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P18

  ..續本文上一頁一定的。“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可是你的觀想要一步一步的觀,要照十六觀經,名爲正觀;若觀想中,忽然發生特別境界,與十六觀經不合的,就把它舍掉,因爲那是邪觀。

  丙七、華座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爲大衆,分別解說。

  十六妙觀中,從一至六觀,是觀依報;從第七觀至十叁觀,這七個觀,是觀正報。此第七觀是觀正報的第一個觀,觀的是蓮華座,蓮華座是依報,爲什麼把它分到正報裏面來?因爲這個蓮華座,不是一般世間法的依報,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通于聖凡,通于聖就是佛菩薩,通于凡就是帶業往生的凡夫,此蓮華座是佛的最親近之依報,屬于佛獨有的,不與凡夫相共,所以判爲正報。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谛聽谛聽!善思念之。”以下將開示觀想正報之法,佛故再度告訴阿難及韋提希夫人:你們要谛聽谛聽!詳詳細細的聽!實實在在的聽!聽了之後,還要善思善念。佛此語雖是對當機者說,以現在來講,就是告訴諸位聽衆,你要留心聽到,聽了還要善思善念。“吾當爲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衆生就是苦惱境界,韋提希親身領略到這種苦惱,所以求佛給她說個除苦惱法,佛對韋提希夫人講,亦就是爲大衆講,爲未來衆生講除苦惱之法。“汝等憶持,廣爲大衆,分別解說。”此話是告訴阿難尊者,同時亦對韋提希夫人,怎麼知道呢?他用“汝等”兩字,要他們聽了去爲大衆講。此大衆包括當時的大衆,因爲阿難尊者,回到耆阇崛山去講,亦包括未來的一切衆生。我們聽經,聽到哪裏,學到哪裏,你們諸位聽懂之後,就得去講給大家聽聽。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爲比。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衆生,當雲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釋尊宣說此語之時,阿彌陀佛現了相,住立在空中,兩邊還有“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我們現在或塑或畫的西方叁聖立像,就是以這個經文作根據,可是那個時候的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站立在空中的相,“光明熾盛,不可具見。”阿難尊者是個小乘,韋提希夫人雖發大心,仍是凡夫,以故他們的眼睛還不能完全看得清楚,因爲光明太大之故也。“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爲比。”閻浮檀金譯華語爲最勝金,百千種的閻浮檀金,和彌陀佛身的金色,還比不來,因爲佛身的金色太好了。我們每天做晚課時,唱贊佛偈雲:“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就是由這個地方來的。“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時就是當西方叁聖住立空中現相之時,韋提希夫人看見了無量壽佛,當然亦看見了兩位菩薩,當時就接足作禮。古時印度最恭敬的禮拜,就是接足禮。什麼叫接足禮?人體最尊最貴的莫過于頭頂,而最卑最下的莫過于兩足,以最尊最貴的頭頂,來接拜佛的兩足,這就叫接足禮。釋迦佛應身住世時,我們可以行接足禮,今阿彌陀佛示現空中,怎麼行接足禮呢?就是作觀想,拜下去的時候,將兩手反過來,觀想接到佛的雙足,亦名接足禮。所以我們現在拜佛像的時候,把兩手反過來,就是這個道理。“白佛言:世尊!”這時韋提希夫人,禮過無量壽佛之後,仰白釋迦牟尼佛,說道:“世尊!”稱釋迦佛一聲。“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我現在因佛力的加被,得見到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二菩薩,可是“未來衆生,當雲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呢?韋提希發了菩提心,發了菩提心的人,觀念不一樣,他得了利益,就想到衆生,尤其是想到未來世的衆生。他想到未來世的衆生,去佛遙遠,沒有佛力加被,有什麼方法能見到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我們聽經,要聽到哪裏,就學到哪裏,學大乘佛法,以發菩提心爲本,菩提心是個什麼心?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只要發了心,就可做得到。菩薩發了菩提心,得到了好處,就念到衆生,有如母親念兒女之心一樣,母親對兒女的慈悲,是無間斷的,只要得到點好吃的東西,就想到她的兒女,得到什麼利益,亦會想到她的兒女,你把那個母親慈愛兒女的心,擴大起來,就叫菩提心了。可是母親愛兒女的心,只叫慈心,不能叫菩提心,因爲她只慈愛自己的兒女,不能慈愛別人的兒女,所以他是個凡夫,不是菩薩;菩薩看到一切衆生,有如自己的獨生子般慈悲愛護,沒有分別,這叫菩薩發心,亦叫菩提心。

  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于七寶地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爲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毗楞伽寶,以爲其臺;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爲校飾;于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複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爲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爲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于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爲華座想,名第七觀。

  這段經文,是佛答覆韋提希夫人的問題,未來衆生怎樣能見到西方叁聖?欲想見到西方叁聖,必須作觀想,修觀想亦不容易便能觀成,博地凡夫,欲觀佛像,須先觀蓮華座,蓮華座觀成功,再觀佛像和菩薩像。“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彼佛即是阿彌陀佛,你若是想觀想彼阿彌陀佛,當起觀想之念。“于七寶地上,作蓮華想。”前面令先觀想依報,今則于前面觀想成功的七寶地上,觀想有個蓮華座,此蓮華座,就是佛的座位。“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此葉字當作花瓣的瓣字解,不是荷葉之葉。一一葉上,作百寶色,就是每一片一片蓮華瓣上,作百寶之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是脈絡,此謂蓮華瓣上,有八萬四千條脈絡,圖案美觀,有如天宮之圖畫。“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蓮華瓣的脈絡上有八萬四千光明,要把他一個一個的觀想,觀想得很清爽,了了分明,皆令得見。那麼這蓮華葉有多大呢?“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那個蓮華大得很,華葉小的就有二百五十由旬,大的更大了。“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一個小的蓮華葉,就縱廣二百五十由旬,那麼一座蓮華有多少葉呢?有八萬四千個蓮華瓣。平常我們簡單說千葉蓮華,實際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爲映飾;”在那每一個蓮華葉上,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爲莊嚴。“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就是這百億摩尼珠,每一顆一顆珠,都放千種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那個光明,像一個寶蓋,都是七寶合成的。“遍覆地上”,就是那個蓮華座的寶珠之光明像個寶蓋樣,罩著地上。“釋迦毗楞伽寶,以爲其臺;”釋迦毗楞伽寶,中國話譯爲能勝寶,謂此寶最尊最貴,能勝一切寶。臺是蓮華當中的蓮蓬,因爲佛要坐到上面,成了個座位,故名蓮華臺。“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爲校飾。”此蓮華當中的蓮華臺,有種種莊嚴,有八萬四千金剛甄叔迦寶。甄叔迦寶,此地叫赤色寶;梵摩尼珠,梵是清淨,此爲白色如意珠;妙真珠網,以爲校飾,就是這個蓮華臺,有八萬四千赤色寶,和白色的如意寶珠,還有妙真珠製成的網,以爲莊嚴。“于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這個蓮華臺的上面,自然而有四根柱子,這四個柱子叫幢,就是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有那麼高,那麼大。“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夜摩天此譯善時,以彼天光明無晝夜之別,故曰善時,是欲界第叁層天。這個善時天的特別莊嚴,就是寶幔莊嚴。阿彌陀佛的蓮華臺上,有四根寶幢,寶幢上挂的寶幔,就像夜摩天的寶幔那麼樣。“複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爲映飾;”這是指寶幔上的莊嚴。“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每一個寶珠都放光,放出八萬四千之多。“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異者不同也,雖然都是金色,但金光的顔色各各不同,有八萬四千種。“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這寶幔上的寶珠,放出來的金色光,遍滿極樂世界妙寶國土,處處變化,各作奇異之相。有些什麼樣的奇異之相呢?“或爲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這些光明,或者變個金剛臺出來,有的變成個真珠網,或者變作種種的雜華雲。“于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變這麼多的莊嚴具幹什麼呢?是利益極樂世界的衆生的。極樂世界帶業往生的凡夫,因爲本是凡夫,各有所好,你喜歡看金剛臺的,他就變個金剛臺;你喜歡看雜華雲的,他就變化雜華雲;隨意變現,就是隨西方極樂世界衆生之意而變現。變現作甚?變現是施作佛事,令你發道心的。“是爲華座想,名第七觀。”這叫做蓮華座的觀想,順著前面的次第,這是第七個觀想。

  佛告阿難: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鏡中,自見面像。

  佛把第七觀,說了觀想方法之後,再告訴當機者:哪裏來的這麼莊嚴的蓮華座?“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它是本著法藏比丘的願力所成就的。法藏比丘是誰?是阿彌陀佛因位作比丘時之德號,阿彌陀佛是果位的佛號。他最初亦是個凡夫,他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出家,號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發了四十八個大願;依著這四十八個大願,經無…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