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金幢是八方的,有八個楞子。它的本體是黃金的,叫做金幢。上面有金剛寶,還有七寶,叫做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的擎,就是托舉起來。西方極樂世界琉璃寶地的下面,有一根金剛七寶金幢,把它擎起來。“其幢八方,八楞具足。”這個幢有八個方面,八個楞子,叫做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上面說金剛寶七寶黃金等,那是從本體簡單說,其實那個八面金幢,每一方面都不止七寶,還有其他的寶,這個寶不止七種,是百種寶所成的。“一一寶珠,有千光明。”此處觀想寶,要隨著經文按次第觀:先觀想琉璃地下面有個幢,在那裏擎著它;再觀想那個幢什麼顔色?黃金的;再觀想那個上面還有金剛寶、還有七寶;七寶就是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等,彌陀經上有明文。再觀想它每一方面都有百種寶;這百種寶都是寶珠,它是用寶珠莊嚴其上。再觀想一一寶珠,有千光明。這要先觀想這些寶珠放光,放一種光,慢慢的觀,觀想它能放出一千種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再觀想寶珠放出來的光明,起初是一種顔色,愈觀愈多,每一種光明都具足八萬四千種色。這個光大了,這大光明“映琉璃地”。寶幢上,寶珠上的光,都照映著琉璃地上。這個光大了,大得“如億千日,不可具見。”我們這娑婆世界的光,最大的就是日頭,一個日頭的光很大,兩個日頭的光,我們就不能看了。這個光明,如億千個日頭的光那麼大。我們作觀想的人,雖然能觀想成就,亦不能完全看,完全看,眼睛簡直受不了。“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上是觀想琉璃地下面的莊嚴,觀想成功,現在把觀想的心,轉到琉璃地上,再觀想琉璃地上面的莊嚴。這個琉璃地是整體的,全體都是琉璃寶。這個地上面,“以黃金繩,雜廁間錯。”雜廁間錯,就是縱橫交織。黃金繩剛才解釋彌陀經上叫做黃金爲地,這繩子是路。可看四帖疏上善導大師的解釋便知。我們作觀想,應知琉璃地是整體的,地上面一條一條的黃金路道,我們觀想它就像繩子一樣。繩子是形容和譬喻,實際就是個黃金的道路。黃金的道路,有橫著的路,有豎著的路。像我們臺灣有縱貫路,有橫貫路,這就叫做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把黃金道路,縱橫交錯的形狀,觀想成功了,再看那路邊的莊嚴,以七寶界,分齊分明這句,上面那個分字念作份,齊字念作劑,(份劑)下面那個分字讀本音(分明)。這是指那個譬作黃金繩的道路兩旁的莊嚴。道路兩邊有個界限,此地是以七寶來分界限的,有個分齊,就是有個路的邊界,這邊界的分齊很分明,因爲是用七寶莊嚴出來的。“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莊嚴道路的七寶,每一種寶珠放光都放五百種顔色。“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處虛空,成光明臺。”本來是莊嚴黃金路的七寶,它放光映射到虛空裏,有的像華,又有的像星星、像月亮。懸挂在虛空裏,變成虛空的莊嚴,再變成一個光明臺。再變又變成樓閣,“樓閣千萬”千萬是說它很多,不一定是一千一萬,而是統說他有很多的樓閣。“百寶合成”這些樓閣是百種寶合成的。小本阿彌陀經說的簡單,七寶合成,這個地方說百寶合成的。“于臺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爲莊嚴。”再觀光明臺的莊嚴,這光明臺的兩邊,以華幢莊嚴。幢,我們平常叫做幢幡,那虛空裏,一個一個的幢幡,都是華做的,故名華幢,而有百億之多。還有無量樂器,以爲莊嚴。樂器就是音樂之器,如笙箫管笛等等,在這光明臺兩旁的虛空裏,有無量無數的樂器,以爲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樂器就是笙、箫、笛、管、大鍾、大鼓等,都在空中懸著的莊嚴,風一吹它就會響,這風有八種,故說八種清風。風爲什麼有八種?這是表法八正道分,阿彌陀經講雀鳥會說法,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就是表示八正道的風。這風通通是從前面,那光明裏面出來的。鼓是鼓動,這八種清風,鼓動那空中的樂器,樂器就像有人吹奏一樣,自然會響起來。響起來的音聲會說法,說的什麼法?說的苦、空、無常、無我之法。苦、空、無常、無我,這四種法,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平常說佛教的道理很難懂,是因爲不知佛教的基本道理。你想學佛法,應先了解一切都是苦的,再了解一切都是空的,再了解一切都是無常,再觀想根本就沒有一個我。這苦、空、無常、無我,爲佛教的基本道理,因此,它是叁乘共學之法,就是佛弟子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叁乘人皆當修。專學苦、空、無常、無我,這就叫做二乘人,又叫小乘人,小乘修此法,它就叫小乘佛法。大乘人學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亦以這個法爲它的基礎,亦得修苦、空、無常、無我這四種法。西方極樂世界,它是大乘法,大乘法亦是最初先學苦、空、無常、無我這叁乘共學之法,等于前面的叁種福,那叁種福,有凡夫的福,有二乘的福,有大乘的福。它可以一一分修,亦可以叁種福一齊修。你發了菩提心,就要修大乘的福,而前面凡夫的福,即變成大乘的福,二乘的福,亦變成大乘的福。你若是單修凡夫的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沒有發菩提心,這就叫做凡夫的福,修的再多,都是得人天福報,來生來世做個大富大貴的人,或者升到天上做天人,故名凡夫福。發了菩提心的人,還是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凡夫福,就是人道的福,你欲想成佛,先成個人,如果人道都不具足,人的資格都不夠,哪裏可以成佛呢?
“是爲水想,名第二觀。”這十六觀的第二觀名爲水觀,你看了經文就可知道,這第二觀不是單觀想水,而要觀水變成冰,冰變成琉璃,琉璃地下有金幢,地上有種種的莊嚴,可是它結句結到水上,就是第一個落日觀觀成,第二個叫它變成水很費工夫。只要把水觀修成,叫它結冰變琉璃,都省力氣了。所以第二觀結句結到水觀上。
丙叁、地觀
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時,恒憶此事。如此想著,名爲粗見極樂國地。若得叁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爲地想,名第叁觀。
這是說將前面的第二個水觀,連地上地下的種種莊嚴,都觀成功了。“一一觀之,極令了了。”再令一一觀想,前面曰明了,此處雲了了,就是明了再明了,叫做了了分明。閉著目可以看見,開著目亦可以看見,不令它境界散失。“唯除食時,恒憶此事。”凡夫要吃飯,不吃飯不行,除了吃飯之時,不修這個觀想,平時要恒常憶念著前面第二觀的觀境。“如此想者,名爲粗見極樂國地。”前面觀琉璃地已經觀成功了,怎麼不叫地觀叫水觀呢?那還是個假想地,是粗粗的看見,不是真實的詳細看見,所以名爲粗見極樂國地。“若得叁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前面的觀想,觀想成功,還沒有入叁昧,梵語叁昧,譯成中國話叫做正定,就是還沒有入定;又譯作正受,正受者不受一切諸受,照定力受,叫做正受。若得叁昧者,得到念佛叁昧。彌陀經的一心不亂,叫念佛叁昧,是持名念佛叁昧。而這觀經第叁觀的念佛叁昧,是觀想念佛叁昧。若是修觀想,得到叁昧了,即“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看見西方極樂世界,了了分明,不可具說,因爲這時所看到的莊嚴更多了,說亦說不完,故雲不可以具說。前面修的觀想,沒有得叁昧看見的,是粗見西方極樂世界;須是得了念佛叁昧看見的,這才是真實詳細的看見西方極樂世界。若是以答覆韋提希夫人的問題“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而言,前面第一第二觀,都是教她思惟的工夫,思惟就是觀想,教我正受者,就是用思惟的工夫,離邪倒想,領納所緣,這個時候,就得到叁昧了。叁昧即正受。這就是教她正受的工夫。
“是爲地想,名第叁觀。”這第叁觀結名地觀,就可知道第二觀觀那個地叫做水觀,那個地是粗見地相,並不是真實見到地,要到第叁觀入了念佛叁昧,這才是真實見到地了,所以這叫做地觀。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爲未來世一切大衆,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爲未來世一切大衆,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佛對阿難等說過第叁觀之後,再告以得第叁觀的利益:汝持佛語,即是你要受持佛說法的話,爲未來世一切大衆,給他們講。爲當時其他的菩薩講可以,爲未來大衆怎麼講呢?這是叫他要結集經藏;他結集這十六觀經,就等于爲我們這些未來大衆說。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未來的一切大衆,他不願意脫苦,他是愚癡衆生;若是願意脫離苦海,就給他說是觀地法。“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修此地觀法者,現在一下子就給你消除八十億劫的生死之罪。這就是第一觀日觀,第二觀水觀,都是這第叁觀地觀的前方便。因爲凡夫的心想羸劣,一下子觀西方極樂世界,觀不起來,未得叁昧之故,故教以先修日觀,再修水觀,再粗見其地相,再得叁昧,得了叁昧,就把地觀成功了。才觀了第叁觀,你就得了大利益,先消除生死重罪,一下子消掉八十億劫。“舍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這個時候,叫你信心能夠成就,阿彌陀經說往生叁資糧,第一個就是信心,這個時候你的信心已成就了。舍身他世,就是你這個身體,果報盡了,再活八十歲要死,再活一百二十歲還是要死的,死後舍了這個身體,來生、他世(第叁世)要轉生,轉生不在六道輪回裏轉,必生淨國,用個必字,是說決定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國土。“心得無疑”這個心裏,絲毫沒有疑惑,絕對相信,那信心就成就了。
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欲修地觀者,應依佛經所說,包括前面第一、二、叁觀,漸次修學,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即觀想的境界,與經文不合者,就叫邪觀;應趕快把它舍棄,還是依照經文來修觀想,叫做依文作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