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前面韋提希夫人見到的是釋迦佛放光,因光見到十方世界;以及阿彌陀佛放光,乃見到西方叁聖,那都是他力,到這時才是她因聞佛說十六妙觀,依法修觀,這時以自己的觀想力看到了極樂世界的廣長之相,看見了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二大菩薩。于是“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從所未有的,而今有了,所以心裏生大歡喜,便豁然大徹大悟,逮無生忍,即是一下子就得到了無生法忍。這是指的韋提希夫人所得的利益。
“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願生彼國。”五百侍女,都發大菩提心,願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叁昧。”世尊當時就給他們授記:你們和韋提希夫人,通通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們生到西方,會得到諸佛現前的念佛叁昧。
“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隨從佛來的護法諸天,無量無邊,聞佛所說這十六觀經,又見韋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蒙佛授記,因此都發無上道心。
以上第二大科正宗分講竟,以下是第叁大科流通分,這流通分亦分兩段:一、王宮,二、鹫山。
甲叁、流通分
乙一、王宮流通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雲何受持?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汝當受持,無令忘失!行此叁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佛說此語時,尊者目犍連,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雲何受持?”當何名此經,是謂佛已把經說完了,請問此經叫什麼名字?這個法門的最切要義,應當怎麼樣受持?“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應該取這麼個名。十六觀經,是觀西方依正二報,因爲我們中國人,說話愛簡單,翻譯經典的人,只翻作觀無量壽佛經。當知佛給這個經取的名題,是應該這麼講:先觀極樂世界,再觀無量壽佛,再觀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應該這麼樣爲此經題目。“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亦應該取這麼個經名,因爲修十六觀想是淨除業障,回向發願亦是淨除業障,乃至于稱念佛名,都是淨除業障,除卻了業障,就能生到阿彌陀佛座前,所以應該取這麼個名。“汝當受持,無令忘失。”你好好的受持,領納于心、持憶不忘——不要把它忘失了。“行此叁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你要注意,若能修此觀想念佛叁昧,你現身就能見到無量壽佛,並及二大士——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及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能聞到西方叁聖的佛名和二菩薩名,就能除無量劫的生死之罪,何況作觀想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假若能作觀想念佛者,當知此人便是人中最潔白又最清淨的芬陀利華——白蓮華。他是人中最清淨的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爲他最勝的道友,作他的伴侶。“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他將來要成佛,沒有成佛之前,已經生到諸佛之家了。“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佛再督促阿難尊者道:你要好好受持這個話。“持此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你若是受持我所說的經,即等于持那無量壽佛的名一樣。“佛說此語時,尊者目犍連,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此經先是佛在王宮,金口宣說,後來回到鹫山,又敕阿難尊者,複說一次,故有王宮流通和鹫山流通之分,以上是王宮流通。
乙二、鹫山流通
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闍崛山。爾時阿難,廣爲大衆,說如上事。無量諸天、龍、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阇崛山。”耆阇崛山即是靈鹫山,簡稱鹫山。這個地方有個疑問,就是佛來的時候,爲什麼沒有足步虛空,只是在靈鹫山忽然隱沒,不看見了,而在王宮出現呢?那就是證明佛無來無去。這時候回去,佛怎麼足步虛空呢?這是叫靈鹫山的大衆注意,知道佛在王宮裏說了十六觀經,看吧!佛現在足步虛空飛回來了。這是增加靈山大衆的信心。“爾時阿難,廣爲大衆,說如上事。無量諸天、龍、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這是記敘佛由王宮回到靈鹫山,敕令阿難尊者,爲靈山大衆,重述此經,故曰廣爲大衆,說如上事。無量諸天龍夜叉,這就包括天龍八部,道俗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上來十六觀經,開講完畢,其中觀想念佛,是上根利器的衆生;中根衆生,觀想不來,回向念佛是中根;下根衆生只好依第十六觀,持名念佛。我們這志蓮精舍,去年五月間,講過阿彌陀經,那阿彌陀經就是持名念佛。我們生逢末法時代,善根淺薄,業障深重,雖然沒有造五逆大罪,恐怕亦是破齋犯戒的地方很多。但是一句阿彌陀佛總會念的,有信心,有願力,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定得生西方。信、願、行具足,是爲往生淨土叁資糧也。這裏第十六觀的持名念佛,應和阿彌陀經接起來,研究阿彌陀經,好好的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到西方,即了脫生死,證了無生法忍,再回來廣度衆生,滿菩提願。
跋
念佛法門,統攝五教,普被叁根,爲如來一代時教至廣至大,至簡至易之大法,千經贊頌,萬論宣稱,十方諸佛異口同音而勸信,古今高僧異代一心而弘揚,哲理之深,攝機之廣,八萬四千法門,以此爲第一。良以其他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淨土法門,兼仗佛力橫超叁界。此土濁重,自力修證,須十信方出苦輪;彼土境勝,念佛往生,但九品悉皆不退。嘗聞舍利弗尊者,于大通佛世發心,至今經塵點劫,尚居聲聞之位,可見此土自力修證之難;試看十六觀經,下品往生之衆生,生到彼國,經七七日蓮華乃開,華開之後,聞法生信,發心修行,經十小劫,得入初地,足征念佛往生得果之易。況乎此土現在時屆末法,衆生根性障深慧淺,福薄垢重,欲憑自力修證,更是難上加難。世尊于大集經中昭示大衆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古德亦有言:“余門學道,似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若風帆行于順水。”佛經祖語,諄諄勸修淨土,吾人豈得辜負佛祖慈悲,而不見聞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欤!
觀無量壽佛經者,淨土諸經中最爲重要之寶典也。此經所言叁種淨福,但能修第一種福,尚得生天上人間,大富大貴。能進修第二種福,解脫有分。若是叁福齊修,決定成佛可期。又此經十六妙觀,只要第一觀修成,即不落惡道,第叁觀成就,則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命終必生淨土無疑也。是故此經功德不可思議。往昔唐宋時代,佛法興盛之際,祖師大德如智者、善導、四明、靈芝等,皆口講筆疏,盡力弘揚,惜乎近年來宣講者稀,致濟世大法,束諸高閣,良堪浩歎!六十五年冬,我教授阿闍黎道源尊宿,運大悲心,行利生事,于臺北志蓮精舍宣講此十六觀經,適值我于內學院,亦正講授此經,以故每晚恭詣座下谛聽,蓋欲自行化他,匪特爲廣搜講經資料而已也。我講此經之參考書有十種,而以妙宗鈔、四帖疏、靈芝義疏叁部爲主,深入淺出,應機宣講。迄聽道老所講,耳目一新,覺得此老不但辯才無礙,而且見解高超,有時言前人之所未言,我于法喜充滿之余,頓忘谫陋,不自量力,竊欲將道老所講,筆記成書,流通于世,普利有情。
我寫講經筆記;此是第一次,最初采用一九一一年,諸大法師講經記錄之方式,以文言文,摘錄重點。寫了幾頁,自覺欠善,但因我素性惡繁好簡,故一時無法糾正過來。旋患病,每次提筆欲寫,辄頭昏眼花,只得辍筆。聽道老講經圓滿之後,我續大病半年,病中除念佛外,有時憶及往日言行,頗自知非,遂自慚自責,默默忏悔。此次大病,于我之畏繁急就諸惡習,棄除不少。病後收拾書桌,見客冬所寫之觀經講記,稍嫌簡略。始覺此番大病,實具深義。于是發心從頭寫起。此次紀錄,改采直記方式,長老如何說,我即如何記,他詳談我詳記,他略說我略記。只是遇有用北方俗諺之時,大衆能懂者照錄,若衆人不懂者,以國語俗諺代之。惟口講可用語音之高低抑揚,以表達心情之喜怒哀樂;筆錄只能以文字及標點符號來說明。自愧文筆笨拙,有時不能曲盡長老之言意,表現于紙上,令讀者對經義深入了解,至爲慚疚。第一次之文稿,我送請長老核閱修改,冀減輕記者之責任,豈料長老將原稿一字不易寄回來,且附函謬獎,囑令爾後可將文稿迳寄菩提樹雜志發表,毋須他老過目。話雖如此,文責負擔,甚感沈重。今年元月間,我因事去臺北,特恭詣長老座下叩安。當蒙面谕:“菩提樹發表之觀經講記,從頭至今,每期我都看過了,其他都很好,只有一處要改,即第二水觀,禅堂打香板,原文:打的響,可使旁人聽了,嚇一大跳,不敢昏沈。應改爲:可使旁人聽了,提高警覺,免落昏沈。”在講記刊登將完之際,複奉長老函谕,略以菩提樹雜志社擬將觀經講記發行單行本,囑製序文一篇,並饬將第九佛身觀中,頸項俗語叫頸膊子。改爲:頸項俗話叫脖子。”經此一番面谕,一番函谕,得悉長老已對觀經講記全部慈閱印可,令我對文責之精神負擔,頓覺若釋。但願見聞者,同結淨土緣。
對此講記,我只是草草記錄而已,承埔裏觀音山香光精舍永慈法師校正錯訛及標點;至其謄稿工作,自始至終,皆由林法華居士幫忙。錄音膠帶,乃是蔡宏謀居士惠借。而大力促成此一善舉者,則爲金慧芬居士也。一位法師,叁位居士護持功德良钜!在此一並致謝。
本書出版之時,適逢道公阿闍黎八十壽辰在即,謹以此功德,祝頌道公阿闍黎無量光壽,並願以此功德,回向
四恩叁有,法界衆生,同生西方,同圓種智。
一九七九年孟秋釋振教序于高雄縣阿蓮鄉叁聚精舍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