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量劫,修行無量功德,成就西方極樂世界,成就這個蓮華座的莊嚴。這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不可思議。佛坐的蓮華座的莊嚴,更是稀有。這是哪兒來的呢?它不是神話,佛法和外道不同,佛法講因講果,有如是因,得如是果。西方極樂世界有這麼莊嚴,是法藏比丘發了願,經無量阿僧祇劫修諸功德把它成就的。現在就說佛的蓮華座這麼莊嚴,是哪兒來的這麼莊嚴呢?亦是法藏比丘最初發四十八大願,無量數劫修行功德成就的。佛法和外道不同,外道在那裏說神話,都是些無因之果,他說了半天神話,若問他的莊嚴從哪裏來的,它沒有因。佛教見了果,一定要推因,有因才有果。“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若是衆生想欲觀念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應當先觀想這個蓮華座。“作此想時,不得雜觀。”這個蓮華座的莊嚴很精細,應專觀這個蓮華座,不得再作其他的觀想,這叫做專心系念。“皆應一一觀之”照著前面經上所說的觀想,一個一個的作觀。“一一葉”,一片一片的蓮華瓣,“一一珠”一顆一顆的寶珠,“一一光”一個一個的光明,“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皆當觀想成功,了了分明。“如于鏡中,自見面像。”等于照鏡子,見到自己的臉,看得那麼清楚。我們聽經聽到這裏,會覺得這個不容易觀成功,因爲這些莊嚴太多了,太精細了。可是,你要知道前面觀想了六個,觀想成功,才觀想這第七個觀想。並且要知道釋迦佛說法,他是有次第的,第一個觀想,只觀想一個落日,裏面沒有其他莊嚴,倘若是只觀想個落日,像懸著的鼓那麼樣,都觀不起來,那怎麼能夠觀第二個第叁個莊嚴。所以能夠把落日觀觀成功,本應叫你把他變成地,但是很不容易,故以方便把它變成水,水再變成冰,冰再變成琉璃。須到修完六個觀想,將西方極樂世界依報種種莊嚴都觀成功,再觀這個蓮華座是很容易的,不是一下手就叫你觀蓮華座。下面再講到把這蓮座觀,觀想成功,得個什麼利益?
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
把蓮華座觀想成功,當時就可滅除五萬億劫的生死之罪,將來報謝命終,必定當生極樂世界,能得到這樣大的利益。
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若是觀想蓮華座,見到很莊嚴的蓮華現前,要與這個經相合,這就叫做正觀;倘若蓮華裏面的莊嚴,和這個經文不合,那就叫邪觀。
丙八、佛菩薩像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诃,叁藐叁佛陀。
此第八個觀,觀想一佛二菩薩;因爲佛的報身,還觀想不來,先觀想叁個蓮華座上,坐著一佛二菩薩像,這是觀想佛菩薩之前的一個方便。剛才觀的西方叁聖是立像,這個是坐像,因爲它是個像,故名佛菩薩像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見此事已,就是把前面第七觀蓮華座觀,觀想成功了,見到蓮座功德莊嚴,其次應當再觀想佛像。爲什麼要觀想佛?由于“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爲什麼要叫我們觀想佛像,這段經文,是最重要的解答。尤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兩句,是這十六觀經的經心。我們一定要把這段經文的道理,了解清楚明白,便知道釋尊叫我們觀想佛,是要寄托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像作觀想,觀想成功了,就見到自己心內的佛。以這樣的方便工夫,先寄托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身上來觀想,結果成功了,是自己的心佛。諸佛如來是法界身的界字作性字解,法界身即法性身,亦即諸佛的法身。法身是理體,遍一切處,遍一切衆生心想中。故此句入一切衆生心想中之入字,就是遍的意思,遍入到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叁十二相是指應身佛的相,而不是報身佛。我們這娑婆世界的釋迦佛,就是應身佛,他有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叁十二相的第一個相,是肉髻頂相,第二個相是白毫相,到最下面,兩腳底是平滿之相,足心上有個千輻輪相。這叁十二相,若是一一解說,須兩叁天的時間,這裏不能一一解說,欲想細知叁十二相的,可自己去查閱佛學大辭典便知道。此經說佛的法身,本來遍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或有人會懷疑,佛身既是遍入一切衆生心中,我的心中爲什麼沒有現出佛像來?須知道,你必須觀想。此處說衆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即謂觀想佛時的衆生心,就變成佛的心。因爲觀想佛像,先觀個應身佛,應身佛有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爲什麼這麼一觀,就成功了呢?因爲諸佛的法身,本來遍入一切衆生心想中的,可是你得觀想,若不觀想,現不出佛來,你一觀想,就現出佛像來,就有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段經文,是感應道交的經文。佛是應衆生的,無時不應,但是你得感,會作觀想,就是能感的心,有感就有應,若不感,便沒有應。佛的法身理體,本來遍于一切衆生心,而你一點亦看不見!你一定要有感念的心,感念的心就是我要求見佛。怎麼見呢?作觀想。有了感念的心,一觀想,就觀想成功了,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佛的莊嚴,都看見了,這就是有感有應,叫做感應道交。譬喻洪鍾在架,有叩則鳴。大殿裏挂著的洪鍾,無時不在應衆生,但是你得去叩擊,有叩則鳴,若不叩擊,它則不鳴。佛本是應衆生的,但是要有感才應,叫做感應道交。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者,就是你心裏作觀想,觀想佛像,即是你觀想的心在造一尊佛出來。“十方叁世佛,一切唯心造。”而阿彌陀佛亦是由心造出來的。怎麼樣造呢?作觀想——是心作佛。觀想就是修行,修作一尊佛出來。把佛修作出來了,是心就是佛;如前面所說,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你那個心就變成佛的心,你那個心就變成佛了,這個佛就是自己的本性佛現出來了。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兩句經文,叫做性修不二。是心是佛,就是我們的本性,具足佛性,性者理也,故叫做理具;是心作佛,作者造也,是按事相上修觀想,造作一尊佛出來,就叫心作;這修出來的佛,和我們本性所具的佛,沒有兩個樣,叫做性修不二;性具的佛,和修造出來的佛,沒有兩樣。是心作佛,是心就是佛,這叫做依性起修,全修在性——性就是理體,又叫做本性,合稱本體自性,就是真如法界的理體,人人本具有這個性;這個性明白了,依著這個性來起修,來作觀想,這叫依性起修。全修在性,即是依著自性來起修——作觀想,觀想成就,佛境現前,它亦不出自性之外,這叫全修在性。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兩句經文,非常重要,是這十六觀經的經心,等于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八個字一樣,那是金剛經的經心。可是這兩句和那兩句重要性雖然相同,而用功下手的方法不一樣。金剛經是從空門下手,這十六觀經是從有門下手。金剛經從空門下手之方法,第一句應無所住,一切不住,住、就是執著,不要執著,不但凡夫的六塵境界不要住,連佛法都不能住,這叫應無所住——一切都不應該住。一切都不住,這個時候真空境界現前了。在真空境界現前之時,“而生其心”。就在這一切真空之中,現出個心出來,這就叫做有,但是從真空心上現出來的心,這個有叫做妙有,就是由真空而現出妙有。這十六觀經是從有門入手,它先叫你作個相,作誰的相?作佛的相,先要是心作個佛出來。必須注意,這是叫你作佛的相,而不是作衆生的相,作佛的相是因爲佛的相不可思議,叫做妙有之相。是心作佛,作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把阿彌陀佛的像作成功了,這時候心作的佛,忽然之間和自己的本性佛相合,便恍然大悟,啊!我的心就是佛,這叫自性彌陀現前。自性彌陀就是真空理體,所以妙有即是真空。只是下手不同,叫做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前面六個觀想,都是作的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國土的觀想,維摩經說:“心淨國土淨”,你一看這個話說的很妙,嘿!對,心淨即是國土淨,說什麼啰哩八嗦這個觀想那個觀想呢!其實本經叫你作觀想,一點也不啰嗦。心淨國土淨,那只是個原則,非下手的方便。我要問你,你的心淨了沒有?若是你的心沒有淨,淨土不現前,你坐在娑婆世界,還是個穢濁國土,你叫它淨它不淨,你的心願意不願意淨?當然願意淨。願意淨,得有個方便法門,前面作種種觀想,就是淨心的方法。你的心不淨,由此叫他淨,見了西方極樂世界,土亦淨了。或問,是心是佛者,即是說我的心就是佛,我們學大乘佛法,就要先了解這個理,是心就是佛,何必作觀想?應知是心是佛,這是個理,事實上你還是個大凡夫,你的心還是個凡夫心,不是佛的心。你欲將凡夫心變成佛的心,得有個方法,而“是心作佛”,作觀想,就是將凡夫心變成佛的心之方法,你能是心作個佛,你那是心是佛才能夠現出來。若不然,你的心還是個凡夫心,根本不是佛的心。是心作佛就是運用觀想的力量,把佛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都想觀成功,作成個佛出來。我們這個心有此力量,佛說:“十方叁世佛,一切唯心造。”是教我們造佛,可見此心有這個力量,但是若不懂佛法,不修佛的觀想,你觀想的全是凡夫的境界,你觀想凡夫境界,那就是心觀想凡夫,是心是凡夫,永遠是個凡夫,不會變成佛。古時候有個會畫馬的大藝術家,叫做趙子昂,畫馬畫得很有名,因爲他畫馬出了名,所以亦就特別用心畫。有一次,他想畫個八駿(馬)圖,在一幅圖畫裏面,要畫八匹不同形態的駿馬,他將走的、站的、跳的、吃草的……各種形態都畫了,最後要畫一匹在地上打滾的馬,這匹馬很難畫,因爲這種姿態很難看到,若不了解馬打滾的動作,畫出來就不像…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