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P5

  ..续本文上一页。阿闍世抱这种知见来问守门的,在他心里想他的父亲已经饿死了,所以他问守门的“我父王今天还存在不存在?”守门的人依实答道:“大王!”这时阿闍世把父王关闭起来,已篡位为王,故守门者称他为大王,而不称太子了。“国太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说是父王至今还存在,没有饿死。为什么?因为他天天有东西可吃。谁给送饭呢?没有人给他送饭,而是国太夫人,每天来奉上她的麨蜜,在她的璎珞中,都灌上葡萄浆,持用上王。大王食了东西,滋养生命,故未饿死。这是说国太夫人给他送东西吃。还有“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沙门是出家人的通称,梵语沙门,翻成中国话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故号为沙门。这个地方就是说有个出家人,出家人是谁?一个是目连,一个富楼那,他们都会飞,打从空中来,来了就为王说法,“不可禁制”。守门的人,他要照实话讲,可告无罪。第一、国太夫人,我不能禁制,大王没有下命令,禁制国太夫人来,所以我不能禁制她。第二、两个沙门会飞,从空而来,我禁制不了。此是守门人照实禀白阿闍世之语。“时阿闍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阿闍世恨他父亲,欲把他饿死,结果饿了二十一天,没有饿死,而是他母亲,给他父亲送东西吃,所以发了怒,破恶口骂他的母亲“我母是贼”。母亲怎么是贼呢?因为父亲就是个贼,她“与贼为伴”,所以我母亲亦是个贼。“沙门恶人”,沙门本是善人骂作是恶人,“幻惑咒术”,用幻化迷惑人的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使我父亲,饿了二十一天了还没有死。他这一发了怒,不但破恶口骂他母亲,骂出家人,还要杀他母亲。“即执利剑,欲害其母。”他要把他母亲杀死,是因为我父亲不死,就是母亲你送东西给他吃的关系。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时阿闍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这个时候,跟着阿闍世的有两个大臣,“时有一臣,名曰月光。”是先说这一个名字叫做月光,“聪明多智”是赞叹他的德性,他是大官中最有智慧的一个大官;并且还有一个叫做耆婆,耆婆不是大官,所以两个臣子,说做一个臣子。耆婆是阿闍世同父异母之小弟,频婆娑罗王的后宫不止一个王后,阿闍世太子是正宫王后韦提希夫人所生,而耆婆是贵妃奈女所生。耆婆翻成中国话叫做固活——固者固定,活是活命,他是一个大医生,当时人都称他为神仙,号为神医,谁有了病,请他治疗,固定,即决定也,决定可以活命,故名固活。耆婆国人对他尊敬的了不得,他是救命的神仙。那月光国人亦对他尊敬的了不得,他聪明多智,智慧第一。这两个人出来,就是劝谏阿闍世,“为王作礼,白言:”他们都是居于臣子的地位,还是为王作礼,仰白于国王:“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毗陀论经是印度婆罗门教最高的一部经典,前天讲过,印度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就以毗陀论经作彼国之历史,凡是研究学问的人,都得研究这部经。以这部经的话作根据,那么他们认为所说的话都是对的。这两个大臣都看过这部毗陀论经,故引这毗陀论经说:自从劫初以来,即我们中国话开天辟地以来,或从古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有一万八千之多。可是毗陀论经上没有说,有哪一个恶王害他母亲。“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这两个大臣,先曾以好言劝谏过阿闍世,他不听,于是用激烈的话说了。说道:大王!你今天要杀害你母亲,这是劫初以来所没有的事,你竟敢做出来,污刹利种——印度有四大种,第一个是婆罗门,第二是刹利种,又名刹帝利,翻成中国话为地主,又云田主,现代话叫贵族种,凡做国王和大官,都是他们刹利种。你呀!把我们的刹利种,都给你染污了,我们刹利种从来没有人杀母亲的,你今天要害母亲,你把我们种族都给污染了!我们不但不忍心看见,闻都不忍心闻到。你做这种事,等于旃陀罗。旃陀罗是印度的贱种人,四大种族都不和他们来往的,是最下贱的一个种族。你等于那个贱种人一样,我们两人不应当再住在这里了。“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这两个大臣,都带了剑,用手按着剑,却行而退。“却行”是倒退,“却行而退”即却步倒退。这两个大臣劝谏阿闍世王他不听,转身就走好了,为什么倒退而去?因为阿闍世欲杀母亲,手里提了一把利剑,这两个大臣叫他不要杀母亲,他不听,若是转身走的话,国王要用剑杀他们,所以他们要防护自己。两个人都用手按着剑,表示我们不敢杀国王,你国王亦不能杀我们,所以倒退出去。“时阿闍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这时阿闍世看到这两个大臣要反对他,他亦害起怕来了。他既害起怕起来,于是去求耆婆,“汝不为我耶?”此言是求救之意。这两个大臣同行,他为什么不去求月光,而求耆婆?因为耆婆是他小弟,平日和他很好,所以他求耆婆,只要耆婆答应了为他,那月光自然没有力量了。他为什么怕呢?因为这两个大臣,深得民心。这两个大臣若是反对他,老百姓都会起反,他的国王就做不成,因此他得要求他小弟帮他的忙。“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我不是不为你,你要谨慎,不要杀害母亲。“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只要你为我,我听你的话;刚才我要杀我母亲,我做错了,我求忏悔。“求救”的救,就是要你饶恕我的错误。“即便舍剑,止不害母。”阿阇世听从这两个大臣的劝,不杀害他的母亲了,把剑当时就舍掉了。虽不杀他母亲,但是他恨他母亲的心还没有消,于是“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敕是敕令,内官为宫内之官,敕令内官把他母亲闭置深宫之中,不给他再出来,再出来她还要给他父亲送食的东西,这是他把他母亲又关起来了的原因。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勅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闍崛山没,于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韦提希夫人,被她的恶儿子把她关闭起来,心里愁忧的厉害。愁忧是表示她心里的烦恼,憔悴是面容很衰弱,很悲伤难看的样子。心里愁忧,则面容憔悴,合言愁忧憔悴。她为什么这么愁忧呢?不但自己不得自由,还想起那老国王没有人送东西吃,一定要饿死,为那老国王愁忧。“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遥是遥远,身体不能出宫院门之故,向是对向。很遥远的对向着灵鹫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就是对着空中和佛讲话。“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国太夫人和阿难尊者很有缘,此时想起来世尊慈悲,往昔之时,恒遣阿难尊者来慰问我。恒是恒常,遣者派遣。常常派遣阿难尊者来慰问我,我过去很感谢世尊的慈悲。“我今愁忧”我今天被我的恶儿子把我关闭起来了,我的丈夫老国王亦被恶儿子关起来,要饿死了,我愁忧的厉害。“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我想见见世尊,但是世尊的威德太尊重了,无由得见。因为我现在被关在深宫里,无法到耆阇崛山去,我又不敢请世尊来,因此没有缘由见到世尊。“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因为老国王很相信目连尊者,韦提希夫人很相信阿难尊者,因此顺带希望世尊派他两人来,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先是心里愁忧,这个时候,要请佛派目连尊者阿难来时,便痛哭流泪,两个眼睛流下泪水像下雨一般。“遥向佛礼,未举头顷,”遥远的对着灵鹫山的佛叩头,拜下去还没有举起头来的这个时间,“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罗汉有他心通,佛有他心明,比罗汉的他心通知道的更清楚。佛在灵鹫山,就知道韦提希夫人心之所念。她请求佛派大目犍连与阿难,佛就立刻勅命这两个弟子:现在韦提希夫人,被她的儿子把她关闭在深宫中,她希望你们去给她说法,你们去吧!她虽然没有请佛,佛亦和这两个弟子,一齐来了。“即勅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闍崛山没,于王宫出。”佛本在耆闍崛山与诸弟子说法,这个时候,在灵鹫山忽然隐没,看不见了,同时即在王宫里出现。此处说大目犍连及以阿难,是从空而来的,前面守门人,亦说目连他们是从空而来的,即谓罗汉神通尚有来去之相,经文非常细密,要注意。此处“从空而来”,是说阿难和目连。世尊没有从空而来,是从耆闍崛山隐没,大家不看见了,这边即从王宫出现了。因为世尊的神足通没有来去之相,叫做“不来亦不去”,只是有缘之人,看见他来来去去。“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世尊知道韦提希夫人心之所念,要请目连等两位尊者,他就勅命两位尊者从空而来,释迦牟尼佛亦从耆闍崛山没,于王宫出。这一段时间,是很短的时间。接看前面说:韦提希夫人叩头礼佛,尚未抬起头来,佛已知道了。此处说,礼毕刚刚抬起头来,就看见佛,在虚空之中。“身(是)紫金…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