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的业障还没有消完。“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彼佛即阿弥陀佛。因为西方三圣,他感应不来,但是他念了佛,求生西方,所以遣变化的西方三圣来。他虽在临命终时发心念佛,亦是个行者,所以还得赞叹他“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因为你口称佛名,诸罪消灭了,所以我现在来迎接你。
“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化佛说过那话之后,这行者即见他自己所住的房子,光明充满,见了就生欢喜心,就立即死了。他的神识,就“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生到七宝莲池,因为他造的恶业太多,念佛的时间很短,所以要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莲华才开。
“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华开之时,那阿弥陀佛,他还是看不见,只看见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照着他。“为说甚深十二部经,”前面说他活着的时候,只听到十二部经的题目,这个时候才给他说十二部经里面甚深的道理。“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讲的大乘经典最深之理,他听见就生了信心,了解那个甚深的大乘道理,当时就发了无上道心。无上道心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讲经讲到此,我们得注意,欲想成佛,非发无上道心不可,要发应在这个地方发,若是在这个地方不发,到了西方还得发,可是到了西方才发,就太迟了。在娑婆世界发了菩提心,回向西方,无论功行多少,往生总是在上三品,所以大家要注意:那个下品上生的行者,生到西方去,发了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他要在西方经过十个小劫之久,才具足百法明门,得入初地。初地就是欢喜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这下品中生的众生,和中品的众生,完全相反,在家弟子,受了五戒八戒,他们受了戒,不好好的持,犯了戒,出家弟子,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受了戒,不好好的持戒,亦犯了戒,这就叫做愚痴人。“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五戒里面有盗戒,具足戒里面亦有盗戒,这里单独提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来,是因为这两个罪最重。僧祇物就是十方常住物,十方常住物属十方的出家人所共有,若是偷了十方常住的财物,那个盗戒罪犯的最重。现前僧物是现前的出家人用的,不通于十方人。例如今天打斋供众,供的是现前的僧众,不通于十方。或者有人买些水果、毛巾、牙膏等物来供众,这都是分送给现前的僧众,分了就算。如果有人偷了此等财物,罪过最重。“不净说法”即是说法的法师,说法说得不清净,贪名贪利。说法本是好事,但是他存了贪名贪利的心来说法,这种说法就给他自己的名利心染污了。“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总指上面那些犯戒破斋,偷僧祇物的,盗现前僧物的,还有不净说法的人,没有惭愧心,造了一生的恶业,以诸恶业而自庄严,人家菩萨庄严身体,是头戴花冠,身佩璎珞,他却造些恶业庄严其身。“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他造了恶业,因果报应,自应当堕地狱。
“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他平常不生惭愧,犯了戒,不怕堕地狱,到这临命终时,地狱火现前,把他烧得哇哇叫。可是这因为受了五戒八戒而犯戒的在家弟子,和受了具足戒而犯戒的出家弟子,他有他的善根,于是“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善知识为他开示道:地狱相现前了,你看见猛火炽盛,你这口气一断,就要堕落到地狱里去,你赶快念阿弥陀佛,那阿弥陀佛有十种智慧力,有大威大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那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光,他有无量的智慧神通之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亦赞叹三无漏学,要持戒修定开智慧。还赞叹解脱、解脱知见。解脱者解脱烦恼的意思,具足知道己实解脱的知见,谓之解脱知见;合起来叫五分法身,是说法身具足这五种功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又叫五分法身相。“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个时候“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变了,地狱猛火变成了清凉风,这清凉风“吹诸天华,”虚空之中,落天华下来。“华上皆有化佛化菩萨,迎接此人,”就是来迎接这个人。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可是这个莲华不开,要“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莲华开了,他看不见阿弥陀佛,只看见“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两位菩萨以清净的法音,来安慰这个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这个人恶透了,作不善业,五逆大罪,他都造了,十种恶业全犯了,具诸一切不善业。一切净土经论,最容易得往生的,就是这十六观经。由此可见佛是大慈大悲,不舍弃一切众生,纵然造了五逆大罪,他还是要摄受你,只有这十六观经有这句经文,造了五逆大罪的人,还是可以生西方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这种人他应当堕落到三恶道去,经过多少劫,受无穷的苦,才得出来。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像这样的愚人,亦有他的善根,那是他前生前世的善根,今生造了五逆十恶的大罪,在这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了。善知识给他“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注意这个念字,念是修观想、观念。“彼人苦逼,不遑念佛。”遑字解作有空闲的时候。他这个人,为苦所逼迫,到这时教他观想念佛,他为苦所逼,观想不来,故说不遑念佛,亦就是来不及修观想念佛了。“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善友即善知识,这个地方,对念字的意义,说得很明白,他道:你若是观念不来,就称名——称无量寿佛的名。“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个临命终人,经善知识开示他,教他观想念佛,他观想不来,于是再教他口称佛名,口称佛名即十念法,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一口气算一念,再换一口气,再念一口气,这样名为一念,如此念十口气,便叫十念,不是念十声。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就是至诚恳切,一口气接一口气的念,念个十口气,中间不要间断。因为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故,念念之中,就是每一念每一念都能消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欲终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这人命终之时,便见金莲华,现在他前面,像个太阳。“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华之中,可是这个时间很长,满十二大劫,莲华才开。莲华开后,看见“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实相就是大乘实相妙理。“除灭罪法”即教他作实相忏悔,若能观想实相,一切的罪业都消灭了。“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发菩提之心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总合起下三品来,名下辈生想,依次序算来,这叫第十六观。
此经说下品下生的人,五逆十恶,无恶不造,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教他用十念法,念佛念了十口气,就生西方了。这就叫我们一定要相信,我可以生西方。因为我们的恶,不会恶到这个样子,我们念佛,亦不止念十念,所以你就可以相信,一定能够往生西方。
以上正宗分第二科辨妙观讲完,再讲正宗分的第三科彰利益。
乙三、彰利益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这段经文,判为正宗分第三科彰利益,即彰显佛说这卷十六观经的利益,故名彰利益。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说是语时,是指上文佛说观无量寿佛法门,将十六种观行说完之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在会同闻,五百侍女者,因为韦提希夫人,本是皇后,今为国太夫人,所以她带了五百个侍女,亦同时在闻法。“闻佛所说,…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