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的地方,當然要拜。可是我懷疑,這裏沒有個場面,在哪裏說法?當然啰,佛說法,那些諸大菩薩、天龍八部,在虛空裏可以打坐;可是大心凡夫,總得有個坐的場所,恐怕不是這裏吧?心裏疑惑,但是不敢說出來。拜過之後下山,來到山腳下,正逢印度政府整修佛教聖地。凡是佛的八大聖地,都在整理。同行有人忽然看到一個牌子,說這一古迹,是法華塔,乃佛說法華經的地方。于是我心中立即將疑惑去了,經雲佛說法華經是在靈鹫山,這有個法華塔,是紀念佛說法華經的地方,可見得佛說法華經不在山頂上,是在山腳下。我行前一看,該塔僅剩最下叁層,以上的幾層都沒有了。那裏立有一個牌子,說明該塔毀于回教徒。現在講十六觀經的處所,即是在這個靈鹫山。

  記者謹按大唐西域記,載錄當年玄奘大師看到的靈鹫山是這樣的:“接北山之陽,孤標特起,既棲鹫鳥,又類似高臺,空翠相映,濃淡分色,林木非常茂盛。如來禦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頻毗娑羅王(摩竭陀國的國王)爲聞法故,修建道路,自山麓至峰嶺,跨谷陵岩,編石爲階,廣十余步,長五六裏,中有二站,一謂“下乘”即國王大臣至此,下車步行以進。一謂“退凡”,即謂凡夫到此止步,不令同往。其山頂,則東西長而南北狹,山之西邊,有磚造精舍,高廣精製,東向開門,如來在昔,多居說法,今作說法之像,高一丈六尺,量等如來之身。”又說道:“其(靈山)南崖下,有一塔,(紀念)往昔如來于此說法華經。(靈山精舍)南山崖側,有大石室,如來在昔,于此入定。”由此看來,佛陀是住在靈山頂上的。可能佛陀晚年時,國王大臣,及佛所度的諸弟子衆,都年老了,爲免使四衆弟子爬山辛勞,所以佛駕臨山南崖下,爲大衆講經說法。“江山容易改,滄海變桑田。”當年山崖,而今道公長老所見,已爲平地,諸法無常,于此益足相信。愚見如是,是否有當?尚乞高明指正。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衆成就。千二百五十人者,是佛的常隨衆。佛度叁迦葉師徒共乙千人,又度舍利弗、目犍連二外道師徒二百人,再度耶舍長者子等五十人,合計爲乙千二百五十人。這乙千二百五十人,發願要終身給佛作侍者,常隨世尊,永不離開,故名常隨衆。“菩薩叁萬二千”,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之略譯,中國話叫覺有情。覺指佛道,菩薩行人,發心上求覺道,下化有情,所以叫做菩薩。菩薩叁萬二千者,這部十六觀經,完全是要大菩薩來聽,所以菩薩來得很多,有叁萬二千之多。“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爲上首”,文殊師利翻成中國話叫做妙德。他的功德不可思議,故叫做妙德。他在菩薩衆中,智慧第一,佛是法王,他是法王之子,故稱爲法王子。“而爲上首者”,上首就是菩薩弟子之中,他是最上的首領。如現在學校裏,稱同學爲學長。上首是尊重的稱呼。但不是同佛比著稱,而是與大弟子比著,他是最上之首領。上首就是在菩薩衆中,他是智慧第一的大菩薩。因爲十六觀想法門,唯有大智慧者,才能觀得起來,故以他爲上首。

  乙二、發起序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于七重室內,製諸群臣,一不得往。

  從爾時王舍大城起,至教我觀于清淨業處止,這段文字叫發起序,敘說發起此十六觀經的因緣。前面證信序的六成就,每部經都大致相同;此發起序,各經各異。而這部十六觀經更是特別不同,就是兒子欲殺老子要殺母親,以這麼一段文來作發起十六觀經的因緣。

  “爾時”就是釋迦世尊與大比丘衆及諸大菩薩在靈鹫山說法的時候。正在此時,王舍城發生了一件逆倫之案,就是兒子要殺父親,要殺母親。“王舍大城”是古印度第一大國——摩竭陀國的首都,此城很大,故雲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國王的兒子立爲儲君的叫太子。名字叫“阿闍世”,阿闍世的意義,中國話叫未生怨——未曾出生就是冤家。又名折指,因他出生之時,從高樓跌下,未曾跌死,僅折斷一小指,故名折指。這二個名字,太子長大之後,聽了都會不開心的,于是宮中的人另外給他作個較好的解釋,叫做善見。就是說善能見到高深的道理,別人不了解的道理,他都能了解,故名善見。這是恭維他的好聽的解釋。“隨順調達惡友之教”調達者,提婆達多之異譯也,華言天熱,因他出生之日,天氣特別熱,故名“天熱”。另一種解釋,天上氣候本是不熱,他出生之日,天人心中熱惱,諒非吉兆,天人皆有神通,以是用天眼觀察,照見此一小孩——提婆達多,將來必定害佛,要造出佛身血之罪案,故名天熱。此調達是阿難之親兄,他很聰明,出家之後,以惡心想學神通,先向佛求學,佛不傳授給他,只教他修無常觀。又向舍利弗等學,大衆皆不傳授給他。最後,他命令阿難教他,阿難此時僅證初果,未得他心通,不知調達之用心,遂將從佛聽聞得來之神足通口授給他。神足通又名身如意通,即是身體能在空中飛行自在之神通。調達既學會了神通之後,名利心愈重,見佛受大衆供養,心生嫉妒,尤其見到國王去供養佛時,飲食、衣服、珍寶等物,大車小車的裝運送來,心裏更是妒火如焚。他不能得到國王的供養,于是運用神通去蠱惑太子,希望太子能供養他。他飛到太子宮的上空中,示現種種神通變化,或現大身,或現小身,履水如地,入地如水,或上身是火,下身出水,或現于虛空中,坐臥自在,種種神變。太子見了,心生歡喜,問是何神?宮中有人見到過調達的,便對太子說:此是阿難之兄,佛陀之弟子調達,與太子有緣,特來度化太子的。太子以手招他下來,調達便變作又白又胖可喜可愛之小兒,投入太子懷中。太子把他抱坐膝上,百般撫弄,並以口接吻,吐個口水到他嘴裏,調達爲邀太子之寵,忍辱咽下。即恢複本形,與太子說法,說的盡是供養之法,激令太子供養他。他說國王護世尊的法,每次都送五百車的供養,供養佛和供養大衆僧;我的福報不夠得到國王的護法,但是我與太子很有緣,希望太子你能供養供養我,亦是我出家修行的光榮。太子以是答允亦如父王一般,供養調達飲食衣物等五百車,隨即送去。調達既得太子的五百車供養之後,貢高我慢之心更加熾盛,便去見世尊,要求佛將大衆僧團領導之權交給他,由他代表世尊化導,世尊年老了,應當休息。佛因調達在太子宮中示現神通,咽下太子唾液之醜行,喪失僧格,正要申斥他,見他反而前來索衆,于是呵斥道:我弟子中智慧第一之舍利弗,和神通第一之目犍連,尚不給他,怎能給你這“食唾之人”——食人口水之人。調達索衆既未得逞,便想害佛,而自作新佛。佛須有大護法,于是複去離間太子,唆使行逆,說道:世尊年邁,應當退休,我作新佛;老王年邁,亦當退位,你作新王,護我的法。新王新佛,共治天下,豈不快哉!太子聞言,遂道:這樣好是好,我亦想作國王,但是我的父親還在世,君臨天下,怎麼辦呢?調達說:你把他殺掉就好了!阿闍世聞言一驚,問他何故口出此言?調達說:我說此話,是有道理的,按因果報應而說的。你知道你何故叫阿闍世?阿闍世者,義爲未生怨,因你尚在母胎之時,算命先生說,你出生之後,將來一定害父害母,故名未生怨。于是你父親天天設法害你,到你出生之初,便將你由樓上摔下來,幸虧你的命大,沒有跌死,只跌斷一小指,故名折指。如此看來,你父親與你,有什麼恩愛呢?你何不報他的仇。于是阿闍世太子隨順惡友調達的教唆,“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于七重室內。製諸群臣,一不得往。”收執就是關閉起來。做國王的父親叫父王。他父親的名字叫頻婆娑羅,頻婆娑羅華言模實,意思是說他的身體很健康很結實。他是摩竭陀國的國王,阿闍世把他收執起來,“幽閉置于七重室內”。幽閉就是關閉。七重就是一重一重有七重的門禁。阿闍世太子把他的父王,關閉在七重門禁的房子裏,“製諸群臣,一不得往。”製是禁製。禁製群臣,任何一個人亦不得前往探視。他的意思,欲把老王餓死。

  國太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蜜和麨,用塗其身;諸璎珞中,盛葡萄漿,密以上王。爾時大王,食麨飲漿,求水潄口。潄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爲王說法。如是時間,經叁七日,王食麨蜜,得聞法故,顔色和悅。

  阿闍世太子把他的父王關閉起來,禁製群臣,任何人都不許去看。但是他沒有命令禁製內宮婦女去看。這個時候“國太夫人,名韋提希。”韋提希翻譯中國話叫做“思維”,就是她善于思維。“恭敬大王”大王就是她的丈夫,她對他很恭敬。大王被他的兒子關閉起來了,她沒有辦法,可是她對大王,還是很恭敬。他兒子禁製群臣去看大王,要把大王餓死。她恭敬大王,就設法要送飲食去救大王,不敢明的送,于是“澡浴清淨,以酥蜜和麨,用塗其身。”先洗澡把自己身體洗清淨,然後以“酥蜜”酥即奶油,蜜是蜂蜜,“麨”即炒熟了的麫粉。以奶油、蜂蜜,和炒熟了的麫粉,調和起來,塗在身上,外面穿上衣服,不給人看見。“諸璎珞中,盛葡萄漿。”璎珞是國太夫人身上挂的莊嚴飾品,她將身上挂的璎珞,其中灌滿葡萄漿。“密以上王”密是秘密,上是奉上,秘密的奉上給大王。“爾時大王,食麨飲漿,求水漱口。”這個時候,大王吃過了國太夫人奉獻的麨,飲了葡萄漿,再求一點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漱口以後,他關在房子裏面,這時候就想起求佛法了,于是合掌恭敬,對著耆闍崛山,遙遠的禮拜世尊。拜過之後,而作是言,也就是開始禱告。于此應知,漱口是怎麼一回事?不是大王的生活習氣太利害,到這個時候,沒有飯吃,國太夫人偷偷的送點東西來給他吃,吃了東…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