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車輪,不是我們普通所見的車輪,而是轉輪聖王轉輪寶的那種車輪。哪有多麼大呢?有十二由旬大,爲什麼那樣大?因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蓮華化生,蓮華是往生者的母親——托生之所,生出的人很大,母親當然要大,所以蓮華很大。
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複有贊歎諸佛相好者。
“其摩尼水,流注華間。”摩尼是梵語,譯成中文爲寶珠,又譯作如意珠。其摩尼水,即前面所說的如意珠王流出之水,此水不是在池中不動,還會上下流動,流到華上去,甚至流注到樹上去。“尋樹上下”尋字當順著講,樹是指蓮華池岸上的七寶行樹,尋樹上下是說八功德水是流到岸上,順著樹上下流注,這是不可思議的。水流起來,就有聲音,聲響就是說法的聲音,“其聲微妙”說法的聲音很精微很玄妙,不可思議。“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說的什麼法?說的叁乘妙法,苦、空、無常、無我是小乘法,諸波羅蜜是大乘法,合之爲叁乘法。前面講過,苦、空、無常等,小乘人修爲小乘法,大乘人亦必須修,這叫叁乘共學之法。諸波羅蜜是大乘不共之法,小乘人不會修的,只有菩薩才會修;波羅蜜是梵語,譯成中文叫到彼岸,諸波羅蜜是說波羅蜜不止一種,有六種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波羅蜜義爲到彼岸,就是由凡夫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亦就是轉凡成聖,謂修此六度法門,能轉凡成聖也,這是大乘菩薩修的,叫大乘不共法。佛法法相太多,愈學法相愈覺得多,道理又太深,愈學愈深,實際它都有個綱要,佛法的法相沒有好多,亦沒有什麼難,只要把苦、空、無常、無我,六波羅蜜等記熟就好了,叁乘法門,統統有了。要學佛法,第一先知道苦,若不知道苦,就不配學佛法,學了佛法亦不會修行,爲什麼?他把佛法當成世間上的學問,口裏講,不修行,故不能得法益。若能知苦,應斷集——集諸煩惱,此有叁個根本煩惱,名貪、瞋、癡;此叁根本煩惱中,貪是根本中之根本,貪不到便生瞋,不應貪而貪,不應瞋而瞋,則生癡。故貪煩惱爲叁根本煩惱之首;今知苦要斷集,斷集第一就要斷除貪煩惱。貪煩惱如何斷法?即修空觀(第二觀);觀空就能斷除貪煩惱。觀空如何觀法?但觀此身,有生必有滅,無論壽年長短,終有死亡之日,到死時“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到死時才知道萬般帶不去已遲了,因爲你已造了大堆業了!故須平日修空觀。第叁作無常觀;須知一切法無常,我們的生命當然是無常,不能永久存在,縱然活到一百二十歲,終有一死。四十二章經說:“人命在呼吸間”,能作無常觀,現在就是空,不必等到一百二十歲時,方是空是無常。第四無我觀;這是小乘佛教根本觀法,小乘聖人將無我觀空了,便證得阿羅漢果。無我觀如何觀法?應觀此身爲地、水、火、風四大和合之假法,及受、想、行、識四個作用之心法,內外八法合成之假相,本無有我。如此觀想成功,便證得我空。小乘人觀想到此爲止。大乘行人不但破我空,還要破法空,大乘的不共法,叫六波羅蜜,即是六度。六度中第一布施度,分財施、法施、無畏施。大乘法門怎麼叫做大?它以利益一切衆生爲功夫故名大。小乘家用功夫,有錢皆舍了,不生貪心,自己不生貪心,得了利益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大乘菩薩會利用錢財,心想我怎麼有錢財呢?因前生行布施,故有此福報;有了福報,就去利益衆生,用財去布施。普濟衆生,本是汙染法的錢財,因此變成了利益衆生的微妙法;光以財布施還不夠,還要給他說佛法,令他知道今世窮,是前世未修布施,今世應行布施培福,此名法布施;衆生遭了災難,我們去協助他,叫無畏施。第二持戒度,分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叁聚。一攝律儀戒者,凡是不合戒律,不合威儀事,統統不犯不作,此包括大小乘戒,例如不殺生戒,小乘戒有,大乘戒亦有,而小乘的一切戒,皆攝在大乘菩薩戒的攝律儀戒中。二攝善法戒,無論大小善事,皆應當作,不作即犯戒;小乘戒重防非止惡,若不作惡則戒行清淨,小乘戒到此爲止,大乘戒不但持攝律儀戒,諸惡莫作,還須衆善奉行,若善事不作,犯菩薩戒。叁饒益有情戒,大小乘戒之不同,小乘戒只圖了生脫死,出離叁界,便到達目的,衆生有苦他不管;大乘菩薩戒則不然,因菩薩行人發了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應多多利益衆生,若不利益衆生,犯菩薩戒。第叁忍辱度,行菩薩道,是于衆生界行,可是于度生過程中,若遇衆生不受度化反加汙辱,應予慈悲忍受,莫退道心,凡是逆境現前,必須忍,名忍辱波羅蜜。第四精進度,凡夫懈怠成性,初聞佛法,發勇猛心。要用功,要自利利他,但不到幾天便懈怠了,一定要用精進度,不教他退墮。精進不但對自己用功,還要用以度人,例如度人遇到障礙,決不爲此退心,應更另求別處度別的人,故精進是積極的利己利人。第五禅定度,禅定度散亂,這是用功修行的方法,我此散亂心如何令他定下來?可依照佛說修禅定的方法去修禅定,修成功,便成禅定波羅蜜。第六般若度,般若,中國話叫做智慧,這個智慧,不是世間法的聰明、學問,佛經上的般若,是人人本具的般若智慧,要把它啓發出來,如何啓發呢?持戒修定,定修成功,般若智慧自然啓發出來了。佛教的書籍非常之多,大小乘法,經律論及祖師們的疏注文鈔等,多得不得了,但它有個總綱,即苦、空、無常、無我、六波羅蜜,能把此總綱記到,統統有了,既能自利亦能利人,結果還能圓成佛道。本經說極樂世界的水發出此等音聲,水何故說此法?須知此是對帶業往生之凡夫說的,因帶業往生的凡夫,我沒有空,法亦沒空,諸波羅蜜亦未曾修。故極樂世界以水音說此法,令其悟道。“複有贊歎諸佛相好者”,佛的相好是從修無量功德得來的,贊佛相好,是要令帶業往生的凡夫,聽了發起大心去修功德。
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爲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是爲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
前面說如意珠王能生水,此說如意珠王又能出光明,其光化爲百寶色鳥。阿彌陀經說:“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此經說是如意珠王湧出的光明所變化的,爲什麼和阿彌陀經不同?須知如意珠王從哪裏來?如意珠王亦是阿彌陀佛變化出來的,所以此說和阿彌陀經說的是一樣。“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鳥聲哀雅是世間相,但此處鳥音是常贊歎念佛、念法、念僧——念者從今從心,你若心裏常常念到佛、念到法、念到僧,它便贊歎你,你若不知念叁寶,它就贊歎念叁寶功德,使你念佛、念法、念僧。“是爲八功德水想”揀別不是第二觀的水觀,“名第五觀”在十六妙觀中,這是第五個觀想。
丙六、總觀
衆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衆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爲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爲總觀想,名第六觀。
此觀將前面所說的極樂世界寶地、寶樹、寶池等,結成總觀想,故名總觀。
“衆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前第二觀說彼國地“以七寶界”此謂每一個寶界中,即每一區域內,都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伎樂即音樂,天伎樂就是天上的音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是總觀,故將前面所說懸處虛空的樂器重觀之;如天寶幢,是說如帝釋天的寶幢,不要人工鼓動,它自己會鳴會響,發出叮叮當當的音聲;此音聲中,說的還是叫你念佛、念法、念僧。此一觀想成功,比較前面觀想水結冰,冰成琉璃,琉璃變爲地,那叫粗見極樂國地,此是總觀。雖然還叫粗見,還不精細,可是這第六觀,已經把依報觀成功了。前面韋提希夫人,求生無憂惱處。生憂惱是由環境惡劣,今此六種觀想,觀西方依報莊嚴,依報莊嚴環境好,即不生憂惱處也。前面韋提希夫人又請求不聞惡聲,若是生到西方,怎聞惡聲?極樂世界的水聲、風聲、鳥聲、音樂聲,統統爲你說法,你自然要辦道了,更無因緣令生煩惱。若是光看阿彌陀經,說到極樂世界種種莊嚴,若無信心,或信心淺的衆生,會誤認是佛說的理想世界,不是事實,因爲我們此世界太苦了,佛陀慈悲,說個那樣好的世界,我們尚未往生,究竟有沒有此世界,還不知道,佛說的話雖然可信,他還不敢相信到此。十六觀經談一切唯心造,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造的,我們自己亦能造,只要修觀想,觀想個極樂世界現前,這你能不相信嗎?“一切法唯心造”,硬要觀想個極樂世界現前,你就相信了,還沒有修觀想,要觀想成功,亦非易事。即以今此精舍便是無憂惱處,此無憂惱處非虛空掉下來的,“一切唯心造”,此是曹居士夫婦發心建造變化出來的,這不是事實證明嗎?那麼你們亦可以去造個講堂,亦就是你造就個極樂世界。
若不學佛,前生修了福,雖然有了錢不會用,不知以福培福,而是以錢造罪。怎麼造罪業?以錢開酒家、開舞廳,這即是造惡世界。因酒家舞廳中常常發生殺、盜、淫、妄等事,爲什麼?因爲那是養貪瞋癡的地方,耳聞雖有樂聲,卻完全是苦聲,引發貪瞋癡煩惱故也。結果惡業上加惡業,這就是有福報不會用,拿著福報去造惡業,又引衆生造惡業,自己墮地獄,又牽著衆生墮地獄。
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此說明總觀觀想成功的利益。極重惡業就是殺、盜、淫等業,無量億劫所造之極重惡業,只把此依報觀想成功,統統消除。前面地觀說能消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看起來很長,還有個數目,這裏是無量億劫的極重惡業,都給消除。“命終之後,必生彼國。”生到西方是…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