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道源法师讲述

  振教法师记录

  恭敬法宝·开智慧眼

  居心诚敬·入道要门

  

  非卖品

  序

  佛者性体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众也,众亦性体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则出家在家通称,以性理无二致也。性体迷于事理则秽,秽则为众,性体觉于事理则净,净则为佛。所以众必除秽而转净,不净不得作佛,佛已纯净能知秽,知秽始能觉众。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祖云:心秽土秽,心净土净。从知佛众净秽,皆在于心,此为净宗之法要,亦全藏之纲领也。三藏浩浩,无非明净,通途远而难,三经鼎足善巧,别径近而易。世界悉檀,先以欲牵,能顺其秽,带业往生,伏惑出世,能融其秽。由顺而融,及近上善熏习,享乐莲邦潜移,自然心念三宝转净矣。遇此而不振奋,甘于沉没,佛恩己灵,俱深辜负矣。然三经修法,亦分难易,小本弥陀,一心持名,径中又径最易,故修者普。大本无量寿经,详说缘因,开发善根为助,较繁修少。若夫观经,依经所示,以心作观,少违教义,名为邪观,名为妄想。而圣境广大,凡心隘陋,十三观虽开方便,心粗境细,犹难作到,故从古修者讲者,直凤毛麟角如也。或言三经鼎峙,岂宜知一忽二,言固如是,然亦有说也。是行宜守专,知必求全,行不专则定不成,知不全则慧不生。无定无慧,于净何有,有净万人去者,必明乎此也。今之学者,问以何谓净秽,愕然茫然,无以应。问以何生西后,始悉忆念三宝,又茫然,无以应。问以心佛交感,九品生相,七宝有想,人天凡相等,俱无所应。是不知净,无有净,唐捐其功,乃不读观经之过也。宿德道源法师者,乘愿再来人也,示生豫州,幼出家受具足戒。遍参名山,精天台教义,曾久卓锡灵岩,喜宏净。来台建海会寺,为三台专一之净宗道场也。悯学人啙封,于台北志莲精舍,敷讲观无量寿经,由振教法师记录,批却导窾,深入浅出,微密显章,如指掌文。记录,文取语体,义皆畅达,可称双璧,不同智疏礼钞,必精台教后能读也。道公久病目,视力艰,每讲经以深镜助之,不自为苦。此经讲座圆满,世腊适臻八秩,为众忘身,其悲心至于斯也。兹者斯讲流通,三宝云何,净秽奚别,九品等相,心佛是谁,无余蕴矣。犹之孽海慈航,待于津岸,尚徘徊不登,宁非不智也哉。余不敏,读正感焉,公来征序,欣然而有辞。谨述所知,随喜劝请来者,时哉时哉,不可复失。

  一九七七年冬至月优婆塞李炳南恭识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分科目次

  序

  经前玄谈

  略释经题

  正释经文

  甲一、序分

  乙一、证信序

  乙二、发起序

  甲二、正宗分

  乙一、明净业

  乙二、辨妙观

  丙一、日观

  丙二、水观

  丙三、地观

  丙四、树观

  丙五、水想观

  丙六、总观

  丙七、华座观

  丙八、佛菩萨像观

  丙九、佛身观

  丙十、观音观

  丙十一、势至观

  丙十二、普往生观

  丙十三、杂明佛菩萨观

  丙十四、上品生观

  丙十五、中品生观

  丙十六、下品生观

  乙三、彰利益

  甲三、流通分

  乙一、王宫流通

  乙二、鹫山流通

  跋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弟子振教谨记

  ——道源老法师六十五年冬讲于台北志莲精舍

  经前玄谈

  中国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净土宗属八大宗派之一宗。我们这个讲经的志莲精舍,属于净土宗之道场,志莲者志求往生莲邦也。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及往生论。本精舍以往已讲往生论及阿弥陀经,现在续讲观无量寿经,此经又名十六观经,谓此经内容为十六种观念法门也。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鼎足而立,同等重要,不可偏缺,净土宗才可兴盛起来。在同等重要中,又有差别,即观经较弥陀经、无量寿经,尤为重要,乃重要中之重要者。大乘佛法中,最高的是华严经,我们每天作晚课蒙山施食时,必念华严经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谓欲了知的是什么?即是欲了知三世诸佛是何处来,应从自心中求,佛教大乘法,凡是心外求法都名外道,须观法界性,了知三世一切佛,统统在我心内,皆是我心中造出来的。十六观经教人观想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先造一尊佛出来。能造一佛,即可造十方三世佛,这就是十六观经告诉我们心造诸佛之法。然若不研究观无量寿经,则一切唯心造,徒具空理而已。故须研究十六观经,才能知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道理,这个道理通华严经亦通禅宗,是大乘佛法中最高理论,这十六观经上统统有。我国最高法门是顿教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成佛如何成?见了本性,就成了佛。本性在何处?本性就在我们心中。我此心中就具有佛性,见了此佛性,就成了佛,所以叫做顿教禅宗。此是禅宗教人顿悟之法。如何使凡夫心观想成为佛性?十六观经教你观想方法,照着十六观经修,就可观想得一尊佛出来。所观的是谁?观的就是阿弥陀。阿弥陀佛不出我自心,西方极乐世界,亦不出我自心。平常讲最高理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若不依十六观经修观想,则所说者,皆是些空理。自性弥陀,你心里唯弥陀不来,唯心净土,你心里亦净土不来,此何故?我们的心是妄想心,怎能变得弥陀出来!我们的心是染污心,怎能变得净土出来!但得有个方法教他变,十六观经教我们观想变现西方极乐世界庄严,观想变现阿弥陀佛庄严,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皆是我心中所造,那么西方极乐净土,即是我自心净土,弥陀即我自性弥陀。每天晚课中,唱着“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此偈即出自十六观经。所谓白毫宛如五须弥山,绀目有如四海之大,试问脸孔须有多么大?才能容纳此毫此目。此话从何说起?即十六观经有此观想。由此可知净土三经中,十六观经为重要中之重要者。若是净土宗没有十六观经,不须外道捣蛋,即禅宗就早已将净土宗打倒了。禅宗自六祖以后,风行全国,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幸而净土宗十六观经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语,非心外求佛,非心外求净土,我自心即是佛,我自心即作佛。十六观经有此二句明文,任何高深的道理,亦超不过此二句妙理,所以净土宗,不会被任何力量所消灭,即在此也。

  十六观经是观想念佛法门;阿弥陀经是持名念佛法门,即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十六观经是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观想成功,再观想西方三圣的正报庄严;观想成功之后,再观想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作莲花合想,作莲花开想,作花开见佛想。凡此皆是自己观想成就,故名观想法门。佛教何以有观想、持名、……等种种念佛法门?因众生根机不同故也。

  此十六观经之观想念佛与弥陀经之持名念佛,不相妨碍,况且十六观经最后三观即持名念佛,若持名念佛多年,有所领会,则继续修持名念佛,亦可不修观想之行,但不可不知十六观经之理。若不知十六观经之理,则信愿行三者中信心易退;因对净土道理不明了,遇禅宗人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或遇密宗人说三密加持即身成佛,你的信心立即动摇。信心既动摇,愿行随之而退,不能自利亦不能利人。再去参禅、禅参不好,去学密、密学不好,此叫不能自利。既不能自利,亦不能利他。何以故?你对净土道理不了解,经他人一批评,已误会自己修净土是走错了路,又如何能去弘扬净土?是故不能自利利人。我佛入灭已二千五百余年,正法一千年过去了,像法一千年亦过去了,现在乃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欲想自利利他,除了净土法门以外,别无他法。若是说的尽高,做却做不来,如何能自利利他?所谓自利利他者,自他同了生死之谓也。欲了生脱死,须是足踏实地修行,非说大话可了生脱死。所以真正发心了生死,除净土以外,别无法门可了。欲想度众生了生死,除净土法门外,亦别无其他法门也。

  十六观经注疏,有智者大师疏,以解经文;四明尊者妙宗钞,以解智者疏;又有善导大师四帖疏;另有黄智海居士的白话解。皆是此经疏注中之佼佼者,可作研读之参考。

  以上经前玄谈竟。

  略释经题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别题,经字是通题,为通别一对。别题又分二重能所,佛是能说之佛,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观字是能观之智,无量寿佛是所观之境,是为能所一对。“佛”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梵语佛陀或佛陀耶,中国话译为“觉者”,大觉大悟的人,就叫做佛。社会上有大学问的人叫学者,佛非迷愚之人而是觉悟之人,故云觉者。为何不直译作觉者?因佛字的觉义,含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诸义,故不翻。凡夫不能自觉,正所谓不觉不知;声闻虽能自觉,而无悲心,不能觉他;菩萨虽能觉他,觉行欠圆满;唯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为超出九界之上的大觉者,故名为佛。世间人凡事好起分别,若劝他信佛,他要问问:佛比天公、仙公谁大?须知佛比天公和仙公都大,又比罗汉、辟支佛、菩萨大。佛是最高无上,故曰:“天上天下无如佛。”这个佛即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出生在印度迦毗罗国,父号净饭王,母名摩耶夫人,但是此示现印度之佛是化身佛,化身佛是度凡夫二乘人者。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理体,理体无相,虽是无相,但是凡夫若想成佛,非证得此理体不可。如何证法?必须修行用功,修行用功是因,结果证得的佛果,即报身佛——修行之果报。此报身佛,唯菩萨能见,二乘凡夫无法见到。佛是大慈普利一切,为使二乘凡夫能见到佛,故有化身佛——乃变化出来之佛身。此三身,非一非三,即一即三。若是菩萨根机者,所见的是报身佛,二乘根性人见化身佛。化身从报身出,报身由法身来。故法、报、应三身…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