還要爲天道衆生作師父,行住坐臥,不莊重怎麼行呢?所以出家人不可犯威儀。這持戒和守威儀,都是求福的。佛菩薩像,都是給我們做模範的,我們學佛,要學佛的威儀,此地供的佛像,有坐的、站的、臥的。你看佛怎麼站你就怎麼站,佛怎麼坐你就怎麼坐,佛怎麼臥你就怎麼臥,這就不犯威儀了。過去佛法興隆的時候,要想學佛法,先講戒,若是居士便先爲講叁皈依,(叁皈依就是叁皈戒),再爲說五戒,再爲說八戒,講過了,你能受持叁皈五戒,然後爲說其他經論道理。出家人更嚴格,它有時間的限製,初出家先學戒,一定要學滿五年的時間。學滿了五年,還得經過考試,考試對于戒學的開遮持犯是否明白,考得到資格了,然後許學經論,若是考的不及格,還得再留級學戒,這都是佛法興隆時代之情形。現在到了佛法衰落時代,出了家尚無處可學戒,何況居士,所以大家能夠受個叁皈依,亦就算種了善根。有的人糊裏糊塗受了個叁皈依,並不了解叁皈依是怎麼一回事。所以現在有的人,不但佛理不明,連佛與神都分不清,這都是到了末法時代,佛法衰落的現象。學佛學佛者,學佛之學識也,怎樣學佛的學識?佛的學識就是叁種無漏學。即戒學、定學、慧學是也。應先學戒學,現在到了末法時代,沒有人講戒學,縱然想學,亦沒有地方可學。當知戒學是定慧二學的基礎,未先學戒學,要想學定學慧,結果皆因沒有基礎之故,想得禅定得不到,想得般若智慧亦得不到。爲什麼呢?譬喻建造叁重樓房,當先造第一重,若不先造第一重,而妄想造第二第叁重樓。那成了空中樓閣,怎麼會造得起來!戒學非常的重要,釋迦世尊垂般涅槃之時,阿難尊者問道: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爲師,佛涅槃後,我們以誰爲師?佛言:以戒爲師。由此可知戒律非常之重要。我們現在不學戒,亦就不懂得持戒,不懂得持戒,又不明戒學,便以自己的妄想心爲師了,這叫“師心自用”。以自己的妄想心做師父,以是自己就在開口亂道,看見別人持戒,就會說些歪曲的論調:“那個是著相學小乘,我們學大乘法的不要著那個相。”他說的很高很大,他是學大乘法的。須知,這都叫做以妄想心作師父,開口亂道。怎麼知道那人是以妄想心作師父,開口亂道呢?那人根本沒有看過大乘戒,沒有學過大乘戒。剛才說小乘有小乘戒,大乘有大乘戒,大乘戒即菩薩戒,而菩薩戒比小乘戒更難持。我們現在不是專門講戒,我只略舉一二條,讓大家比較比較就知道了。小乘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有叁百四十八條。我們都是大乘弟子,我們都知道吃素是重要的一條戒,你若研究戒律就知道,小乘戒沒有吃素這一條,比丘二百五十戒沒有吃素這一條,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戒亦沒有。那麼我們中國佛弟子爲什麼吃素?梵網經菩薩戒本有這麼一個專條,“一切衆生肉不得吃”,若吃了衆生肉,便犯菩薩戒。由此可知菩薩戒難持。泰國是原始佛教國家,他們那裏的出家人不吃素,因爲他們是小乘比丘,那個國家的佛教沒有菩薩戒。他們受的小乘戒,小乘戒沒有禁食肉戒,是故他們食肉不犯戒;可是我們中國的出家人,受了比丘戒要加受菩薩戒,居士們受了五戒(小乘戒)亦可加受菩薩戒,中國的佛門弟子都吃素,是因爲大乘佛法要吃素。還有一條戒,大家都知道的,蔥、薤、韮、蒜和興渠號爲五辛,概不能吃,小乘戒中比丘、比丘尼戒本沒有這一條,而中國的佛弟子都不吃蔥、薤、韮、蒜,是爲什麼?是梵網經菩薩戒本規定的“一切五辛不得吃”,因此可知說什麼我是大乘,我不要著相,這種人根本不懂大乘法,沒有看過大乘戒。這是勸請諸位,要注重戒律,現在不是專門講戒,是講十六觀經,經中這一條是叫我們修福的,犯戒就造罪,能持戒就是修福。而這第叁種福業是專講小乘戒律,不講大乘戒律。

  “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同于大乘菩薩修的福。我們要學大乘菩薩,第一要先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譯成中國語爲覺有情,即發上求佛(覺)道,下化衆生(有情)之心,爲發菩提心。第二要深信因果,若是錯了因果,背了因果,就造了罪,故當深信因果。深信因果者,在凡夫位,以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爲信因果,這是現世因果。能了知因果通叁世者爲深信因果,如經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知道因果通叁世,而只顧現世于因果的話,見行善之人,以因果說應當享福,他卻生活艱苦;有的造惡之人,理當受苦,他卻生活優裕。因此對因果便生懷疑,不敢相信。今示以叁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當知那行善之人,生活艱苦,是他前世沒有修福,故今生受苦;那個造惡者生活優裕,是他前世修了福,故今生富裕。“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惡人享福,是他前世修來的,但他今生作惡,來世決定沒有好結果,不但當個貧窮人當不到,還可能墮落到叁惡道。那善人生活艱苦,還能行善,來生一定有好結果,因爲他雖是個貧窮人,還能行善事,來生一定有好的結果,不但生人,還可能生天,一定在人天道享福。這就是今生作的什麼因,來生得的什麼果。講深信因果之“深”義,以能相信因果通叁世,可算是深了。但是這在凡夫位上,可謂深信因果,若較諸二乘因果,則凡夫位的叁世因果是世間因果,爲淺位因果。能相信修四谛、十二因緣法,可超出叁界,了脫六道輪回,證得阿羅漢、辟支佛果,這個信心就深了,叫深位因果。這裏講到…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