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地方,当然要拜。可是我怀疑,这里没有个场面,在哪里说法?当然啰,佛说法,那些诸大菩萨、天龙八部,在虚空里可以打坐;可是大心凡夫,总得有个坐的场所,恐怕不是这里吧?心里疑惑,但是不敢说出来。拜过之后下山,来到山脚下,正逢印度政府整修佛教圣地。凡是佛的八大圣地,都在整理。同行有人忽然看到一个牌子,说这一古迹,是法华塔,乃佛说法华经的地方。于是我心中立即将疑惑去了,经云佛说法华经是在灵鹫山,这有个法华塔,是纪念佛说法华经的地方,可见得佛说法华经不在山顶上,是在山脚下。我行前一看,该塔仅剩最下三层,以上的几层都没有了。那里立有一个牌子,说明该塔毁于回教徒。现在讲十六观经的处所,即是在这个灵鹫山。
记者谨按大唐西域记,载录当年玄奘大师看到的灵鹫山是这样的:“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似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林木非常茂盛。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频毗娑罗王(摩竭陀国的国王)为闻法故,修建道路,自山麓至峰岭,跨谷陵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五六里,中有二站,一谓“下乘”即国王大臣至此,下车步行以进。一谓“退凡”,即谓凡夫到此止步,不令同往。其山顶,则东西长而南北狭,山之西边,有砖造精舍,高广精制,东向开门,如来在昔,多居说法,今作说法之像,高一丈六尺,量等如来之身。”又说道:“其(灵山)南崖下,有一塔,(纪念)往昔如来于此说法华经。(灵山精舍)南山崖侧,有大石室,如来在昔,于此入定。”由此看来,佛陀是住在灵山顶上的。可能佛陀晚年时,国王大臣,及佛所度的诸弟子众,都年老了,为免使四众弟子爬山辛劳,所以佛驾临山南崖下,为大众讲经说法。“江山容易改,沧海变桑田。”当年山崖,而今道公长老所见,已为平地,诸法无常,于此益足相信。愚见如是,是否有当?尚乞高明指正。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众成就。千二百五十人者,是佛的常随众。佛度三迦叶师徒共乙千人,又度舍利弗、目犍连二外道师徒二百人,再度耶舍长者子等五十人,合计为乙千二百五十人。这乙千二百五十人,发愿要终身给佛作侍者,常随世尊,永不离开,故名常随众。“菩萨三万二千”,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之略译,中国话叫觉有情。觉指佛道,菩萨行人,发心上求觉道,下化有情,所以叫做菩萨。菩萨三万二千者,这部十六观经,完全是要大菩萨来听,所以菩萨来得很多,有三万二千之多。“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文殊师利翻成中国话叫做妙德。他的功德不可思议,故叫做妙德。他在菩萨众中,智慧第一,佛是法王,他是法王之子,故称为法王子。“而为上首者”,上首就是菩萨弟子之中,他是最上的首领。如现在学校里,称同学为学长。上首是尊重的称呼。但不是同佛比着称,而是与大弟子比着,他是最上之首领。上首就是在菩萨众中,他是智慧第一的大菩萨。因为十六观想法门,唯有大智慧者,才能观得起来,故以他为上首。
乙二、发起序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从尔时王舍大城起,至教我观于清净业处止,这段文字叫发起序,叙说发起此十六观经的因缘。前面证信序的六成就,每部经都大致相同;此发起序,各经各异。而这部十六观经更是特别不同,就是儿子欲杀老子要杀母亲,以这么一段文来作发起十六观经的因缘。
“尔时”就是释迦世尊与大比丘众及诸大菩萨在灵鹫山说法的时候。正在此时,王舍城发生了一件逆伦之案,就是儿子要杀父亲,要杀母亲。“王舍大城”是古印度第一大国——摩竭陀国的首都,此城很大,故云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国王的儿子立为储君的叫太子。名字叫“阿闍世”,阿闍世的意义,中国话叫未生怨——未曾出生就是冤家。又名折指,因他出生之时,从高楼跌下,未曾跌死,仅折断一小指,故名折指。这二个名字,太子长大之后,听了都会不开心的,于是宫中的人另外给他作个较好的解释,叫做善见。就是说善能见到高深的道理,别人不了解的道理,他都能了解,故名善见。这是恭维他的好听的解释。“随顺调达恶友之教”调达者,提婆达多之异译也,华言天热,因他出生之日,天气特别热,故名“天热”。另一种解释,天上气候本是不热,他出生之日,天人心中热恼,谅非吉兆,天人皆有神通,以是用天眼观察,照见此一小孩——提婆达多,将来必定害佛,要造出佛身血之罪案,故名天热。此调达是阿难之亲兄,他很聪明,出家之后,以恶心想学神通,先向佛求学,佛不传授给他,只教他修无常观。又向舍利弗等学,大众皆不传授给他。最后,他命令阿难教他,阿难此时仅证初果,未得他心通,不知调达之用心,遂将从佛听闻得来之神足通口授给他。神足通又名身如意通,即是身体能在空中飞行自在之神通。调达既学会了神通之后,名利心愈重,见佛受大众供养,心生嫉妒,尤其见到国王去供养佛时,饮食、衣服、珍宝等物,大车小车的装运送来,心里更是妒火如焚。他不能得到国王的供养,于是运用神通去蛊惑太子,希望太子能供养他。他飞到太子宫的上空中,示现种种神通变化,或现大身,或现小身,履水如地,入地如水,或上身是火,下身出水,或现于虚空中,坐卧自在,种种神变。太子见了,心生欢喜,问是何神?宫中有人见到过调达的,便对太子说:此是阿难之兄,佛陀之弟子调达,与太子有缘,特来度化太子的。太子以手招他下来,调达便变作又白又胖可喜可爱之小儿,投入太子怀中。太子把他抱坐膝上,百般抚弄,并以口接吻,吐个口水到他嘴里,调达为邀太子之宠,忍辱咽下。即恢复本形,与太子说法,说的尽是供养之法,激令太子供养他。他说国王护世尊的法,每次都送五百车的供养,供养佛和供养大众僧;我的福报不够得到国王的护法,但是我与太子很有缘,希望太子你能供养供养我,亦是我出家修行的光荣。太子以是答允亦如父王一般,供养调达饮食衣物等五百车,随即送去。调达既得太子的五百车供养之后,贡高我慢之心更加炽盛,便去见世尊,要求佛将大众僧团领导之权交给他,由他代表世尊化导,世尊年老了,应当休息。佛因调达在太子宫中示现神通,咽下太子唾液之丑行,丧失僧格,正要申斥他,见他反而前来索众,于是呵斥道:我弟子中智慧第一之舍利弗,和神通第一之目犍连,尚不给他,怎能给你这“食唾之人”——食人口水之人。调达索众既未得逞,便想害佛,而自作新佛。佛须有大护法,于是复去离间太子,唆使行逆,说道:世尊年迈,应当退休,我作新佛;老王年迈,亦当退位,你作新王,护我的法。新王新佛,共治天下,岂不快哉!太子闻言,遂道:这样好是好,我亦想作国王,但是我的父亲还在世,君临天下,怎么办呢?调达说:你把他杀掉就好了!阿闍世闻言一惊,问他何故口出此言?调达说:我说此话,是有道理的,按因果报应而说的。你知道你何故叫阿闍世?阿闍世者,义为未生怨,因你尚在母胎之时,算命先生说,你出生之后,将来一定害父害母,故名未生怨。于是你父亲天天设法害你,到你出生之初,便将你由楼上摔下来,幸亏你的命大,没有跌死,只跌断一小指,故名折指。如此看来,你父亲与你,有什么恩爱呢?你何不报他的仇。于是阿闍世太子随顺恶友调达的教唆,“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收执就是关闭起来。做国王的父亲叫父王。他父亲的名字叫频婆娑罗,频婆娑罗华言模实,意思是说他的身体很健康很结实。他是摩竭陀国的国王,阿闍世把他收执起来,“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幽闭就是关闭。七重就是一重一重有七重的门禁。阿闍世太子把他的父王,关闭在七重门禁的房子里,“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制是禁制。禁制群臣,任何一个人亦不得前往探视。他的意思,欲把老王饿死。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潄口。潄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阿闍世太子把他的父王关闭起来,禁制群臣,任何人都不许去看。但是他没有命令禁制内宫妇女去看。这个时候“国太夫人,名韦提希。”韦提希翻译中国话叫做“思维”,就是她善于思维。“恭敬大王”大王就是她的丈夫,她对他很恭敬。大王被他的儿子关闭起来了,她没有办法,可是她对大王,还是很恭敬。他儿子禁制群臣去看大王,要把大王饿死。她恭敬大王,就设法要送饮食去救大王,不敢明的送,于是“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先洗澡把自己身体洗清净,然后以“酥蜜”酥即奶油,蜜是蜂蜜,“麨”即炒熟了的麫粉。以奶油、蜂蜜,和炒熟了的麫粉,调和起来,涂在身上,外面穿上衣服,不给人看见。“诸璎珞中,盛葡萄浆。”璎珞是国太夫人身上挂的庄严饰品,她将身上挂的璎珞,其中灌满葡萄浆。“密以上王”密是秘密,上是奉上,秘密的奉上给大王。“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这个时候,大王吃过了国太夫人奉献的麨,饮了葡萄浆,再求一点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漱口以后,他关在房子里面,这时候就想起求佛法了,于是合掌恭敬,对着耆闍崛山,遥远的礼拜世尊。拜过之后,而作是言,也就是开始祷告。于此应知,漱口是怎么一回事?不是大王的生活习气太利害,到这个时候,没有饭吃,国太夫人偷偷的送点东西来给他吃,吃了东…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