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P32

  ..续本文上一页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前面韦提希夫人见到的是释迦佛放光,因光见到十方世界;以及阿弥陀佛放光,乃见到西方三圣,那都是他力,到这时才是她因闻佛说十六妙观,依法修观,这时以自己的观想力看到了极乐世界的广长之相,看见了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于是“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从所未有的,而今有了,所以心里生大欢喜,便豁然大彻大悟,逮无生忍,即是一下子就得到了无生法忍。这是指的韦提希夫人所得的利益。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五百侍女,都发大菩提心,愿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世尊当时就给他们授记:你们和韦提希夫人,通通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们生到西方,会得到诸佛现前的念佛三昧。

  “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随从佛来的护法诸天,无量无边,闻佛所说这十六观经,又见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蒙佛授记,因此都发无上道心。

  以上第二大科正宗分讲竟,以下是第三大科流通分,这流通分亦分两段:一、王宫,二、鹫山。

  甲三、流通分

  乙一、王宫流通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当何名此经,是谓佛已把经说完了,请问此经叫什么名字?这个法门的最切要义,应当怎么样受持?“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应该取这么个名。十六观经,是观西方依正二报,因为我们中国人,说话爱简单,翻译经典的人,只翻作观无量寿佛经。当知佛给这个经取的名题,是应该这么讲:先观极乐世界,再观无量寿佛,再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应该这么样为此经题目。“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亦应该取这么个经名,因为修十六观想是净除业障,回向发愿亦是净除业障,乃至于称念佛名,都是净除业障,除却了业障,就能生到阿弥陀佛座前,所以应该取这么个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你好好的受持,领纳于心、持忆不忘——不要把它忘失了。“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你要注意,若能修此观想念佛三昧,你现身就能见到无量寿佛,并及二大士——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及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能闻到西方三圣的佛名和二菩萨名,就能除无量劫的生死之罪,何况作观想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假若能作观想念佛者,当知此人便是人中最洁白又最清净的芬陀利华——白莲华。他是人中最清净的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为他最胜的道友,作他的伴侣。“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他将来要成佛,没有成佛之前,已经生到诸佛之家了。“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佛再督促阿难尊者道:你要好好受持这个话。“持此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你若是受持我所说的经,即等于持那无量寿佛的名一样。“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此经先是佛在王宫,金口宣说,后来回到鹫山,又敕阿难尊者,复说一次,故有王宫流通和鹫山流通之分,以上是王宫流通。

  乙二、鹫山流通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闍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耆阇崛山即是灵鹫山,简称鹫山。这个地方有个疑问,就是佛来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足步虚空,只是在灵鹫山忽然隐没,不看见了,而在王宫出现呢?那就是证明佛无来无去。这时候回去,佛怎么足步虚空呢?这是叫灵鹫山的大众注意,知道佛在王宫里说了十六观经,看吧!佛现在足步虚空飞回来了。这是增加灵山大众的信心。“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这是记叙佛由王宫回到灵鹫山,敕令阿难尊者,为灵山大众,重述此经,故曰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这就包括天龙八部,道俗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上来十六观经,开讲完毕,其中观想念佛,是上根利器的众生;中根众生,观想不来,回向念佛是中根;下根众生只好依第十六观,持名念佛。我们这志莲精舍,去年五月间,讲过阿弥陀经,那阿弥陀经就是持名念佛。我们生逢末法时代,善根浅薄,业障深重,虽然没有造五逆大罪,恐怕亦是破斋犯戒的地方很多。但是一句阿弥陀佛总会念的,有信心,有愿力,念阿弥陀佛名号,一定得生西方。信、愿、行具足,是为往生净土三资粮也。这里第十六观的持名念佛,应和阿弥陀经接起来,研究阿弥陀经,好好的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到西方,即了脱生死,证了无生法忍,再回来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跋

  念佛法门,统摄五教,普被三根,为如来一代时教至广至大,至简至易之大法,千经赞颂,万论宣称,十方诸佛异口同音而劝信,古今高僧异代一心而弘扬,哲理之深,摄机之广,八万四千法门,以此为第一。良以其他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净土法门,兼仗佛力横超三界。此土浊重,自力修证,须十信方出苦轮;彼土境胜,念佛往生,但九品悉皆不退。尝闻舍利弗尊者,于大通佛世发心,至今经尘点劫,尚居声闻之位,可见此土自力修证之难;试看十六观经,下品往生之众生,生到彼国,经七七日莲华乃开,华开之后,闻法生信,发心修行,经十小劫,得入初地,足征念佛往生得果之易。况乎此土现在时届末法,众生根性障深慧浅,福薄垢重,欲凭自力修证,更是难上加难。世尊于大集经中昭示大众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古德亦有言:“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若风帆行于顺水。”佛经祖语,谆谆劝修净土,吾人岂得辜负佛祖慈悲,而不见闻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欤!

  观无量寿佛经者,净土诸经中最为重要之宝典也。此经所言三种净福,但能修第一种福,尚得生天上人间,大富大贵。能进修第二种福,解脱有分。若是三福齐修,决定成佛可期。又此经十六妙观,只要第一观修成,即不落恶道,第三观成就,则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命终必生净土无疑也。是故此经功德不可思议。往昔唐宋时代,佛法兴盛之际,祖师大德如智者、善导、四明、灵芝等,皆口讲笔疏,尽力弘扬,惜乎近年来宣讲者稀,致济世大法,束诸高阁,良堪浩叹!六十五年冬,我教授阿闍黎道源尊宿,运大悲心,行利生事,于台北志莲精舍宣讲此十六观经,适值我于内学院,亦正讲授此经,以故每晚恭诣座下谛听,盖欲自行化他,匪特为广搜讲经资料而已也。我讲此经之参考书有十种,而以妙宗钞、四帖疏、灵芝义疏三部为主,深入浅出,应机宣讲。迄听道老所讲,耳目一新,觉得此老不但辩才无碍,而且见解高超,有时言前人之所未言,我于法喜充满之余,顿忘谫陋,不自量力,窃欲将道老所讲,笔记成书,流通于世,普利有情。

  我写讲经笔记;此是第一次,最初采用一九一一年,诸大法师讲经记录之方式,以文言文,摘录重点。写了几页,自觉欠善,但因我素性恶繁好简,故一时无法纠正过来。旋患病,每次提笔欲写,辄头昏眼花,只得辍笔。听道老讲经圆满之后,我续大病半年,病中除念佛外,有时忆及往日言行,颇自知非,遂自惭自责,默默忏悔。此次大病,于我之畏繁急就诸恶习,弃除不少。病后收拾书桌,见客冬所写之观经讲记,稍嫌简略。始觉此番大病,实具深义。于是发心从头写起。此次纪录,改采直记方式,长老如何说,我即如何记,他详谈我详记,他略说我略记。只是遇有用北方俗谚之时,大众能懂者照录,若众人不懂者,以国语俗谚代之。惟口讲可用语音之高低抑扬,以表达心情之喜怒哀乐;笔录只能以文字及标点符号来说明。自愧文笔笨拙,有时不能曲尽长老之言意,表现于纸上,令读者对经义深入了解,至为惭疚。第一次之文稿,我送请长老核阅修改,冀减轻记者之责任,岂料长老将原稿一字不易寄回来,且附函谬奖,嘱令尔后可将文稿迳寄菩提树杂志发表,毋须他老过目。话虽如此,文责负担,甚感沉重。今年元月间,我因事去台北,特恭诣长老座下叩安。当蒙面谕:“菩提树发表之观经讲记,从头至今,每期我都看过了,其他都很好,只有一处要改,即第二水观,禅堂打香板,原文:打的响,可使旁人听了,嚇一大跳,不敢昏沉。应改为:可使旁人听了,提高警觉,免落昏沉。”在讲记刊登将完之际,复奉长老函谕,略以菩提树杂志社拟将观经讲记发行单行本,嘱制序文一篇,并饬将第九佛身观中,颈项俗语叫颈膊子。改为:颈项俗话叫脖子。”经此一番面谕,一番函谕,得悉长老已对观经讲记全部慈阅印可,令我对文责之精神负担,顿觉若释。但愿见闻者,同结净土缘。

  对此讲记,我只是草草记录而已,承埔里观音山香光精舍永慈法师校正错讹及标点;至其誊稿工作,自始至终,皆由林法华居士帮忙。录音胶带,乃是蔡宏谋居士惠借。而大力促成此一善举者,则为金慧芬居士也。一位法师,三位居士护持功德良钜!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出版之时,适逢道公阿闍黎八十寿辰在即,谨以此功德,祝颂道公阿闍黎无量光寿,并愿以此功德,回向

  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同生西方,同圆种智。

  一九七九年孟秋释振教序于高雄县阿莲乡三聚精舍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