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车轮,不是我们普通所见的车轮,而是转轮圣王转轮宝的那种车轮。哪有多么大呢?有十二由旬大,为什么那样大?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莲华化生,莲华是往生者的母亲——托生之所,生出的人很大,母亲当然要大,所以莲华很大。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摩尼是梵语,译成中文为宝珠,又译作如意珠。其摩尼水,即前面所说的如意珠王流出之水,此水不是在池中不动,还会上下流动,流到华上去,甚至流注到树上去。“寻树上下”寻字当顺着讲,树是指莲华池岸上的七宝行树,寻树上下是说八功德水是流到岸上,顺着树上下流注,这是不可思议的。水流起来,就有声音,声响就是说法的声音,“其声微妙”说法的声音很精微很玄妙,不可思议。“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说的什么法?说的三乘妙法,苦、空、无常、无我是小乘法,诸波罗蜜是大乘法,合之为三乘法。前面讲过,苦、空、无常等,小乘人修为小乘法,大乘人亦必须修,这叫三乘共学之法。诸波罗蜜是大乘不共之法,小乘人不会修的,只有菩萨才会修;波罗蜜是梵语,译成中文叫到彼岸,诸波罗蜜是说波罗蜜不止一种,有六种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波罗蜜义为到彼岸,就是由凡夫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亦就是转凡成圣,谓修此六度法门,能转凡成圣也,这是大乘菩萨修的,叫大乘不共法。佛法法相太多,愈学法相愈觉得多,道理又太深,愈学愈深,实际它都有个纲要,佛法的法相没有好多,亦没有什么难,只要把苦、空、无常、无我,六波罗蜜等记熟就好了,三乘法门,统统有了。要学佛法,第一先知道苦,若不知道苦,就不配学佛法,学了佛法亦不会修行,为什么?他把佛法当成世间上的学问,口里讲,不修行,故不能得法益。若能知苦,应断集——集诸烦恼,此有三个根本烦恼,名贪、瞋、痴;此三根本烦恼中,贪是根本中之根本,贪不到便生瞋,不应贪而贪,不应瞋而瞋,则生痴。故贪烦恼为三根本烦恼之首;今知苦要断集,断集第一就要断除贪烦恼。贪烦恼如何断法?即修空观(第二观);观空就能断除贪烦恼。观空如何观法?但观此身,有生必有灭,无论寿年长短,终有死亡之日,到死时“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到死时才知道万般带不去已迟了,因为你已造了大堆业了!故须平日修空观。第三作无常观;须知一切法无常,我们的生命当然是无常,不能永久存在,纵然活到一百二十岁,终有一死。四十二章经说:“人命在呼吸间”,能作无常观,现在就是空,不必等到一百二十岁时,方是空是无常。第四无我观;这是小乘佛教根本观法,小乘圣人将无我观空了,便证得阿罗汉果。无我观如何观法?应观此身为地、水、火、风四大和合之假法,及受、想、行、识四个作用之心法,内外八法合成之假相,本无有我。如此观想成功,便证得我空。小乘人观想到此为止。大乘行人不但破我空,还要破法空,大乘的不共法,叫六波罗蜜,即是六度。六度中第一布施度,分财施、法施、无畏施。大乘法门怎么叫做大?它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功夫故名大。小乘家用功夫,有钱皆舍了,不生贪心,自己不生贪心,得了利益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大乘菩萨会利用钱财,心想我怎么有钱财呢?因前生行布施,故有此福报;有了福报,就去利益众生,用财去布施。普济众生,本是污染法的钱财,因此变成了利益众生的微妙法;光以财布施还不够,还要给他说佛法,令他知道今世穷,是前世未修布施,今世应行布施培福,此名法布施;众生遭了灾难,我们去协助他,叫无畏施。第二持戒度,分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聚。一摄律仪戒者,凡是不合戒律,不合威仪事,统统不犯不作,此包括大小乘戒,例如不杀生戒,小乘戒有,大乘戒亦有,而小乘的一切戒,皆摄在大乘菩萨戒的摄律仪戒中。二摄善法戒,无论大小善事,皆应当作,不作即犯戒;小乘戒重防非止恶,若不作恶则戒行清净,小乘戒到此为止,大乘戒不但持摄律仪戒,诸恶莫作,还须众善奉行,若善事不作,犯菩萨戒。三饶益有情戒,大小乘戒之不同,小乘戒只图了生脱死,出离三界,便到达目的,众生有苦他不管;大乘菩萨戒则不然,因菩萨行人发了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应多多利益众生,若不利益众生,犯菩萨戒。第三忍辱度,行菩萨道,是于众生界行,可是于度生过程中,若遇众生不受度化反加污辱,应予慈悲忍受,莫退道心,凡是逆境现前,必须忍,名忍辱波罗蜜。第四精进度,凡夫懈怠成性,初闻佛法,发勇猛心。要用功,要自利利他,但不到几天便懈怠了,一定要用精进度,不教他退堕。精进不但对自己用功,还要用以度人,例如度人遇到障碍,决不为此退心,应更另求别处度别的人,故精进是积极的利己利人。第五禅定度,禅定度散乱,这是用功修行的方法,我此散乱心如何令他定下来?可依照佛说修禅定的方法去修禅定,修成功,便成禅定波罗蜜。第六般若度,般若,中国话叫做智慧,这个智慧,不是世间法的聪明、学问,佛经上的般若,是人人本具的般若智慧,要把它启发出来,如何启发呢?持戒修定,定修成功,般若智慧自然启发出来了。佛教的书籍非常之多,大小乘法,经律论及祖师们的疏注文钞等,多得不得了,但它有个总纲,即苦、空、无常、无我、六波罗蜜,能把此总纲记到,统统有了,既能自利亦能利人,结果还能圆成佛道。本经说极乐世界的水发出此等音声,水何故说此法?须知此是对带业往生之凡夫说的,因带业往生的凡夫,我没有空,法亦没空,诸波罗蜜亦未曾修。故极乐世界以水音说此法,令其悟道。“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佛的相好是从修无量功德得来的,赞佛相好,是要令带业往生的凡夫,听了发起大心去修功德。
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前面说如意珠王能生水,此说如意珠王又能出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阿弥陀经说:“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此经说是如意珠王涌出的光明所变化的,为什么和阿弥陀经不同?须知如意珠王从哪里来?如意珠王亦是阿弥陀佛变化出来的,所以此说和阿弥陀经说的是一样。“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鸟声哀雅是世间相,但此处鸟音是常赞叹念佛、念法、念僧——念者从今从心,你若心里常常念到佛、念到法、念到僧,它便赞叹你,你若不知念三宝,它就赞叹念三宝功德,使你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拣别不是第二观的水观,“名第五观”在十六妙观中,这是第五个观想。
丙六、总观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此观将前面所说的极乐世界宝地、宝树、宝池等,结成总观想,故名总观。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前第二观说彼国地“以七宝界”此谓每一个宝界中,即每一区域内,都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伎乐即音乐,天伎乐就是天上的音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是总观,故将前面所说悬处虚空的乐器重观之;如天宝幢,是说如帝释天的宝幢,不要人工鼓动,它自己会鸣会响,发出叮叮当当的音声;此音声中,说的还是叫你念佛、念法、念僧。此一观想成功,比较前面观想水结冰,冰成琉璃,琉璃变为地,那叫粗见极乐国地,此是总观。虽然还叫粗见,还不精细,可是这第六观,已经把依报观成功了。前面韦提希夫人,求生无忧恼处。生忧恼是由环境恶劣,今此六种观想,观西方依报庄严,依报庄严环境好,即不生忧恼处也。前面韦提希夫人又请求不闻恶声,若是生到西方,怎闻恶声?极乐世界的水声、风声、鸟声、音乐声,统统为你说法,你自然要办道了,更无因缘令生烦恼。若是光看阿弥陀经,说到极乐世界种种庄严,若无信心,或信心浅的众生,会误认是佛说的理想世界,不是事实,因为我们此世界太苦了,佛陀慈悲,说个那样好的世界,我们尚未往生,究竟有没有此世界,还不知道,佛说的话虽然可信,他还不敢相信到此。十六观经谈一切唯心造,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造的,我们自己亦能造,只要修观想,观想个极乐世界现前,这你能不相信吗?“一切法唯心造”,硬要观想个极乐世界现前,你就相信了,还没有修观想,要观想成功,亦非易事。即以今此精舍便是无忧恼处,此无忧恼处非虚空掉下来的,“一切唯心造”,此是曹居士夫妇发心建造变化出来的,这不是事实证明吗?那么你们亦可以去造个讲堂,亦就是你造就个极乐世界。
若不学佛,前生修了福,虽然有了钱不会用,不知以福培福,而是以钱造罪。怎么造罪业?以钱开酒家、开舞厅,这即是造恶世界。因酒家舞厅中常常发生杀、盗、淫、妄等事,为什么?因为那是养贪瞋痴的地方,耳闻虽有乐声,却完全是苦声,引发贪瞋痴烦恼故也。结果恶业上加恶业,这就是有福报不会用,拿着福报去造恶业,又引众生造恶业,自己堕地狱,又牵着众生堕地狱。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此说明总观观想成功的利益。极重恶业就是杀、盗、淫等业,无量亿劫所造之极重恶业,只把此依报观想成功,统统消除。前面地观说能消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看起来很长,还有个数目,这里是无量亿劫的极重恶业,都给消除。“命终之后,必生彼国。”生到西方是…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