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P14

  ..续本文上一页之意。“见日欲没,状如悬鼓。”专心观想成功,便见到那欲落的太阳,形状就像大殿里悬挂着的鼓一样。“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观想是用心想的,最初是闭着眼睛想的,想出来一个太阳,状如悬鼓,但一睁开眼睛,它就没有了。再闭着眼还想,想那状如悬鼓的日头,再睁开眼睛看,要修到闭着眼和开着眼,都看到一个状如悬鼓的落日,分分明明,在正前方,这时日观就修成了,此是在静室中打坐观想出来的。还有一个前方便的修习方法,就是先去实际的观落日,这时或坐或立都可以,正对西方,瞪着眼睛看那欲落的太阳,太阳快要落了,发红色,光线不强,不刺眼,这个时候可以开着眼睛看,看一会儿,再闭着眼睛想,若是想不出来,再开着眼看,那个太阳还在,还没落下去,再看,看了再闭着眼睛想。天天这样的用功,直到闭眼开眼,皆见落日,这是方便中之方便。然后回到静室打坐,打坐这时,房间里没有太阳,当先闭着眼睛观想太阳,观想见到太阳,再睁开眼睛,在这没有落日的静室中,开着眼睛亦看见太阳,闭着眼睛亦看见太阳,这就是日观修成了。修这个日观干什么呢?这问题下面有讲到的,是为了修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宝地的前方便。凡夫的心想羸劣,一旦观想大的西方极乐世界,观不成功,所以先教观想落日,观想的落日有多么大呢?有大殿里的鼓那么大,这是凡夫的心,可以想得成功的。想成功了,下面再一个观,再把它放大,再把它生起庄严,这是为了要观想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地,先观想这个日。“是为日想,名曰初观。”这是十六观中的第一个观。

  丙二、水观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水观就是将前面第一观观想出来的落日,叫它变成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想见那状如悬鼓的落日里面,通通变成水,那个水非常澄清,没有半点浑浊之象,亦令明了,就是前面观想落日之时,谓开目闭目,皆令明了。此处观想水,亦要观想得清清爽爽,明明了了,故说“亦令明了”。“无分散意”者,既已专心观想水,观想成功之时,此心便不再分散,一定把它训练得专心系念一处。“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这个观,本名水观,其中含有次第观想之意,先观想水,水观成功,再观想水把它结冰。“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水把它观想成结冰,见冰映彻就是内外通明,水是澄清之水,结成的冰不但澄清,还带光明。光明映照,内外通彻。冰的观想,观想成功,再作琉璃想,叫冰再变成琉璃。琉璃是什么东西?琉璃是宝物之名,译成中国话叫青色宝,它的青色像什么色?就是晴天的天空之色,我们普通叫蔚蓝色,那个就是琉璃色。佛经上说,四大部洲中间的须弥山是金、银、琉璃、玻璃四宝合成,我们所居的是南瞻部洲,南洲正是应着那个琉璃宝,所以琉璃宝对着日光照射反映出来的颜色,就是蔚蓝天空。此处说作琉璃想,就是要把原已观想成功的冰,冰本色白,再把它观想成琉璃宝色。“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琉璃宝观想成功,见到的琉璃宝地,亦是内外映彻,因为先观想冰,冰是内外映彻,只是把它变变颜色,白色的冰变成青的琉璃宝色,而琉璃宝的本体仍旧是内外映彻。这个地方有个前方便的观想:上面第一观——日观,有个大小的形状——“状如悬鼓”,那个鼓有多么大?经上没有说,再大亦大不到哪里去,因为是个鼓,再大的鼓亦决不会像西方世界那种范围,于是教观想将欲落山的太阳状如悬鼓那么样。此即前面说的,我们凡夫的心想羸劣,一旦教观西方极乐世界,观想不出来,因为我们的肉眼,常常看见落日,所以令作此观想,容易观成功。只要把那状如悬鼓的落日观想成功,这第二个观观成水,水再观成冰,冰再观成琉璃,这都很容易了。最难的就是第一个落日观,虽然只观一个落日,却很费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用过专心系念的工夫,我们的妄想心,是个散乱心,叫它专一,它不专一;叫它不打别的妄想,它愈是妄想纷纷,这就是凡夫的境界。你没有用过功,你不知道这个心多么散乱,它昼夜六时都在散乱,白天东想西想,晚上睡着了还是在乱想,它不散乱,为什么做些乱七八糟的梦?现在我们学了佛法了,叫它专心系念西方,把西方极乐世界观想出来,那可非常费力,就是你叫它不要东想西想,它愈要东想西想,而我们用功,却要控制住这个妄想心,要观想落日,把它观想出来。怎么样的费力,都一定要观想。把它观想出来了,这个心就受了训练了,就是怎么样能把它归一?这个心控制到能听你的招呼之时,再观想水就比观日容易,水观想成冰,冰变成琉璃,这都不太费力气了。所以用功的人说:“头难头难”!第一步最难,不要怕难,没有观想不成功的。

  初用功的人,最难调伏的有两个心理:第一是掉举心,即妄想心,东想西想,想的都与道不相应;第二是昏沉,即打瞌睡,这是在没有掉举心以后的现象,这比掉举心更可怕,一打坐就昏昏沉沉的睡着了,坐香的时间满了,瞌睡亦醒了,人家坐了一枝香,他睡了一枝香,他不知道,还以为他是在用功呢。这种昏昏沉沉的坐禅,就叫做养无明,这无明愈养愈大,起初是打坐时昏沉,渐渐的看经、念佛、拜佛都会昏沉。所以初学用功的人,有二句警语,叫做“腿子痛不算病,腿子不痛要老命。”过去大陆上的出家人,初学用功,一定要去丛林里参学,叫做入众参学:在丛林里用功,不容易昏沉,因为上有师长的督导,中有同参们的辅助,叫做依众靠众。举例来说:禅堂里有监香师父,大众坐着他站着,站在禅堂当中,手里拿个香板,静静的监视大众,有没有人打瞌睡?他若看到你在昏沉,就轻手轻脚的来到你身边,拍哒一声,打你一香板,这香板要打的响,而不是要打的痛,打的响可使旁的人听了,提高警觉,免落昏沉,以收打一警百之效。念佛堂有当值的师父,他拿个巡香幡,这幡就像大殿里挂的长幡,幡上一面写着“惺惺寂寂”,一面写“寂寂惺惺”,在大众师念佛归位止静以后,僧值师就站在堂中,监视大众用功,若你昏沉时,他就用巡香幡,在你脸上打一下,这都是去除你的昏沉,令你提起正念来用功。祖师们制定这些规矩,是要令初学不走错路——不走掉举和昏沉的路。现在大陆的佛教通通没有了,台湾佛教既没有禅堂,亦没有念佛堂,你想入众参学,没有地方可以参学;你想依众靠众,没有个众可以依靠;发心用功的人,只有入山住茅篷,这既没有师长督导,又没有同参协助,打坐之时,应特别注意,不要昏沉。还有在家居士发心静坐,亦要注意到不要昏沉!因为现在台湾没有禅堂亦没有念佛堂,所以在此讲经之时,多说几句,给大家做参考,发心用功的人,要注意掉举和昏沉这两个烦恼。

  现在再讲到十六观,叫做妙观;妙者不可思议,它既能对治掉举,又能对治昏沉。因为修观之时,坐下来先观想一个落日,这须专心系念,非得把妄想心统一不行,心不统一观想不出一个落日来。所以你能修观想的时候,自然而然把掉举烦恼对治了,对治了掉举亦不会有昏沉。昏沉打从哪儿来的?怎么会坐着睡觉呢?妄想不起,妄想刚刚歇落下来,昏沉来了,打从这儿来的,就是没有用功人才会有这种烦恼。你现在修观想,观想一个落日,叫他闭着眼睛亦看见,睁开眼睛亦看见。再观想叫它变成水,变成冰,变成琉璃。妄想不起,昏沉亦起不来,因为有个境界贯注着他,要他想观一个落日像鼓那么大;这亦是因为凡夫的心量,观西方极乐世界一时间观不出来,能够把鼓那么大个日头观成功,这就容易了。日观既成,再叫它变成水,水变成冰,冰变成琉璃。经上虽然没有说,用功的人得知道这里有个放大的观想。因为琉璃地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地,光观想像个鼓那么大怎么行?须尽你的心量,叫它尽量放大,一直放到一看这个地无量无边,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地。这个十六妙观,怎么叫做妙?刚才说它能对治掉举和昏沉,它还能够把我们的心从小扩大起来。我们不学佛法,不知道自己有个真心;学了佛法才知道我还有个真心。真心有多么大?真心遍法界,大而无外,没有哪一法超出我的心以外,所以一切法都在我的心内。依着经是这么讲,我们现在的心,还是个妄想心,还是个小心。心在哪里?心在我的身体内,身体以外的都不是我的心。这个时候假观想作下手,利用心大无外,叫它尽量的大,大得无量无边的一个琉璃宝地,这时候你要知道,你的心已变成一个大的心了。这个地方有个疑问,就是小本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这里为什么说琉璃为地?要知道,弥陀经经文少,意义简单,它说黄金为地,你就观想黄金为地就对了。它和这个十六观经说琉璃为地,怎么配合?整个极乐世界是琉璃为地,所谓黄金为地者,是指琉璃地上的道路是黄金的。阿弥陀经下文说饭食经行,经行就在这黄金路上走的,那是指着黄金路说,不是全体黄金的,而是全体琉璃宝。“见琉璃地,内外映彻。”前面由水观变成冰观,冰观变成琉璃观,琉璃观观成,看到琉璃地,尽我们的心量,把它放大。既见到琉璃地,内外映彻,再往下观,此琉璃地“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下就是琉璃地的下面,有个金刚七宝金幢在那里擎着它。幢是什么?幢就像柱子一样,柱子有圆的,有方的,而这根…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