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即爲一身。十六觀經屬大乘經,是報身佛所說之法。剛才說過叁身即一身,亦就是生于印度之釋迦佛,你是個大乘,看見佛是報身佛;你若是小乘,則所見爲化身佛——但見他是一個老比丘而已。

  “說”者說法,世尊成道之後,即說法度生,說了四十九年法,一直說到入滅之時還在說。凡佛所說之法,就是法語。法是何義?即教衆生了生脫死之方法也。佛愈是說法,衆生就愈得了生脫死之利益,我們凡夫雖然說了數十年,但很少有利益衆生者,盡是說些空話,爲何不學講經呢?佛說者,即說法也,上次講彌陀經時,講過,說者悅所懷也。佛說法爲何欣悅?佛說之法能度衆生轉凡成聖,了生脫死,故胸懷歡悅。

  “觀”者觀想、觀照。能觀之智慧,須大悟之後,智慧才能啓發,在未開悟之前,此名爲識。爲什麼作觀想,得轉識成智?因所觀者爲阿彌陀佛。觀想阿彌陀佛,妄識即轉成智慧。我國八大宗中,有唯識宗,唯識宗講究用功,轉識成智。今此十六觀經之觀字即是轉識成智之法。這個妙極了,你觀想阿彌陀佛,你的妄識,就可轉成智。因爲識是妄想心,妄想心想的是凡夫境界,天天想凡夫境界,故爲妄識。現在叫你觀想佛的境界,你的境界就變成佛的境界,佛境界哪還有妄識呢?當然已轉識成智了。觀字之妙,妙就妙在這裏。

  “無量壽佛”即梵語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之教主。此經內容令觀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今僅雲觀無量壽佛者,舉正報以收依報,述化主以包徒衆也。

  以上講解別題之義,下講通題經字。

  “經”字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契者,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下契衆生之機者,每部經有他所契化之機,唯有淨土經,下契衆生之機,則叁根普被,最爲殊勝。

  經題講竟,今講譯題。

  劉宋西域叁藏法師畺良耶舍譯

  “劉宋”者簡別非是趙宋,而是南北朝時,劉裕開國之朝代名。中國的曆史上,有兩個宋朝,一個是劉裕開國,一個趙匡胤開國的,故今用劉宋以簡別之。“西域”即今印度。“叁藏法師”者,凡是博通經律論叁藏之法師,皆得名叁藏法師。“畺良耶舍”,此雲時稱,法師于宋文帝元年來中國,住南京锺山道林精舍。曾翻譯此經及觀藥王藥上經等。

  正釋經文

  甲一、序分

  乙一、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叁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爲上首。

  今天開始講解經文。

  凡是佛經,皆有叁分:一、序分、二、正宗分,叁、流通分。序分又分兩科:①證信序,②發起序。今先講證信序。

  上面這段經文,即是證信序。此段經文,是世尊將入涅槃之時,阿難尊者問佛:世尊圓寂之後,弟子們結集法藏,一切經首,應安何等字句?佛答:“一切經首,應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點,與大衆某某等若幹人俱。”此即經家所謂六成就。因爲佛住世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說的統統是因緣法——一切法皆從因緣生。世尊開法會,自有開法會的因緣,但必須有此六種因緣,才能成就法會,所以每部經首,必須將它說一說。有此一段經文,就可證明這是佛說的經,故名證信序。佛教大小乘經,都是阿難尊者所背誦出來的。佛弟子中,各有一個第一,而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多聞第一,按現代名詞,叫做記憶力特別強,他有此大智慧,佛所說的法,他都能統統背誦出來。故結集法藏時,大家公推阿難尊者升座,代表佛說法,將佛住世講過的佛經,一一背誦出來。阿難尊者于是在宣講每一部佛經之初,必定宣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點,與某某大衆等若幹人俱。”然後宣說該部佛經之內容——正宗分及流通分,如何如何,經大衆通過之後,記錄起來。那時印度尚未發明紙,而是用貝多羅樹的樹葉記錄的。此即成爲佛教最原始結集的法藏。

  以下分別解釋六成就意義:

  “如是我聞”,此一句經,有兩個成就,“如是”二字爲信成就,“我聞”二字爲聞成就。如是二字,古來祖師解釋經時有很多種,我平常講經,都分叁種解釋。第一、如是二字是“顯理之詞”,顯真如實相之理。今先消文,怎麼叫如,怎麼叫是?不異名如,無非曰是。既已消文,再來顯理。一部經有一部經的理,現在就講這部十六觀經之理,十六觀經之理,怎麼名如?怎麼叫是?十六觀經所講的是什麼理呢?所講的是實相妙理。實相妙理,叁世不易。不易就是不變易,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亦複如此,永遠不變的,若是有變動,便成了生滅法。實相妙理,他是不生不滅的,所以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他都不會變動,叁世不易故叫做如。今觀經所顯者,實相妙理;實相妙理,叁世不易故名“如”。怎麼叫是呢?依實相妙理,觀想念佛,絕對無非,故曰“是”。以此顯十六觀經之理體。第二種解釋,信順之詞。佛所說法,爲弟子者,皆當信仰順從,若不信仰、不順從,便不名如是。“如是”者表示我們信仰,我們順從。這就叫信順之詞。第叁種解釋,“如是”二字,指法之詞。如是即指這部十六觀經,觀想念佛之法,此是最淺顯之解釋。有了指法之詞的淺顯解釋,意義已明,何必還要作顯理及信順之重釋?答:必須如此解釋,何以故?須知“如是”兩字,指十六觀經之法,而十六觀經之理,你若不懂,就必須去聽講,聽講就必須信順,如不信順,聽了等于未聽。能信順者是我們的心,所信順者爲實相妙理,觀想念佛。觀想念佛,還須依實相妙理。佛說每一部經,都以實相妙理爲體,所以要顯理。由淺入深,再由深講到淺,有此叁種的解釋,才能曲盡義理。爲什麼將信成就列于經首?因佛法如大海,唯信爲能入。世間有“望洋興歎”之語,佛法亦如是,若無信心,不能深入法海,得不到法益,徒自“望法海興歎”。

  “我聞”二字是聞成就。我者阿難自稱之詞。因爲世尊圓寂之後,阿難尊者于結集法藏,升座說法之時,諸佛加被,頓時莊嚴如佛,大衆心疑是否阿難已成佛?所以阿難先爲表明,如是法門,乃我親從佛聞,非屬己智。“如是我聞”一語出口,群疑頓息。今將“如是我聞”四字聯起來解釋,即如是——十六觀經,是我阿難親從佛聞。阿難尊者自說我聞,亦即勉勵我們衆生,要多聞法。娑婆世界衆生耳根最利,盡用眼看,還須耳聞。以我國的佛經來說,凡是國學有基礎的人,多看幾部祖師注解,亦可了解佛經,但是很費氣力,不如去聽經,看六小時的經,不如聽二小時的演講,來得明白。可知聽經要比看經好。因爲看經看的多了,看後忘前,聽經即無此弊。而且聽經時,一心谛聽不但不會忘,又可聯想到其他經論,觸類旁通,所以要多聽經。現在末法時代聽經機會非常少,遇有講經機緣,應當放下一切,發心去聽。聽經時,須專心谛聽,聽得法喜充滿,將坐久腰酸背痛之事忘了,不知時間之已到。所以勸各位要發心多聽講經。

  “一時”兩字是時成就,佛說法是在印度,印度曆數的年月日時,和中國曆法的年月日不合,故不能記載某年某月某日。而年月日時是世間法,記上了不但對經典沒有多大助益,反而令研究經典之人,爲了考查時間,費時費事。況且印度人向來不注重曆史,故無法查對時間。現在印度的曆史時間,完全根據阿育王的那幾根石柱子考證出來的。又佛說法時,不是一次說完一部經的,此經雖是一次講完,而華嚴經分七處九會,故無從記載哪一會哪一時。再者佛說法有時在人間,有時在天宮。如地藏經即是在忉利天宮說的,忉利天的曆算(忉利天一日,人間一千年)與人間曆算如何查對?是故古來翻譯佛經之大德,根本不記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只用“一時”兩字概括了。一時者,“師資道合,說聽究竟”,名爲一時。明白點說:即師長弟子,志同道合,說的聽的,都功德圓滿,把一部經,從頭講到尾的那一個時期,統稱爲一時。佛說法,講“實相妙理”,是超時間空間的,但是說法是在人間說的,離不開時間空間,故須要有時成就,才能聽法。臺灣屬亞熱帶地區,夏天太熱,時間不成就,不能講經說法。我們志蓮精舍爲此特別買了一部冷氣機,但是機器大,聲音亦大,聽起經來,它老是打閑岔。而且在講堂聽經時,開著冷氣機,固然很涼,聽完經出來,呼——的一聲,熱氣襲人,容易生病。現在冬季,天氣不太冷,正是聽經的好時候。再說到嚴重的時不成就,天下大亂,那時根本不能講經;就算天下不大亂,但社會不安甯,亦不能講聽。以往香港常常請我去講經,但近年來,社會愈亂愈利害,入夜之後,到處發生搶案,現在香港吃了晚飯之後,大家都不敢出門,怎麼去講經?我今年去美國,而美國人晚上七點鍾以後,足不出門;白天大家都要去上班去上學,沒有時間聽:到了晚上閑一點,可是晚上到處都是土匪強盜,到處都可能發生搶劫,大家都不敢出門,你欲講經說法,怎麼去講?怎麼去聽?現在我們臺灣,氣候不冷不熱,社會亦很太平,晚上出來聽經,沒有什麼顧慮,正是聽經的好時光,希望大家珍重這個好時光,天天要來,聽完這部經,我是決定把這部經講圓滿的。

  “佛”是主成就。凡是法會,必有說法的主持人,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這個講經法會的主持者,故曰主成就。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這是處成就;第五個成就,亦即空間的成就。說法得有個場所,在哪裏說這十六觀經呢?在王舍城耆阇崛山。王舍城是印度摩竭陀國的國都,爲印度第一大城,耆阇崛山是梵語,譯成中國話叫靈鹫山。鹫是鹫鳥,那個山的形狀像鹫鳥的頭,故又名鹫頭山。此山座落在王舍城外東北方。佛說法不在靈鹫山頂上,是在靈鹫山下面。前幾年道源去印度朝禮聖地,朝拜靈鹫山,到了靈鹫山,和大家一齊爬山,到了山頂上,沒有個場面,都說就在這裏叩頭禮拜,那裏既沒有廟亦沒有寺,只剩個塔基,塔已被回教毀壞了,就在那裏將帶來的香,點燃起來,插在地上,禮拜一番。朝拜聖地靠信心,這是佛在靈鹫山說法…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