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P19

  ..续本文上一页量劫,修行无量功德,成就西方极乐世界,成就这个莲华座的庄严。这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不可思议。佛坐的莲华座的庄严,更是稀有。这是哪儿来的呢?它不是神话,佛法和外道不同,佛法讲因讲果,有如是因,得如是果。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么庄严,是法藏比丘发了愿,经无量阿僧祇劫修诸功德把它成就的。现在就说佛的莲华座这么庄严,是哪儿来的这么庄严呢?亦是法藏比丘最初发四十八大愿,无量数劫修行功德成就的。佛法和外道不同,外道在那里说神话,都是些无因之果,他说了半天神话,若问他的庄严从哪里来的,它没有因。佛教见了果,一定要推因,有因才有果。“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若是众生想欲观念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应当先观想这个莲华座。“作此想时,不得杂观。”这个莲华座的庄严很精细,应专观这个莲华座,不得再作其他的观想,这叫做专心系念。“皆应一一观之”照着前面经上所说的观想,一个一个的作观。“一一叶”,一片一片的莲华瓣,“一一珠”一颗一颗的宝珠,“一一光”一个一个的光明,“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皆当观想成功,了了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等于照镜子,见到自己的脸,看得那么清楚。我们听经听到这里,会觉得这个不容易观成功,因为这些庄严太多了,太精细了。可是,你要知道前面观想了六个,观想成功,才观想这第七个观想。并且要知道释迦佛说法,他是有次第的,第一个观想,只观想一个落日,里面没有其他庄严,倘若是只观想个落日,像悬着的鼓那么样,都观不起来,那怎么能够观第二个第三个庄严。所以能够把落日观观成功,本应叫你把他变成地,但是很不容易,故以方便把它变成水,水再变成冰,冰再变成琉璃。须到修完六个观想,将西方极乐世界依报种种庄严都观成功,再观这个莲华座是很容易的,不是一下手就叫你观莲华座。下面再讲到把这莲座观,观想成功,得个什么利益?

  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把莲华座观想成功,当时就可灭除五万亿劫的生死之罪,将来报谢命终,必定当生极乐世界,能得到这样大的利益。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若是观想莲华座,见到很庄严的莲华现前,要与这个经相合,这就叫做正观;倘若莲华里面的庄严,和这个经文不合,那就叫邪观。

  丙八、佛菩萨像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此第八个观,观想一佛二菩萨;因为佛的报身,还观想不来,先观想三个莲华座上,坐着一佛二菩萨像,这是观想佛菩萨之前的一个方便。刚才观的西方三圣是立像,这个是坐像,因为它是个像,故名佛菩萨像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见此事已,就是把前面第七观莲华座观,观想成功了,见到莲座功德庄严,其次应当再观想佛像。为什么要观想佛?由于“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什么要叫我们观想佛像,这段经文,是最重要的解答。尤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两句,是这十六观经的经心。我们一定要把这段经文的道理,了解清楚明白,便知道释尊叫我们观想佛,是要寄托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像作观想,观想成功了,就见到自己心内的佛。以这样的方便工夫,先寄托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身上来观想,结果成功了,是自己的心佛。诸佛如来是法界身的界字作性字解,法界身即法性身,亦即诸佛的法身。法身是理体,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心想中。故此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之入字,就是遍的意思,遍入到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三十二相是指应身佛的相,而不是报身佛。我们这娑婆世界的释迦佛,就是应身佛,他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三十二相的第一个相,是肉髻顶相,第二个相是白毫相,到最下面,两脚底是平满之相,足心上有个千辐轮相。这三十二相,若是一一解说,须两三天的时间,这里不能一一解说,欲想细知三十二相的,可自己去查阅佛学大辞典便知道。此经说佛的法身,本来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或有人会怀疑,佛身既是遍入一切众生心中,我的心中为什么没有现出佛像来?须知道,你必须观想。此处说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即谓观想佛时的众生心,就变成佛的心。因为观想佛像,先观个应身佛,应身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为什么这么一观,就成功了呢?因为诸佛的法身,本来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的,可是你得观想,若不观想,现不出佛来,你一观想,就现出佛像来,就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段经文,是感应道交的经文。佛是应众生的,无时不应,但是你得感,会作观想,就是能感的心,有感就有应,若不感,便没有应。佛的法身理体,本来遍于一切众生心,而你一点亦看不见!你一定要有感念的心,感念的心就是我要求见佛。怎么见呢?作观想。有了感念的心,一观想,就观想成功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的庄严,都看见了,这就是有感有应,叫做感应道交。譬喻洪钟在架,有叩则鸣。大殿里挂着的洪钟,无时不在应众生,但是你得去叩击,有叩则鸣,若不叩击,它则不鸣。佛本是应众生的,但是要有感才应,叫做感应道交。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者,就是你心里作观想,观想佛像,即是你观想的心在造一尊佛出来。“十方三世佛,一切唯心造。”而阿弥陀佛亦是由心造出来的。怎么样造呢?作观想——是心作佛。观想就是修行,修作一尊佛出来。把佛修作出来了,是心就是佛;如前面所说,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你那个心就变成佛的心,你那个心就变成佛了,这个佛就是自己的本性佛现出来了。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两句经文,叫做性修不二。是心是佛,就是我们的本性,具足佛性,性者理也,故叫做理具;是心作佛,作者造也,是按事相上修观想,造作一尊佛出来,就叫心作;这修出来的佛,和我们本性所具的佛,没有两个样,叫做性修不二;性具的佛,和修造出来的佛,没有两样。是心作佛,是心就是佛,这叫做依性起修,全修在性——性就是理体,又叫做本性,合称本体自性,就是真如法界的理体,人人本具有这个性;这个性明白了,依着这个性来起修,来作观想,这叫依性起修。全修在性,即是依着自性来起修——作观想,观想成就,佛境现前,它亦不出自性之外,这叫全修在性。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两句经文,非常重要,是这十六观经的经心,等于金刚经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个字一样,那是金刚经的经心。可是这两句和那两句重要性虽然相同,而用功下手的方法不一样。金刚经是从空门下手,这十六观经是从有门下手。金刚经从空门下手之方法,第一句应无所住,一切不住,住、就是执着,不要执着,不但凡夫的六尘境界不要住,连佛法都不能住,这叫应无所住——一切都不应该住。一切都不住,这个时候真空境界现前了。在真空境界现前之时,“而生其心”。就在这一切真空之中,现出个心出来,这就叫做有,但是从真空心上现出来的心,这个有叫做妙有,就是由真空而现出妙有。这十六观经是从有门入手,它先叫你作个相,作谁的相?作佛的相,先要是心作个佛出来。必须注意,这是叫你作佛的相,而不是作众生的相,作佛的相是因为佛的相不可思议,叫做妙有之相。是心作佛,作的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把阿弥陀佛的像作成功了,这时候心作的佛,忽然之间和自己的本性佛相合,便恍然大悟,啊!我的心就是佛,这叫自性弥陀现前。自性弥陀就是真空理体,所以妙有即是真空。只是下手不同,叫做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前面六个观想,都是作的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国土的观想,维摩经说:“心净国土净”,你一看这个话说的很妙,嘿!对,心净即是国土净,说什么啰哩八嗦这个观想那个观想呢!其实本经叫你作观想,一点也不啰嗦。心净国土净,那只是个原则,非下手的方便。我要问你,你的心净了没有?若是你的心没有净,净土不现前,你坐在娑婆世界,还是个秽浊国土,你叫它净它不净,你的心愿意不愿意净?当然愿意净。愿意净,得有个方便法门,前面作种种观想,就是净心的方法。你的心不净,由此叫他净,见了西方极乐世界,土亦净了。或问,是心是佛者,即是说我的心就是佛,我们学大乘佛法,就要先了解这个理,是心就是佛,何必作观想?应知是心是佛,这是个理,事实上你还是个大凡夫,你的心还是个凡夫心,不是佛的心。你欲将凡夫心变成佛的心,得有个方法,而“是心作佛”,作观想,就是将凡夫心变成佛的心之方法,你能是心作个佛,你那是心是佛才能够现出来。若不然,你的心还是个凡夫心,根本不是佛的心。是心作佛就是运用观想的力量,把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都想观成功,作成个佛出来。我们这个心有此力量,佛说:“十方三世佛,一切唯心造。”是教我们造佛,可见此心有这个力量,但是若不懂佛法,不修佛的观想,你观想的全是凡夫的境界,你观想凡夫境界,那就是心观想凡夫,是心是凡夫,永远是个凡夫,不会变成佛。古时候有个会画马的大艺术家,叫做赵子昂,画马画得很有名,因为他画马出了名,所以亦就特别用心画。有一次,他想画个八骏(马)图,在一幅图画里面,要画八匹不同形态的骏马,他将走的、站的、跳的、吃草的……各种形态都画了,最后要画一匹在地上打滚的马,这匹马很难画,因为这种姿态很难看到,若不了解马打滚的动作,画出来就不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