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P15

  ..续本文上一页金幢是八方的,有八个楞子。它的本体是黄金的,叫做金幢。上面有金刚宝,还有七宝,叫做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的擎,就是托举起来。西方极乐世界琉璃宝地的下面,有一根金刚七宝金幢,把它擎起来。“其幢八方,八楞具足。”这个幢有八个方面,八个楞子,叫做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上面说金刚宝七宝黄金等,那是从本体简单说,其实那个八面金幢,每一方面都不止七宝,还有其他的宝,这个宝不止七种,是百种宝所成的。“一一宝珠,有千光明。”此处观想宝,要随着经文按次第观:先观想琉璃地下面有个幢,在那里擎着它;再观想那个幢什么颜色?黄金的;再观想那个上面还有金刚宝、还有七宝;七宝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弥陀经上有明文。再观想它每一方面都有百种宝;这百种宝都是宝珠,它是用宝珠庄严其上。再观想一一宝珠,有千光明。这要先观想这些宝珠放光,放一种光,慢慢的观,观想它能放出一千种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再观想宝珠放出来的光明,起初是一种颜色,愈观愈多,每一种光明都具足八万四千种色。这个光大了,这大光明“映琉璃地”。宝幢上,宝珠上的光,都照映着琉璃地上。这个光大了,大得“如亿千日,不可具见。”我们这娑婆世界的光,最大的就是日头,一个日头的光很大,两个日头的光,我们就不能看了。这个光明,如亿千个日头的光那么大。我们作观想的人,虽然能观想成就,亦不能完全看,完全看,眼睛简直受不了。“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上是观想琉璃地下面的庄严,观想成功,现在把观想的心,转到琉璃地上,再观想琉璃地上面的庄严。这个琉璃地是整体的,全体都是琉璃宝。这个地上面,“以黄金绳,杂厕间错。”杂厕间错,就是纵横交织。黄金绳刚才解释弥陀经上叫做黄金为地,这绳子是路。可看四帖疏上善导大师的解释便知。我们作观想,应知琉璃地是整体的,地上面一条一条的黄金路道,我们观想它就像绳子一样。绳子是形容和譬喻,实际就是个黄金的道路。黄金的道路,有横着的路,有竖着的路。像我们台湾有纵贯路,有横贯路,这就叫做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把黄金道路,纵横交错的形状,观想成功了,再看那路边的庄严,以七宝界,分齐分明这句,上面那个分字念作份,齐字念作剂,(份剂)下面那个分字读本音(分明)。这是指那个譬作黄金绳的道路两旁的庄严。道路两边有个界限,此地是以七宝来分界限的,有个分齐,就是有个路的边界,这边界的分齐很分明,因为是用七宝庄严出来的。“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庄严道路的七宝,每一种宝珠放光都放五百种颜色。“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本来是庄严黄金路的七宝,它放光映射到虚空里,有的像华,又有的像星星、像月亮。悬挂在虚空里,变成虚空的庄严,再变成一个光明台。再变又变成楼阁,“楼阁千万”千万是说它很多,不一定是一千一万,而是统说他有很多的楼阁。“百宝合成”这些楼阁是百种宝合成的。小本阿弥陀经说的简单,七宝合成,这个地方说百宝合成的。“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再观光明台的庄严,这光明台的两边,以华幢庄严。幢,我们平常叫做幢幡,那虚空里,一个一个的幢幡,都是华做的,故名华幢,而有百亿之多。还有无量乐器,以为庄严。乐器就是音乐之器,如笙箫管笛等等,在这光明台两旁的虚空里,有无量无数的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乐器就是笙、箫、笛、管、大钟、大鼓等,都在空中悬着的庄严,风一吹它就会响,这风有八种,故说八种清风。风为什么有八种?这是表法八正道分,阿弥陀经讲雀鸟会说法,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就是表示八正道的风。这风通通是从前面,那光明里面出来的。鼓是鼓动,这八种清风,鼓动那空中的乐器,乐器就像有人吹奏一样,自然会响起来。响起来的音声会说法,说的什么法?说的苦、空、无常、无我之法。苦、空、无常、无我,这四种法,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平常说佛教的道理很难懂,是因为不知佛教的基本道理。你想学佛法,应先了解一切都是苦的,再了解一切都是空的,再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再观想根本就没有一个我。这苦、空、无常、无我,为佛教的基本道理,因此,它是三乘共学之法,就是佛弟子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乘人皆当修。专学苦、空、无常、无我,这就叫做二乘人,又叫小乘人,小乘修此法,它就叫小乘佛法。大乘人学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亦以这个法为它的基础,亦得修苦、空、无常、无我这四种法。西方极乐世界,它是大乘法,大乘法亦是最初先学苦、空、无常、无我这三乘共学之法,等于前面的三种福,那三种福,有凡夫的福,有二乘的福,有大乘的福。它可以一一分修,亦可以三种福一齐修。你发了菩提心,就要修大乘的福,而前面凡夫的福,即变成大乘的福,二乘的福,亦变成大乘的福。你若是单修凡夫的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没有发菩提心,这就叫做凡夫的福,修的再多,都是得人天福报,来生来世做个大富大贵的人,或者升到天上做天人,故名凡夫福。发了菩提心的人,还是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凡夫福,就是人道的福,你欲想成佛,先成个人,如果人道都不具足,人的资格都不够,哪里可以成佛呢?

  “是为水想,名第二观。”这十六观的第二观名为水观,你看了经文就可知道,这第二观不是单观想水,而要观水变成冰,冰变成琉璃,琉璃地下有金幢,地上有种种的庄严,可是它结句结到水上,就是第一个落日观观成,第二个叫它变成水很费工夫。只要把水观修成,叫它结冰变琉璃,都省力气了。所以第二观结句结到水观上。

  丙三、地观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想着,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这是说将前面的第二个水观,连地上地下的种种庄严,都观成功了。“一一观之,极令了了。”再令一一观想,前面曰明了,此处云了了,就是明了再明了,叫做了了分明。闭着目可以看见,开着目亦可以看见,不令它境界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凡夫要吃饭,不吃饭不行,除了吃饭之时,不修这个观想,平时要恒常忆念着前面第二观的观境。“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前面观琉璃地已经观成功了,怎么不叫地观叫水观呢?那还是个假想地,是粗粗的看见,不是真实的详细看见,所以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前面的观想,观想成功,还没有入三昧,梵语三昧,译成中国话叫做正定,就是还没有入定;又译作正受,正受者不受一切诸受,照定力受,叫做正受。若得三昧者,得到念佛三昧。弥陀经的一心不乱,叫念佛三昧,是持名念佛三昧。而这观经第三观的念佛三昧,是观想念佛三昧。若是修观想,得到三昧了,即“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看见西方极乐世界,了了分明,不可具说,因为这时所看到的庄严更多了,说亦说不完,故云不可以具说。前面修的观想,没有得三昧看见的,是粗见西方极乐世界;须是得了念佛三昧看见的,这才是真实详细的看见西方极乐世界。若是以答覆韦提希夫人的问题“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而言,前面第一第二观,都是教她思惟的工夫,思惟就是观想,教我正受者,就是用思惟的工夫,离邪倒想,领纳所缘,这个时候,就得到三昧了。三昧即正受。这就是教她正受的工夫。

  “是为地想,名第三观。”这第三观结名地观,就可知道第二观观那个地叫做水观,那个地是粗见地相,并不是真实见到地,要到第三观入了念佛三昧,这才是真实见到地了,所以这叫做地观。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佛对阿难等说过第三观之后,再告以得第三观的利益:汝持佛语,即是你要受持佛说法的话,为未来世一切大众,给他们讲。为当时其他的菩萨讲可以,为未来大众怎么讲呢?这是叫他要结集经藏;他结集这十六观经,就等于为我们这些未来大众说。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未来的一切大众,他不愿意脱苦,他是愚痴众生;若是愿意脱离苦海,就给他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修此地观法者,现在一下子就给你消除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这就是第一观日观,第二观水观,都是这第三观地观的前方便。因为凡夫的心想羸劣,一下子观西方极乐世界,观不起来,未得三昧之故,故教以先修日观,再修水观,再粗见其地相,再得三昧,得了三昧,就把地观成功了。才观了第三观,你就得了大利益,先消除生死重罪,一下子消掉八十亿劫。“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这个时候,叫你信心能够成就,阿弥陀经说往生三资粮,第一个就是信心,这个时候你的信心已成就了。舍身他世,就是你这个身体,果报尽了,再活八十岁要死,再活一百二十岁还是要死的,死后舍了这个身体,来生、他世(第三世)要转生,转生不在六道轮回里转,必生净国,用个必字,是说决定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国土。“心得无疑”这个心里,丝毫没有疑惑,绝对相信,那信心就成就了。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欲修地观者,应依佛经所说,包括前面第一、二、三观,渐次修学,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即观想的境界,与经文不合者,就叫邪观;应赶快把它舍弃,还是依照经文来修观想,叫做依文作观…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